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惊魂4

孤岛惊魂4(英语:,)是一款由育碧蒙特利尔开发,育碧软件发行的开放世界第一人称动作冒险游戏。游戏于2014年11月18日在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Xbox 360Xbox OneMicrosoft Windows平台发行。本作为2012年《孤岛惊魂3》的续作,孤岛惊魂系列的第四部正传。

極地戰嚎4
    官方译名
    • 中国大陆:
    类型第一人称射击动作冒险
    平台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Xbox 360Xbox One
    开发商育碧蒙特利尔[lower-alpha 1]
    发行商育碧软件
    总监
    • 亚历克斯·哈钦森(Alex Hutchinson)
    • 帕特里克·梅迪(Patrik Méthé)
    制作人塞得里克·德塞尔(Cedric Decelle)
    设计师克拉克·戴维斯(Clark Davies)
    编剧
    • 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
    • 李·C·阔(Li C.Kuo)
    • 卢西恩·秀尔本
    • 塞得里克·德塞尔(Cedric Decelle)
    • 戴维·夏博(David Chabot)
    美术让·亚历克西斯·多扬(Jean-Alexis Doyon)
    音乐克里夫·马丁内兹
    系列孤岛惊魂系列
    引擎Dunia引擎2
    模式单人多人
    发行日
    • 全球:2014年11月18日[2]

    游戏故事发生在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虚构国家“凯拉特(Kyrat)”,这个国家主要由庞大的山脉和森林、广袤的水系、村庄构成。主角为一位年轻的凯拉特裔美国人阿杰·盖勒(Ajay Ghale),他陷入了由残暴的国王蒲甘·明(Pagan Min)控制的凯拉特皇家军队和反叛势力“黄金之路”的内战中。游戏侧重于战斗和探索。玩家可以使用各式各样的武器与敌军和危险的野生动物战斗,同时完成支线任务,收集有用的物品,并推动主线剧情的发展。游戏有许多角色扮演游戏的元素,如分支剧情。除了单人战役之外,游戏还设有地图编辑器、多人合作模式和由红色风暴娱乐开发的非对称竞争多人模式。

    在《刺客信条III》于2012年末出货后,《孤岛惊魂4》的开发迅速开展并于2014年5月公布。制作组原本打算开发一部直接续作,延续《孤岛惊魂3》的故事,但这一想法后来被放弃,团队决定为游戏设定新的世界和故事。游戏的某些方面受到尼泊尔内战的启发,而反派蒲甘·明服装的灵感则来源于日本电影《杀手阿一》。

    《孤岛惊魂4》在发售后主要受到了好评。评论者称赞了游戏开放世界的设计、画面、配乐及人物,尤其是反派蒲甘·明。还有人赞赏游戏增加了新玩法,如攀爬钩爪以及其他丰富的内容。然而,一些评论者不喜欢这个故事,觉得与其前作太相似。本作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截至2014年底,游戏销量超过700万,为當時系列历史最高。一些追加下载内容随后发布。

    游戏玩法

    《孤岛惊魂4》是一款第一人称动作冒险游戏。玩家扮演凯拉特裔美国人阿杰·盖勒。在游戏过程中,玩家有跑、跳、蹲等动作,并可以使用猎枪、弩、狙击步枪、地雷、飛刀、弓、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等武器[3]。玩家可潜行躲开枪战,还可从上方或近距离进行肉搏[4]。与系列的前几作不同,玩家在《孤岛惊魂4》可以踢蹬敌方,或隐藏敌人尸体[5]。玩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完成任务。例如,玩家可以利用潜行躲避敌人,从而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完成目标;也可选择使用枪支和车辆攻击敌人。玩家角色配有一台数码相机,可以让他标记所有可见的敌人、动物和宝箱。玩家还可以骑大象[6],将其作为类似坦克的进攻性武器[7];向敌人抛出诱饵,吸引附近的野生动物,它将敌我双方都视为敌人;狩猎动物并剥皮[8]

    《孤岛惊魂4》中,玩家可以骑大象。

    游戏为开放世界环境,玩家可自由探索。游戏世界设有多种环境,包括森林、河流和山脉[9]。为了让玩家更快地旅行,游戏添加了各种载具,包括越野车、卡车、水上交通工具如快艇,玩家可在驾驶时进行射击。有些交通工具有自动驾驶功能,开启后内置的人工智能将控制车辆的行动,从而使玩家专注于自己的目标[10]。玩家还可以劫持其他车辆。游戏还引入了蜂鸣直升机等空中载具,使玩家在空中获得战术优势[11]。降落伞、滑翔衣和攀爬钩爪可帮助玩家跨越悬崖以及快速导航[12]。本作部分情节发生于神秘幻境香格里拉,玩家将扮演凯拉特战士卡里纳格(Kalinag)与恶魔战斗。在香格里拉任务中会有一只受伤的白虎跟随玩家。玩家可以对白虎发出指令,令其攻击敌人[13][14]

    游戏世界分为两部分:南凯拉特和北凯拉特。玩家一开始位于南凯拉特并可以随时自由探索,北凯拉特必须在完成一定的任务后才可解锁进入。在未解锁前游戏地图被一片迷雾覆盖,玩家在解放蒲甘·明控制的钟楼后,地图会逐渐打开,地图上的事物也会被标示[15],这也有利于“黄金之路”扩大其势力。世界各地分布着由蒲甘·明控制的前哨,玩家可渗透之。四个较大的前哨,或者说堡垒,具有更强的防御和更完善的敌军组合。如果玩家成功解放了前哨,它们将成为快速旅行点,可在游戏世界之间快速导航,其他任务及支线也会随之解锁[16]。游戏还有许多小任务,如解救人质、拆除炸弹和狩猎等。收集的动物皮可用于制作弹药袋、针剂袋等物品袋[17][18]

    与前作类似,游戏具有一定的角色扮演元素。玩家在完成任务、击杀敌人后可获得经验值,经验值可用来升级玩家的能力。游戏中的技能分为虎象两系,虎系技能专注于肉搏、武器和物理动作;而象系技能专注于生命值、治疗和制作各种针剂[19]。各种随机事件和敌军遭遇贯穿整个游戏。例如,玩家可能会意外地被老鹰袭击、被车撞或目睹动物的捕食。玩家可通过帮助叛军“黄金之路”的成员以积累业报(Karma),如协助他们打败敌人或野生动物。业报积累后,玩家在购买新武器时会有折扣,并且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呼叫其成员来支援己方作战[8][20]。玩家还可以通过收集面具、撕掉宣传海报、转动转经筒来积累经验[15]。游戏还设有竞技场模式,在此模式中玩家要与人类和动物战斗以获取额外的经验值和奖励[21]

    多人

    《孤岛惊魂4》的多人合作模式被称为“雇佣之枪 ”(Guns for Hire),最多支持两名玩家。该模式与游戏战役独立,玩家可与伙伴自由探索游戏世界、打败敌人并渗透前哨[22]。除了合作模式外,玩家还可进入非对称竞争多人模式游玩。玩家可在罗刹或黄金之路两大势力中选择。罗刹配备了弓箭,并具有瞬间移动和召唤野生动物的能力;而黄金之路的成员配备了枪支和炸药,并可获得装甲车“战斗凯拉特”(Battles of Kyrat)[23]。双方将在三种游戏模式“前哨”、“宣传”和“恶魔面具”下战斗[24]。《孤岛惊魂4》还加入了地图编辑器,允许用户创建和共享自定义内容。与《孤岛惊魂3》类似,玩家可以通过定制景观并放置建筑物、树木、野生动物和车辆等打造自己的地图[25]。地图编辑器在2015年2月3日后支持竞争多人模式[26][27]

    剧情

    设定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持续十年的尼泊尔内战。主角为一位年轻的凯拉特裔美国人阿杰·盖勒(Ajay Ghale),他想返回其祖国凯拉特(Kyrat,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虚构国度,由源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土著克拉底人建立)安葬其亡母的骨灰。在发生内战前,凯拉特曾是一个由皇室统治的独立国家。貝根·明(Pagan Min)是香港黑帮老大之子,曾带着自己的雇佣军推翻了凯拉特皇室政权并自立为王[28]。随后凯拉特陷入了由国王貝根·明(Pagan Min)控制的皇家军队与为推翻明的高压统治的反叛势力黄金之路(Golden Path)的内战中。阿杰·盖勒的一些选择将决定凯拉特未来的命运。[29]

    故事

    在阿杰·盖勒的母亲伊什瓦莉(Ishwari)去世后,阿杰返回祖国凯拉特去完成伊什瓦莉的遗愿——将她的骨灰安葬在一个叫拉克什玛娜(Lakshmana)的地方。然而,阿杰乘坐的公车遭到了皇家军队的攻击,他被古怪残暴的国王貝根·明带到了一座宫殿,明说他曾与阿杰的母亲相爱。在蒲甘审问阿杰的向导达潘(Darpan)时,阿杰找到了宫殿的出口。在黄金之路指挥官沙巴尔(Sabal)的帮助下,阿杰逃出了明的宫殿。黄金之路是一个由阿杰的父亲莫汗·盖勒(Mohan Ghale)创建的反叛组织。由于皇家军队控制了凯拉特唯一的机场并封锁了边境,阿杰暂时无法离开该国。

    Photograph of Troy Baker
    Photograph of Mylène Dinh-Robic
    特洛伊·贝克玛丽莲·迪恩-罗比齐为游戏中的两位反派角色配音。

    在伊什瓦莉和阿杰逃离凯拉特的20多年来,叛乱停滞,黄金之路现在为争取他们的生存而斗争。作为莫汗·盖勒之子,阿杰成为黄金之路团结一致的象征。在营救了一批人质并攻占了一些貝根的领土后,黄金之路计划通过攻击他的三个地方统治者来打破明的铁腕统治:保罗·“德普勒”·哈蒙(Paul "De Pleur" Harmon),手段残酷,经常严刑逼供反抗军势力;诺尔·娜迦(Noore Najjar),因貝根绑架了其家人而被迫为蒲甘工作,掌管南凯拉特的竞技场;尤玛·刘(Yuma Lau),在貝根小时候就跟随着他,为蒲甘左右手一般的人物。

    然而,黄金之路的两位指挥官沙巴尔和阿米塔(Amita)在各自主张包括是否继续依赖毒品贸易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沙巴尔主张保守主义,阿米塔则坚持激进主义。阿杰被迫进行干预,而他的决定会影响黄金之路的走向。第一个被打败的地方统治者是德普勒,在此过程中诺尔帮了阿杰很大的忙。其后沙巴尔和阿米塔要求阿杰杀死诺尔,无论是阿杰杀死她,还是她知道貝根明早已杀掉她的家人后自杀,最终诺尔会死在竞技场上。

    在黄金之路稳固了凯拉特的南部省份后,阿杰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呼叫,他知道阿杰的身世,并要求阿杰清理掉机场的守卫。陌生人名叫威利斯·亨特利(Willis Huntley),CIA特工。亨特利为叛军提供情报,并以阿杰父亲的日记作为交换要求阿杰杀死尤马的副手。不过他最终把阿杰出卖给貝根明,此时黄金之路准备向北凯拉特进军。

    阿杰被关到了尤玛的杜尔格施监狱,他想方设法从监狱中逃出[lower-alpha 2],在逃亡过程中阿杰发现因貝根·明对阿杰已故母亲的感情,尤玛开始瞧不起貝根。貝根知道尤玛对他的密谋,于是把她出卖给黄金之路,阿杰最终杀死了她。黄金之路此时已成功推进到北方,但阿米塔和沙巴尔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迫使阿杰作出最后决定,这会决定谁成为黄金之路的领导者。无论谁成为领导者,都会要求阿杰杀死对方,以防发生另一场内战。阿杰可以选择杀死对方或放对方离开。在黄金之路完成内部统一后,阿杰与他们一起进攻貝根的堡垒,随后阿杰独自进入明的宫殿。

    结局

    阿杰与貝根·明见面,貝根责备了阿杰在游戏开始时的逃跑,称他永远只会帮助阿杰。貝根给阿杰两种选择:开枪或者坐下来共进晚餐,然后与他一起去安置阿杰母亲的骨灰。如果玩家射杀貝根·明,游戏会立即结束并播放制作人员名单。如果玩家选择与貝根共进晚餐,貝根则会告诉阿杰事情的真相。在黄金之路组建初期,阿杰的父亲莫汗·盖勒把伊什瓦莉送到貝根的身边监视他。但两人相爱了,并有了一个女儿拉克什玛娜,也就是阿杰同母异父的妹妹。作为伊什瓦莉背叛的报复,莫汗杀死了拉克什玛娜,而伊什瓦莉则杀死了莫汗,并带着襁褓中的阿杰离开了凯拉特。貝根指出了放置拉克什玛娜骨灰的神社,阿杰把亡母的骨灰放在了拉克什玛娜骨灰的旁边。随后蒲甘乘直升机离开,把这个国家交在阿杰手上。

    玩家可以选择在直升机升空时将其击落,从而杀死貝根·明。在这种情况下,貝根的尸体可以在被击落直升机旁边发现。搜索尸体后可获得一只金笔,笔上的题词为“致吾爱,伊什瓦莉”(For you my love, Ishwari)。[30]

    在貝根死亡或离开后,黄金之路夺取了凯拉特的控制权。如果阿米塔掌控黄金之路,她会开始强制征募童兵以弥补皇家军队造成的亏空。她的妹妹巴德拉(Bhadra)被带走,“永远不会再回来”,暗示她已经死去。如果沙巴尔掌控黄金之路,他会残忍地杀死阿米塔的支持者并将巴德拉供奉为塔伦·玛塔拉(Tarun Matara),一个代表国家团结的宗教象征。玩家最后可以选择是否杀死黄金之路的领导者。

    游戏开头还有一個允許玩家以迅速且和平的方式通關的彩蛋结局。玩家需在拷问达潘期间耐心等待,十几分钟后蒲甘会返回餐桌并感谢阿杰的绅士风度。随后蒲甘会带阿杰到拉克什玛娜神社,并告诉阿杰父母的过去。安置完阿杰母亲的骨灰后,蒲甘最后说“现在我们来开几枪放松一下吧”。[31]

    逃离杜尔格施监狱

    “逃离杜尔格施监狱”(Escape from Durgesh)是追加下载内容的额外章节,它扩展了阿杰逃离杜尔格施监狱返回黄金之路的过程和尤玛对蒲甘·明的反叛计划[32]

    阿杰逃离监狱后被蒲甘·明救出,因为明无法直接把阿杰带到黄金之路处,所以在为阿杰包扎好伤口后,明将其放在北凯拉特的一座高塔上。然后,蒲甘把阿杰的逃生的消息泄漏给沙巴尔和阿米塔,这样他们可以夺取皇家军队直升机来营救阿杰。但消息传到了军队掌控者尤玛耳中,她计划袭击阿杰试图逃跑的着陆点。正因如此,阿杰只有有限的逃生时间,但他可以通过攻击尤玛的军队来争取更多的时间。作为阿杰破坏尤玛反叛计划的交换,蒲甘承诺在着陆点为阿杰提供支持及资源。在杀死尤玛的副手、破坏她的补给线并阻止尤玛扰乱明的通讯后,阿杰赶往着陆点,但他必须抵御尤玛的攻击来给直升机的发动争取足够的时间。在着陆点安全后,阿杰被成功空运到南凯拉特与黄金之路会和。

    雪人谷

    “雪人谷”(Valley of the Yetis)是追加下载内容的额外章节,发生在主线剧情之后。情节本身并非对原故事的真正延续[33]

    蒲甘·明的统治结束后,阿杰与黄金之路开始清理忠于明的剩余势力。当巡逻到凯拉特一个孤立的角落时,阿杰乘坐的直升机被不明攻击者击落。阿杰醒来时发现驾驶员已被绑架,并被带到山谷深处。阿杰跟随着他的求救信号,却发现山谷被一支军队占领。解放了一个中继站后,阿杰试图与黄金之路取得联系。在被迫击退一波攻击后,阿杰被电台传出的声音嘲笑。经过进一步调查,阿杰发现军队自称雅隆(Yalung)的信徒,而雅隆为凯拉特神话中的恶魔。信徒利用弥漫在山谷的邪恶势力将雅隆的追随者转变成“雪人”,并积累力量以攻击凯拉特。阿杰意识到不处理掉这一邪教他就无法返回凯拉特,于是他逐渐瓦解了这支队伍,并找到了雅隆影响力的来源。在成功摧毁了为信徒提供力量的树后,阿杰发现自己变成了雪人。

    开发

    《孤岛惊魂4》主要由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开发,工作室自2005年的《孤岛惊魂:本能》起担任孤岛惊魂系列的开发工作。其他四个育碧内部工作室育碧多伦多育碧红色风暴育碧上海育碧基辅协助其工作[34]。蒙特利尔工作室负责开发游戏战役;多伦多工作室负责香格里拉章节的制作;红色风暴负责竞争性多人游戏的开发;上海工作室负责开发狩猎任务;基辅工作室则负责开发游戏的PC版[35]。游戏开发始于2012年年底,《刺客信条III》出货后。游戏的创意总监为亚历克斯·哈钦森,他曾参与《刺客信条III》及Maxis公司《孢子》的开发[36]

    当对新的孤岛惊魂游戏进行头脑风暴时,开发团队原本打算开发一个《孤岛惊魂3》的直接续作。续作将设定在同一热带岛屿,继续扩大主角的故事,一些人物会回归,如《孤岛惊魂3》的第二大反派瓦阿斯(Vass)。然而团队后来发现这个续作不是他们想要的。因此,团队决定以新的设定和人物打造一款全新的游戏。团队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想法[37]。有团队成员希望游戏可允许玩家飞行,这导致了游戏的垂直性[38]。游戏总监也希望玩家能够在具有“异国情调的山坡”和“独特文化”的地方,骑着大象横冲直撞。这使游戏引入了多山环境的设定,并加入了大象[39]。开发者旨在玩家带来独立的体验,因此除了贺克(Hurk)外,《孤岛惊魂3》的其他人物并未回归。贺克的回归是因为团队认为应该引用系列之前的游戏,因为所有的游戏之间即使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也设定在同一大世界下[40]

    部分游戏元素直接取自《孤岛惊魂3》。异域风情、狩猎及自由完成任务等设定继续应用于《孤岛惊魂4》。团队希望通过吸收和扩大这些想法,同时引入新的功能,可让《孤岛惊魂4》成为系列的一次进化。其结果是本作的前哨面积变大,玩家有更多的选择来定制自己的武器[41]。团队意识到,玩家花费了大量时间与《孤岛惊魂3》的开放世界进行交互,因此决定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世界的设计上,添加更多的任务[35]

    我们决定将重心从主角转移至玩家的故事和玩家想要探索的故事,不再让玩家只是凑凑热闹。
    《孤岛惊魂4》主编剧卢西恩·秀尔本[42]

    游戏世界“凯拉特”是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虚构国家。在构建凯拉特时,开发者融合了包括尼泊尔西藏在内的的真实世界元素,但是进行了夸张。地图大小类似于《孤岛惊魂3》,但更密集,环境更多样。开发者希望玩家在不同地形旅行时体验到探索感[43]。团队还希望新的位置对玩家是可信、有趣的。他们在游戏中加入了不同的布告牌,虚构了凯拉特的宗教与神话。游戏世界也为适应新的功能(如直升机和攀爬钩爪)进行了设计。为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真实,团队改善了支线任务的设计,任务由故事推动,而不是仅仅由玩家的活动完成,这是为了增加玩家与世界之间的联系[40]。为了增加游戏世界的可靠性,工作室专门派出一支团队到尼泊尔体验并记录当地的文化[44]。据开发者称,这次行程改变了游戏的设计,本作重点从游戏的内战(灵感来自真实世界的尼泊尔内战[45])转移到开发独特和有趣的人物上[46]

    游戏中最受好评的人物是反派蒲甘·明,团队希望玩家每次遇见他时都会感到“震撼、惊讶与好奇”。明与主角盖勒有着复杂的关系,团队希望玩家能猜测明的意图,所以为他增添了一层神秘感[35]。团队原本希望反派有“朋克摇滚的心态”,但这一想法因太老套而被放弃。明的粉红色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日本电影《杀手阿一》中淺野忠信的角色。蒲甘·明的性格被设计为残暴而又自信,团队认为特洛伊·贝克颇具魅力声音非常适合明,于是聘请贝克为明配音,[47][48]。据贝克说,他不肯接受育碧给的试音剧本,并用蒲甘·明的口吻威胁助理[49]。主角盖勒的设计比较单薄,他的背景会随着游戏故事的发展逐渐揭开[38]。游戏编剧马克·汤普森称,盖勒将会和玩家一起学习凯拉特的历史与文化[50]。为使玩家与游戏故事产生更多联系,团队引入了分支剧情,玩家做出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并改变游戏结局[51]。团队希望通过添加选择为战役增添额外的深度及意义[52]

    香格里拉章节的主色调与凯拉特不同,主要由金、红、橙、白、蓝构成。

    团队希望《孤岛惊魂4》中有像《孤岛惊魂3》“游戏中的游戏”的结构,所以设计了香格里拉任务[38],它与凯拉特没有什么关联,但在游戏叙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发这一部分时,团队着重色彩的运用。他们希望《孤岛惊魂4》的艺术视野异于其他同类型的射击游戏。它最初被设计为一个小型开放世界,但因时间限制和开发人员之间创意的巨大分歧,最终此部分转变为线性设计。团队后来决定简化它,并重新将其构想为“古老、自然的世界”。香格里拉由五种不同的色调构成,主色调为金色,团队认为这会为幻境增加暖色调;同时,红色被大量运用,用以构建陌生的感觉以及与游戏的叙事相搭配;橙色用于交互,而白色代表世界的纯净;蓝色是香格里拉最后的色调,代表着危险与荣誉[53]

    育碧承诺《孤岛惊魂4》多人元素将远超《孤岛惊魂3》[54]。一些因时间限制被《孤岛惊魂3》取消的元素将在《孤岛惊魂4》中得到添加,如多人合作模式“雇佣之枪”[35]。它本来为独立模式,但后来被集成到主战役中[51]。游戏的竞争性多人模式允许玩家升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打败敌人。红色风暴娱乐吸收了玩家对于《孤岛惊魂3》多人游戏的反馈意见,并决定将车辆加入游戏中。团队选择了非对称结构模式,这样玩家可以在不同的比赛中有不同的体验,并使比赛变得更加混乱[55]。开发商原本计划以女性作为玩家角色,但因动画问题而放弃[56]。育碧宣布拥有PlayStation 3和PlayStation 4版本的玩家将会获得“凯拉特之钥”(Keys to Kryat)。它允许拥有者为其他10名未拥有游戏的人提供密钥。获得密钥的玩家可加入邀请者的多人合作模式并可游玩两个小时[57]

    克里夫·马丁内兹负责游戏的配乐工作,游戏共发布了两张包含30首游戏曲目的光盘版及一张额外添加15首曲目的豪华版。专辑在游戏发售之前发行,并得到了好评,特别是对尼泊尔传统乐器的使用与结合[58]

    发行

    随着《孤岛惊魂3》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育碧把孤岛惊魂系列视为其最重要的品牌之一。2013年6月,育碧暗示续作正在开发中[59]。2013年10月3日,马丁内兹提到他正致力于游戏原声音乐的制作[60]。2014年3月,游戏的设定及特性遭到泄露[61]。2014年5月15日,《孤岛惊魂4》正式公布,第一个游戏画面于E3 2014放出[62]。在游戏的艺术封面中,浅肤色的蒲甘·明把手放在一个深肤色的人的头上,这引起了争议和种族主义的指控。哈钦森后来澄清道,蒲甘·明并非白种人,而且封面中的另一个人也并非游戏主角[63][64]。他还说大众对艺术封面的反应“令人不舒服”[65]

    除了标准版外,游戏还有限量版发行。限量版提供额外的任务及武器鱼叉枪,预购游戏的玩家将免费获得此版本的升级[66]。游戏另有凯拉特版,包含收藏盒子、海报、杂志、凯拉特地图、蒲甘·明的小雕像以及限量版的额外任务[67]。玩家还可购买游戏的季票,它包含新的竞争性多人游戏模式、限量版的任务与新任务“注射器”以及另外两个追加下载内容[68]

    《孤岛惊魂4》于2014年11月18日在北美发行,11月20日在欧洲发行,11月21日在英国发行,覆盖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Xbox 360Xbox One平台[69]。游戏的PlayStation4、Xbox One和PC版本具有更高的视觉保真,如具有较高的纹理分辨率和更多的动物皮毛[40]。游戏也支持可下载内容,第一个DLC“逃离杜尔格施监狱”(Escape From Durgesh Prison)添加了一个设定在战役期间的新任务,于2015年1月13日发布,支持单人或双人游玩[70][71]。“占领”(Overrun)DLC增加了新地图、载具以及竞争性多人游戏的新模式,于2015年2月10日登陆主机平台,2月12日登陆PC平台[72]。贺克豪华包(Hurk Deluxe Pack)增加了一些任务和武器,于2015年1月28日发布[73]。最后一个追加下载内容“雪人谷”(Valley of the Yetis)具有全新的地区及任务,同样支持单人或双人合作模式。雪人谷DLC分别于2015年3月10日及11日在北美和欧洲发布[74]

    2019年2月,更新加入简体中文版本。但翻譯品質不佳,很多譯名和用語多套用繁體中文版本的翻譯。[75]

    评价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XONE:86%[76]
    PS4:84%[77]
    PC:81%[78]
    MetacriticPS4:85/100[79]
    XONE:82/100[80]
    PC:80/100[81]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Destructoid9/10[82]
    电子游戏月刊8/10[83]
    Eurogamer8/10[84]
    Game Informer8.75/10[50]
    Game Revolution8/10[85]
    GamesRadar+4/5颗星[86]
    GameZone9.5/10[87]
    IGN8.5/10[88]
    Joystiq4.5/5颗星[89]
    Polygon9/10[90]
    游民星空8.8/10[91]
    3DMGAME8/10[92]

    《孤岛惊魂4》发售后获得了积极的评价。根据评分汇总网站GameRankingsMetacritic的统计,Xbox One版评分分别为85.92%和82/100[76][80],PlayStation 4版为83.76%和85/100[77][79],PC版为81.00%和80/100[78][81]

    游戏故事受到了不同的评价。Destructoid的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称赞了主角阿杰·盖勒的性格,称其不像《孤岛惊魂3》主角杰森·布罗迪(Jason Brody)那样咄咄逼人。他还赞扬了反派蒲甘·明,称其每一次出现都令人瞩目[82]。《电子游戏月刊》的约什·哈蒙(Josh Harmon)认为游戏人物更有深度,玩家在游戏中做出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83]Eurogamer的埃伊菲·威尔逊(Aoife Wilson)认为游戏人物令人难忘,但故事令人失望[84]Game Revolution的尼克·谭(Nick Tan)也称赞了明的性格,但抱怨这一人物在游戏中出场太少[85]GamesRadar的埃德温·埃文斯-瑟尔维尔(Edwin Evans-Thirlwell)认为尽管有些人物十分有趣,但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游戏故事多少让人感到厌倦。他还批评了游戏的剧本,谓之“乏善可陈”[86]GameZone的米克·斯毕利塔(Mike Splechta)称游戏的配音和故事情节都令人满意[87]

    游戏设定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卡特认为地图的垂直性为玩家在旅行时制造了障碍,但称赞了游戏世界的知识性、野生动物以及游戏的长渲染距离[82]。哈蒙也称赞了游戏的图形和凯拉特文化,认为游戏世界的丘陵地貌带给玩家探索的欲望,并因此乐在其中[83]。然而威尔逊认为,游戏设定不如《孤岛惊魂3》的热带设定更有吸引力[84]。尽管如此,她也赞扬了香格里拉部分,认为其完全改变了游戏原来的景观。Game Informer的马特·伯兹(Matt Bertz)认为游戏设定丰富多样并充满活力[50]Joystiq的路德维格·凯泽曼(Ludwig Kietzmann)认为游戏世界本身即引人入胜[89]

    游戏设计也获得了一致好评。卡特认为堡垒和前哨系统可使玩家获得成就感,自由使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是游戏的最大部分之一。此外,卡特称赞了游戏的载具和自动驾驶功能,后者被其认为是对游戏系列的显著提升[82]。不过他批评了游戏的升级系统,认为它直接转换自前作,平淡无奇。IGN的米奇·代尔(Mitch Dyer)觉得游戏的交易系统令人满意,它让玩家有了完成支线任务的动力[88]Polygon的贾斯汀·麦克尔罗伊(Justin McElroy)称赞了攀爬钩爪的引进和垂直地图的设计,称这可以让玩家在采取行动之前制定战略。他也赞扬了游戏允许玩家使用多种方法完成目标的设计[90]

    游戏多人模式得到的评价不一。卡特对比了本作与《古墓丽影》的竞争性多人模式,称前者为“可跳过”。他认为合作多人模式是有趣的,但对其局限性表示失望。不过卡特也补充道,没有这些多人元素本作仍是非常优秀的[82]。伯兹也发现了多人游戏的问题,并批评游戏缺乏专用的服务器[50]。埃文斯-瑟尔维尔认为本作的合作多人模式有一定乐趣,但不对称竞争多人模式则很容易被人忘记[86]。与此相反,斯毕利塔认为不对称竞争多人模式是一个“惊喜”[87]

    哈蒙认为《孤岛惊魂4》是对《孤岛惊魂3》的改进,但觉得游戏玩起来太像前作,称本作没有足够的野心。伯兹认为育碧蒙特利尔对《孤岛惊魂4》的构想不如前作大胆,同时也觉得《孤岛惊魂4》的体验并未很大地偏离前作[50]。谭也指出,游戏开放世界的设计不仅类似于《孤岛惊魂3》,还类似于育碧的其他系列游戏如《刺客信条》和《看门狗[85]。埃文斯-瑟尔维尔认为游戏的体验是空洞的,因其未能对系列进行创新或重塑[86]。代尔认为游戏没有野心,但游戏体验依然是令人欣喜和值得的[88]

    销量

    育碧估计游戏在发行的第一年至少销售600万份[93]。 在发行的第一周,《孤岛惊魂4》成为销售最快的游戏和系列中推出最成功的游戏[94]。游戏在英国发售一周内为全平台第二畅销,仅次于《侠盗猎车手V[95]。据NPD集团统计,《孤岛惊魂4》为美国第六畅销的游戏[96]。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本作销量超过700万[97]。2020年3月,本作於第八世代的銷量超過1000萬[98]

    奖项

    《孤岛惊魂4》获IGN的最佳射击游戏奖[99]。在第11届英国游戏学院奖中,本作被提名为最佳艺术成就、最佳游戏设计、最佳音乐、最佳表演(特洛伊·贝克)和最佳故事奖[100]。在DICE奖中,游戏被提名为年度最佳游戏、年度动作游戏、杰出音乐设计、杰出技术成果和杰出游戏设计奖,并荣获杰出原创音乐作品奖[101]。在中文媒体游民星空的2014年度游戏评选中,本作获最佳射击游戏奖[102]

    注释

    1. 育碧多伦多育碧红色风暴育碧上海育碧基辅协助开发。[1]
    2. 追加下载内容“逃离杜尔格施监狱”设定在这一情节之后。

    参考资料

    1. Steinman, Gary. . UbiBlog. 育碧软件. 2014-05-15 [2014-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2. . Steam. [2016-10-19].
    3. . YouTube. GameSpot. 2014-11-23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4. Wong, Steven. . Shacknews. 2014-11-18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5. Purchase, Robert. . Eurogamer. 2014-06-10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6. Buffa, Christopher. . Prima Games. [2015-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5).
    7. Prescott, Shaun. . PC Gamer. 2014-10-1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6).
    8. Chalk, Andy. . PC Gamer. 2014-11-12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6).
    9. Fiebing, Tate. . IGN. 2014-08-1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0. Evans-Thirlwell, Edwin. . Eurogamer. 2014-12-02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11. Bertz, Matt. . Game Informer. 2014-06-11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2. Elia, Thomas. . Hardcore Gamer. 2014-12-16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3. Kietzmann, Ludwig. . Joystiq. 2014-08-18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4. Oglivie, Tristan. . IGN. 2014-08-1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5. LeJacq, Yannick. . Kotaku. 2014-11-2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0).
    16. Roberts, David. . GamesRadar. 2014-10-1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7. Sayed, Rashid. . Gaming Bolt. 2014-09-10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18. Martin, Matt. . VG 247. 2014-10-06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19. . 游民星空. 2014-11-19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0. Wilson, Aoife. . Eurogamer. 2014-10-1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7).
    21. Makuch, Eddie. . GameSpot. 2014-09-17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22. Belair, Kim. . PlayStation Blog. 2015-06-09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23. Matulef, Jeffery. . Eurogamer. 2014-06-13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24. Sykes, Tom. . PC Gamer. 2014-10-31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5. Kish, Mary. . GameSpot. 2014-11-28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8).
    26. Phillips, Tom. . Eurogamer. 2014-11-14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1).
    27. Hilliard, Kyle. . Game Informer. 2015-02-03 [2015-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9).
    28. . 游民星空. 2014-12-11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1).
    29. Pereira, Chris. . GameSpot. 2014-05-20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9).
    30. . 电玩巴士. 2014-11-28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6).
    31. Good, Owen. (November 15, 2014). "How to finish Far Cry 4 in less than 30 minu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olygon. Retrieved June 24, 2015.
    32. LeJacq, Yannick. . Kotaku. 2015-01-14 [2015-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
    33. . Duelshockers. [2015-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34. Steinman, Gary. . Ubisoft. 2014-05-1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35. Takahashi, Dean. . VentureBeat. 2014-10-1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36. Hanson, Ben. . Game Informer. 2014-06-2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7. Nunneley, Stephany. . VG 247. 2014-10-1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5).
    38. Steinman, Gary. . Ubisoft. 2014-10-1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1).
    39. Campbell, Colin. . Polygon. 2014-10-1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7).
    40. Reynolds, Matthew. . Digital Spy. 2014-08-29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41. Moser, Cassidee. . IGN. 2014-08-08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42. Garratt, Patrick. . VG 247. 2014-10-21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43. . PC Gamer. 2014-06-11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44. Reynolds, Matthew. . Digital Spy. 2014-08-07 [201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45. Khan, Zarmena. . PlayStation LifeStyle. 2014-08-24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8).
    46. Reeves, Ben. . Game Informer. 2014-06-18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47. Reeves, Ben. . Game Informer. 2014-06-13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48. Haywald, Justin. . GameSpot. 2014-09-26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8).
    49. Pereira, Chris. . 2015-07-02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50. Bertz, Matt. . Game Informer. 2014-11-18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0).
    51. Ray Corriea, Alexa. . Polygon.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52. Hanson, Ben. . Game Informer. 2014-06-16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53. Tach, Dave. . Polygon. 2015-03-16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54. Makuch, Eddie. . GameSpot. 2014-05-16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4).
    55. . GameTrailers. 2014-11-04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56. Phillips, Tom. . Eurogamer. 2014-06-12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1).
    57. Sayers, Simon. . PlayStation Universe. 2014-10-20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58. Puga, Lauren. . IGN. 2014-11-03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59. Goldfarb, Andrew. . IGN. 2013-06-20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0. Suszek, Mike. . Joystiq. 2013-10-08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1. Phillips, Tom. . Eurogamer. 2014-03-21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2. Dyer, Mitch. . IGN. 2015-05-15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63. O'Brien, Lucy. . IGN. 2014-05-20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5).
    64. Pereira, Chris. . GameSpot. 2014-05-20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4).
    65. Matulef, Jeffery. . Eurogamer. 2014-06-24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66. Cowan, Danny. . Joystiq. 2014-10-03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7. Hilliard, Kyle. . Game Informer. 2014-07-06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68. Makuch, Eddie. . GameSpot. 2014-10-20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7).
    69. Nunneley, Stephany. . VG 247. 2014-05-15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70. Saed, Sherif. . VG 247. 2015-01-13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71. Makuch, Eddie. . GameSpot. 2015-01-13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72. Martin, Michael. . IGN. 2015-02-10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31).
    73. Hillier, Brenna. . VG 247. 2015-01-28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74. . GamesRadar. 2015-02-28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75. Catcher_L. . 游民星空. 2019-02-09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3) (中文(中国大陆)).
    76. . GameRankings.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7).
    77. . GameRankings.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7).
    78. . GameRankings.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79. . Metacritic.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9).
    80. . Metacritic.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81. . Metacritic.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2).
    82. Carter, Chris. . Destructoid. 2014-11-21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8).
    83. Harmon, Josh. . 2014-11-19.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2014-11-19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84. Wilson, Aoife. . Eurogamer. 2014-11-14 [2014-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6).
    85. Tan, Nick. . Game Revolution. 2014-11-21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4).
    86. Evans-Thirlwell, Edwin. . GamesRadar. 2014-11-14 [2014-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8).
    87. Splechta, Mike. . GameZone. 2014-11-14 [2014-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0).
    88. Dyer, Mitch. . IGN. 2014-11-14 [2014-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0).
    89. Kietzmann, Ludwig. . Joystiq. 2014-11-22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90. McElroy, Justin. . Polygon. 2014-11-21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2).
    91. . 游民星空. 2014-11-17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8).
    92. . 3DMGAME. 2014-11-16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8).
    93. Eddie Makuch. . GameSpot. 2014-10-30 [2015-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3).
    94. David Scammell. . VideoGamer.com. 2014-11-24 [2015-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3).
    95. Orry, James. . VideoGamer.com. 2014-11-24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96. Moriarty, Colin. . IGN. 2014-12-11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97. (PDF). Ubisoft. 2015-02-13 [2015-02-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2-13).
    98. Valentine, Rebekah. . GamesIndustry.biz. 2020-05-14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99. . IGN.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0).
    100. . BAFTA. 2015-03-12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1).
    101. Dunsmore, Kevin. . Hardcore Gamer. 2015-01-15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102. . 游民星空. 2015-02-07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