CJK文字
CJK文字是對中文、日文文字和韓文的統稱,這些語言全部含有汉字及其變體,某些會與其他文字混合使用。因為越南文曾經使用漢字,所以它有時候與CJK文字結合,組成CJKV文字(英語:)。概括來說,CJKV文字通常包括中文的漢字、日文文字的日本汉字及日語假名、韓文的朝鮮漢字及諺文和越南文的儒字和喃字。
![](../I/%E6%BC%A2%E5%AD%97%E6%96%87%E5%8C%96%E5%9C%88%EF%BC%8F%E6%B1%89%E5%AD%97%E6%96%87%E5%8C%96%E5%9C%88_%C2%B7_%ED%95%9C%EC%9E%90_%EB%AC%B8%ED%99%94%EA%B6%8C_%C2%B7_V%C3%B2ng_v%C4%83n_h%C3%B3a_ch%E1%BB%AF_H%C3%A1n_%C2%B7_%E6%BC%A2%E5%AD%97%E6%96%87%E5%8C%96%E5%9C%8F.svg.png.webp)
CJKV文字源自古代漢字。 由左至右:日文、越南文、韓文、簡體中文及繁體中文。
文字一覽
標準普通話和廣東話幾乎可以全數使用漢字表達,基本識字需要3000字,而囊括全部日常用語則需要40000字。而日文使用漢字較少,所需的基本識字量預計爲2163字,列於常用漢字表中。20世紀下半葉,朝鮮半島已基本用諺文徹底取代漢字,所以南韓以及北韓使用漢字的情況越來越少,但因為特殊的專有名詞需要漢字解釋,所以仍需要學習漢字。時至今日,韓國學校仍教授學生約1800漢字。而在越南,在20世纪初,越南還依舊使用文言文、漢喃、喃字,到1920年代末,法國殖民者強行推行基于拉丁文的越南語字母(國語字)取代文言文、漢喃、喃字。[1][2]
中文的注音符號和汉语拼音、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韓文的諺文,嚴格上都不是「CJK文字」。但多數CJK字集為了涵蓋目標語言的全部文字,而包括這些拼音文字。
1971年,中國學學家卡爾·萊班對CJK編碼系統作出了早期調查。
參考資料
- Coulmas (1991),第113–115頁.
- DeFrancis (1997).
本條目部分或全部内容出自以GFDL授權發佈的《自由線上電腦詞典》(FOLDOC)。
- 約翰·德范克.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ISBN 0-8248-1068-6.
- Hannas, William C. 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ISBN 0-8248-1892-X (paperback); ISBN 0-8248-1842-3 (hardcover).
- Lemberg, Werner: The CJK package for LATEX2ε—Multilingual support beyond babel. TUGboat, Volume 18 (1997), No. 3—Proceedings of the 1997 Annual Meeting.
- Leban, Carl. Automated Orthographic Systems for East Asian Languages (Chinese, Japanese, Kore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tate-of-the-art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71.
- 小林劍. CJKV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ebastopol, Calif.: O'Reilly & Associates, 1998. ISBN 1-56592-224-7.
外部鏈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