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幻想III

最終幻想III(日语:,英语:,台港译「太空战士III」)是由史克威爾開發,並於1990年在FC遊戲機平臺發行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是最終幻想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本作是第一部使用職業轉換系統的最終幻想遊戲,也是Final Fantasy系列中第一部在最初版本即取得百萬以上銷量的作品。

最终幻想III
    日本FC版封面
    类型角色扮演
    平台FC游戏机Java ME任天堂DSPlayStation PortableVirtual ConsolePlayStation NetworkiOSAndroidOuyaWindows PhoneMicrosoft Windows
    开发商史克威爾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Matrix Software(3D重製版)[1]
    发行商史克威爾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3D重製版)
    总监坂口博信
    田中弘道(3D重製版)
    制作人宫本雅史
    浅野智也(3D重製版)
    设计师田中弘道、青木和彦
    编剧寺田宪史、坂口博信[2]
    Yasushi Otake、Michiko Fujisawa、Kazuki Yamanobe、EdgeWorks(3D重制版)
    纳赛尔·吉贝利
    美术天野喜孝
    相场良佑、吉田明彦(3D重制版)
    音乐植松伸夫
    植松伸夫、关户刚河盛庆次(3D重制版)
    系列最终幻想系列
    模式单人电子游戏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日
    1990年4月27日
    • FC游戏机
      • 日本:1990年4月27日[3]
      任天堂DS
      Virtual Console
      • 日本:2009年7月21日(Wii)[9]
      • 日本:2014年1月8日(Wii U)
      iOS
      • 全球:2011年3月24日[10]
      Android
      • 全球:2012年6月27日[11]
      PlayStation Portable
      • 日本:2012年9月20日[12]
      • 北美:2012年9月25日(PSN)
      • 欧洲:2012年9月26日(PSN)
      • 澳洲:2012年9月26日(PSN)
      Ouya
      • 全球:2013年3月[13]
      Windows Phone
      • 全球:2013年12月29日
      Microsoft Windows
      • 全球:2014年5月27日

    故事主角是受光之水晶引導的四個孤兒青年。水晶将自己的力量給了他們,並指示他們恢復世界的平衡。虽然他们不知道水晶话语的含义,但仍然能意识到其重要性,四青年将他们的使命告诉了收养家庭,并动身探索,找回世界的平衡。

    游戏于1990年4月27日在日本首發,FC版在日本出貨140萬份。2006年發行任天堂DS重製版,將畫面以3D建模完全重製,該版本也是《最終幻想III》首次推出日文以外版本,而這也是當時唯一尚未在歐美發行過的最終幻想遊戲[14]。任天堂DS版在國際上獲得積極評價,並在全球售出193萬份。

    本作還在其他多個系統發行,FC原版的日本Virtual Console服務於2009年7月21日上架,任天堂DS版的iOS移植版於2011年3月24日發售,Android版於2012年3月12日發行,PlayStation Portable版於2012年9月下旬上市(日本以外透過PlayStation Network下載),並在2013年4月於修改自Android系統的Ouya遊戲機販售。

    遊戲玩法

    《最終幻想III》在結合系列前兩作遊戲元素的基礎上加入了新功能。遊戲延續了前兩作的回合制戰鬥系統,但攻擊或治癒時會在目標角色頂部顯示生命值變化,而非前兩作那樣用文字來顯示。和前兩作不同,當預先指定攻擊敵人被殺死後,角色將會自動攻擊其他敵人;然而和續作不同,魔法攻擊不會自動攻擊其他敌人[15]

    繼《最終幻想II》取消經驗值系統後,《最終幻想》的經驗值系統又迴歸《最終幻想III》。遊戲重新使用了首作的職業系統,同時做了一些修改。在首作中,玩家只能在遊戲開始時為角色選定職業,之後的遊戲將不能改變,而《最終幻想III》為系列引入了後來知名的“職業系統”。職業可以改變:在FC原版中,四人開始的職業都為“洋蔥劍士”,並隨著遊戲推進可轉換為各種職業。任何玩家角色都可以轉換為現有職業,並可在不同職業中相互轉換[16]。轉換職業需要耗費“能量值”,和金幣類似,該值會在戰鬥後由全隊獲得。每個職業可裝備的武器、防具飾品與可使用的魔法都不盡相同。角色的職業等級僅會在當前職業下增長。高職業等級可提升角色能力值,並降低將職業轉換回來所需的能量值[15]

    《最終幻想III》是系列第一個使用戰鬥命令的遊戲,特殊命令需要和特定職業配合,如“偷竊”是盜賊職業的特殊命令,“跳躍”是龍騎士職業的特殊命令。特定職業還有生來的非戰鬥能力,如盜賊可以打開需要鑰匙道具才能開啟的門[17]。《最終幻想III》還是系列首個加入召喚功能的遊戲,召喚需要“召喚”技能[16]

    设定

    世界觀

    在游戏事件开始的1000年前,一个漂浮在无名星球上空的大陆中,一个技术先进的文明试图利用光之四元素水晶的力量。他们没有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其无法控制的。缺少對立暗之水晶的力量,光之水晶的力量將毀滅世界。光与暗平衡將要被打破之下,获得暗之水晶力量的四战士要重新平衡光之水晶的力量。這几位被称作暗之战士的人成功完成了任务,恢復了世界和平。但是他们的胜利对拯救末日文明来说太晚了,尽管浮空大陆还在,但上面的文明已经沦为毁灭。在这片大陆上,盲人占卜种族古鲁甘和预言者预测这种事最终还会再演[18]

    角色

    《最终幻想III》重製版四位主人公設計。圖中職業為自由人

    《最终幻想III》以偏远村庄乌鲁的四个孤儿为主角。後來從席德口中得知四人實際上並不是浮游大陸的人,且還是船難中少數生存下來的,天生體內富有光之力。在原版游戏中他们的职业是洋葱剑士,在任天堂DS重制版中为自由人。而DS版给他们设定了各自的外表、背景、性格与名称。而在官方漫畫化中四人分別為「烏姆希(ムウチ)」、「道格(ダグ)」、「J·巴伊(J·ボウイ)」、「梅爾菲(メルフィ)」。

    • 鲁内斯(,Luneth):象征着「勇气」的光之戰士。乌鲁村长大,好奇心旺盛,情緒豐富,平時樂觀,但卻有很強的正義感的孤儿少年。儘管鲁内斯是一個男性角色,但名字「Luneth」是一個代表拉丁語中的「月亮」。
    • 阿尔克(,Arc):象征着「善良」的光之戰士。鲁内斯儿童时最好的伙伴,胆怯但聪明的少年,常被村裡的小孩欺負。比起遊玩更樂愛讀書,知識淵博。名字「Arc」一詞來自拉丁語中的「弓箭」(或古法語)。部分资料译作“阿克”。
    • 雷菲娅(,Refia):象征着「慈爱」的光之戰士。在卡茲斯长大的女孩,性格鮮明、活潑。因厌倦铁匠父亲的训练而经常离家出走。名字「Refia」在土耳其語中意謂「崇高」或「上方」。
    • 因格斯(,Ingus):象征着「信賴」的光之戰士。薩斯恩王国的王家士兵,与莎拉公主互相爱慕。性格冷靜成熟,士兵們皆知曉他的勇猛。名字「Ingus」是拉脫維亞名「Indriķis」的變化。[19]
    • 撒旦(,Xande):神秘人一名。是玩家在游戏大多数时间中寻找阻止的反派,擁有多名手下,過去曾是魔道師諾亞的弟子之一。但游戏最后显示他是被黑暗之云支配的棋子。名字「Xande」可能是「Xander」的縮短形式,或是來自拉丁古希臘的「Alexander」,意味著「後衛的男人」。部分游戏卡带译作“赞德”。
    • 黑暗之云(,Cloud of Darkness):是一個邪惡殘暴的女邪神,它希望讓世界陷入混亂,並打破光與暗的平衡來讓世界迴歸於無。雖然它最初擊敗了光之戰士們,但多加和烏內將一行復活。最後在暗之戰士的幫助下,四人終於擊敗了黑暗之雲,世界恢復和平。

    此外玩家還有其他夥伴和次要人物,如擅長白魔法的薩斯恩公主莎拉·亞爾迪拉(,Sara Altney)、飛空艇製造的第一人希德·赫茲(,Cid Haze)、喪失記憶的好色劍士德修(,Desch)、侍奉水之神殿的巫女艾麗雅·貝努特(,Aria Benett)、薩洛尼亞的10歲王子阿魯斯·雷斯德(,Allus Restor)、偉大的大魔導師多加(,Doga)、夢之世界管理者烏內(,Unei)。他們不會成為玩家操作的人物,也不會站在戰鬥行列中,但會隨機在戰鬥時幫助玩家。

    情節

    一場地震打開了浮空大陸上烏魯村附近祭壇的隱藏洞窟,村中長老撫養的四個年輕孤兒受到地震的影響,遇到了光之水晶。晶體將其力量給了他們,並指示他們要去恢復世界的平衡。雖然不明白晶體說的是什麼,但他們仍意識到了其重要性;四人告知了其收養家庭自己的使命,為了維護平衡,他們出發探索外面的世界[18]

    在冒險中他們發現,他們生活的浮動大陸邊界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在下面的世界中,他們發現了名叫撒旦的法師試圖控制光之水晶,讓世界歸於混亂無序。四戰士最後來到了水晶塔,並發現黑暗之雲才是事件之源。黑暗之雲企圖像千年之前那樣,讓世界歸於虛空。光之勇士來到暗之水晶的區域,解放了被囚禁的黑暗戰士,並戰勝了黑暗之雲,恢復了水晶,維持了世界平衡。DS重製版中增加了一個支線任務[18]

    开发

    前两作的主要设计人员仍然参与了《最终幻想III》的开发,他们包括:总监与故事作者坂口博信、设计师田中弘道、角色设计天野喜孝、剧本编写寺田宪史,以及作曲植松伸夫[2][20]。和前两作一样,FC版《最终幻想III》的程序由纳赛尔·吉贝利编写。这是吉贝利最后参与的最终幻想作品[21]。在开发中途,吉贝利因工作签证到期,不得不从日本返回美国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其它开发人员带着必要的材料与设备随他到达萨克拉门托,并在此完成制作工作[22]。成品游戏512k的容量是最大的FC游戏之一[23]。和那时许多游戏机角色扮演游戏类似,《最终幻想III》获得高难度的评论[23]

    史克威尔开发发行《最终幻想III》时,正值任天堂发行16位游戏平台超级任天堂——8位机FC游戏机的继任机种。设计师田中弘道称,原版游戏之所以未在日本之外发行,是因为史克威尔正专注于为任天堂新机种开发。

    今天我们知道,当有了PlayStation这种平台,便将会有PlayStation 2和更后面的PlayStation 3,当有了Xbox,就会继续有Xbox 360——你能够设想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在当时,我们是第一次见到新世代游戏机,将要发生什么真的很难预测。那么在当时,我们必须努力工作来赶上新技术,所以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负责英文版《最终幻想III》

    ——田中弘道[23]

    史克威尔曾计划将游戏在日文以外本地化,但该计划最后废弃了[24]

    版本和重制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最终幻想III》版本:仅在日本发售的2D Famicom原版和在全球发售的3D重制版。

    《最终幻想III》版本和重制年表
    年份 地区 操作系统 开发 发行 备注
    1990日本Family Computer史克威尔史克威尔原始版本
    2006
    2006
    2007
    2007
    日本
    北美
    澳洲
    欧洲
    任天堂DSMatrix Software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基于原版的3D重制版
    2009日本Wii Virtual Console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原版移植于Virtual Console
    2011全球iOS史克威尔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任天堂3D版
    2012全球AndroidMatrix Software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任天堂3D版
    2012
    2012
    2012
    日本
    北美
    PAL
    PlayStation Store可下载的PSP游戏Matrix Software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任天堂3D版
    2012全球Kindle Fire任天堂3D版
    2013全球Ouya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任天堂3D版
    2013全球Windows Phone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任天堂3D版
    2014日本Wii U Virtual Console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原版移植于Virtual Console
    2014日本任天堂3DS Virtual Console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原版移植于Virtual Console
    2014全球Microsoft Windows Steam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任天堂3D版

    取消WonderSwan Color重制版

    万代在2000年公布了其掌上游戏机系统WonderSwan Color的消息,并立刻和史克威尔就最终幻想前三作的重制达成协议[25]。虽然《最终幻想》和《最终幻想II》在消息公布当年就已发行,但《最终幻想III》从预定2001年晚期发行一再延迟,甚至当万代拿到游戏出版权后还在延迟[26]。最终当《最终幻想IV》在WonderSwan Color发行时,史克威尔开始对《最终幻想III》保持沉默。虽然游戏从未正式宣布取消,但官方网页在2002年随WonderSwan Color平台的结束而下线[27]

    在2007年,田中弘道在采访中解释称,放弃WonderSwan Color重制版是因为FC原版的大小与代码结构难以在WonderSwan Color上重制:

    当我们开发FF3时,游戏内容容量实在太大了,把卡带都彻底填满了,而出现新平台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可用空间来更新FF3,因为这需要新图形、音乐等其他内容。另一个困难是将全部内容重制需要花费多少的人手。

    ——田中弘道[23]

    3D重制版

    田中弘道与浅野智也

    在WonderSwan Color版重制失败,以及2003年史克威尔与前竞争对手艾尼克斯合并为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后,公司宣称游戏不会被完全遗忘,并曾考虑像前作那样,在索尼电脑娱乐PlayStation或任天堂的Game Boy Advance上重制[28]。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也考虑在PlayStation 2上重制,但最终接受任天堂将本作开发于其新掌机平台任天堂DS的要求,这一决定后来推动增强了任天堂DS的商业成功[29]。《最终幻想III》重制的消息最早于2004年10月24日公布,但一年来都没有详细消息。项目由担任执行制作人兼总监的田中弘道领导。不同於單純更新圖像的《最終幻想》與《最終幻想II》重製版,這次重製完全使用了任天堂DS的3D功能,因而需要他來指導與監督。除了3D圖形外,遊戲類似於2D PlayStation移植版的《最終幻想》,還加入了全动态影象開場動畫。程序交由Matrix Software開發[1]

    Nintendo DS復刻版封面

    重制版由浅野智也制作,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和Matrix Software合作开发。相场良佑担任艺术监制吉田明彦为3D画面重新设计原版角色,并设计了新玩家角色[30]。原来的普通无名的玩家角色换为了更具体的角色,并为其设计了新个性与背景故事,同时为其个性发展加入了新增事件;但是故事主线情节没有明显变化[31]。除了四名主角,其它角色也会像原作般加入队伍。但和前作不同,这些角色可能会在战斗中随机参战[32]

    重制版使用了调整平衡的新设计职业系统,将原来游戏开始的默认职业“洋葱剑士”改为了“自由人”,洋葱剑士改为了隐藏职业。此外游戏加入了新事件,一个新水晶和迷宫,并取消了能量点。和原版游戏不同,大部分的职业仍然对整个游戏有用。终极职业忍者和贤者,以及风水师等较少使用的职业被重新设计,使其像战士那样有相同的能力水平。游戏另外加入了一些职业专用特殊道具,当角色完全掌握了特定职业才能使用。作为能量点的替代,每个角色转职后都会受到临时限制,即几场战斗中内降低角色的能力值。这段时间称为“职业过渡阶段”,时长取决于新旧职业的相似度,以及角色对新职业的精通程度,限制战斗场数为0至10之间[33]

    重制版利用了任天堂DS的Wi-Fi功能,使用类似《最终幻想IX》邮件/莫古系统的方式通信。玩家可在游戏中以使用各种莫古利给其它人寄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像寄送给其他人那样寄给多个游戏角色[19]。一些支线情节需要用这个系统解锁,如寻找洋葱剑士职业[34]。游戏使用了的中断存档功能,可让玩家关闭DS并在开机时继续游戏。但如同原版,迷宫中不能保存永久存档[35]

    iOS上的DS移植版于2011年3月24日在App商店发行。该版本在游戏系统和图像上做了改进,同时也重制了声音。但和其他玩家通信的邮件/莫古系统被移除,洋葱骑士职业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获得[36][36]Android上的DS重制版于2012年6月在Google Play上发行。PlayStation Portable版于2012年9月20日在日本发行,其他区域在随后几天开放下载。2013年4月,史克威尔艾尼克斯Ouya发行了重制版的高清移植版,其也是该系统的首发游戏[37]。2013年12月29日发行了Windows Phone移植版。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于2014年5月27日在Steam上发布了移植自任天堂DS的Microsoft Windows高清版。

    音乐

    《最终幻想III》的音乐由系列主要作曲家植松伸夫谱写。游戏中几乎全部音乐的收录于音乐合辑《最终幻想III 原声音乐版》中,专辑由史克威尔/NTT出版于1991年发行,后于1994年和2004年由NTT出版再版[38]。声乐改编专辑《最终幻想III 悠久的风传说》选录了游戏中的音乐,专辑由植松伸夫编曲,Dido配人声。专辑由Data M于1990年发行,并于1994年由Polystar再版[39]

    游戏多个曲目收录于各种最终幻想编曲合辑专辑中,包括《最终幻想声乐合辑I-祈祷-》、《最终幻想声乐合辑II “爱将成长”》[40][41],以及前卫金属乐团黑魔导士的第二和第三张专辑中[42][43]。一些游戏曲目后来重制收录于其他史克威尔作品中,如《陆行鸟赛车[44]和《陆行鸟不可思议迷宫》中[45]。一些曲目片段至今仍然知名,并在一系列最终幻想管弦音乐会上多次演奏,如《Tour de Japon: Music from Final Fantasy》音乐会系列和《Distant Worlds - Music from Final Fantasy》系列[46][47]

    任天堂DS重制版配乐由关户刚河盛庆次编曲,植松伸夫监督[48]。该版本的原声又NTT出版于2006年以《最终幻想III 原声音乐》为题发行,其中收录了改编版曲目以及几个新增曲目[49]

    评价

    评价
    《最终幻想III》(任天堂DS)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77.83%[50]
    Metacritic77/100[51]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1UP.comB+[52]
    GamePro4/5[53]
    GameSpy8/10[54]
    GameTrailers8.2/10[55]
    IGN7.8/10[56]
    任天堂力量8/10[57]
    Fami通36/40(FC)[58][59]
    34/40(DS)[59]
    33/40(PSP)[60]

    FC版《最终幻想III》被视作当时角色扮演游戏的典型,同时其高难度需要玩家大量练级[23]。在2006年日本游戏杂志《Fami通》举办的史上最佳电子游戏票选中,原版《最终幻想III》排到第8位[61]。截至2003年3月31日,FC版在日本出货量達140万份[62]

    任天堂DS重制版也获得高销量。IGN称“鉴于DS的普及,FFIII的吸引力不足为怪”[63]。DS版在日本首周销量为50万,打破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最初只有35万的预期[64]。截至2007年8月6日,DS版在日本售出99万,在北美售出46万[65]。截至2008年8月8日,DS版在欧洲售出48万[66]。以上數值加總後,DS版全球累計賣出193萬份。

    评论大多给DS重制版《最终幻想III》正面评价,游戏在GameRankings的汇总得分为77%[50]1UP.com称游戏是“专门给RPG爱好者的RPG”,并称虽然职业系统较原作有了重大改进,但总还觉得“非常有限”。然而评论称,重要的是要记住《最终幻想III》对北美玩家是“一部历史片,一个非常成功系列的缺失一角”,并称相比于其它最终幻想游戏,“狂热PRG爱好者”应该更喜欢本作。评论又称其为“迄今最好的掌上PRG游戏之一”[52]GameSpy主张道,和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新游戏相比,对本作的乐趣“完全取决于你对游戏的渴望,以及看来原始枯燥的陈古游戏机制”。评论还称游戏“非常有挑战性”,并补充称,“游戏人渴望如此,但另一些人则会不快于游戏常不友好的本性”[54]

    GameTrailers认为虽然剧情简单且队员普通,但游戏剧本是“一流的”。它补充称,虽然玩家应该想到练一些级是必须的,但游戏中“探险区域大都太小了”[50]。IGN称《最终幻想III》会是那种“让当今主流最终幻想爱好者相当沮丧”的游戏,并称独特的职业系统概念在那时“绝对会让玩家震惊”,但对于今天《最终幻想XII》的许可盘则“简直不能比”。评论还称重制拖慢了游戏,因为战斗本应“不过是几秒中滚过”,但现在“延长到近一分钟”。评论的另一不满时游戏发行到了任天堂DS,称掌机上屏幕在“游戏75%的时间”是不活跃的,就算只显示插画都比这好。但IGN也称游戏的“图形惊人,配乐相当出色”。他们还称从2D到3D的过渡“做得不错”[56]

    影響

    1991年至1992年,角川書店的FC遊戲雜誌《マル勝ファミコン》連載了衣谷游的漫畫《悠久之風傳說 自最終幻想III》()。漫画改编自寺田宪史的原剧情,讲述了整个游戏中发生的情节。其后来由角川书店发行了三本单行本:《悠久之风传说1》、《2》和《3》[67]

    洋葱剑士和黑暗之云成为了《最终幻想 纷争》中《最终幻想III》的勇者和反派角色,日文版分别由福山润池田昌子配音,英文版分别由亚伦·史盘和劳拉·贝利配音[68]。角色同样出现在其续作《最终幻想 纷争012》中[69]

    黑暗之云也成为了《最终幻想XIV》中水晶塔故事线的最终boss。

    參考文獻

    1. . Nintendo. 2006-08-10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3) (日语).
    2. . Shūkan Famitsu. ASCII Corporation. 1998-06-05 [201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6).
    3. . Square Enix. [200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日语).
    4. . Famitsu. 2006-07-12 [200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1) (日语).
    5. Gantayat, Anoop. . IGN. 2006-08-24 [200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6. . Nintendo. 2007 [200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7. . IGN.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6).
    8. . GameSpot. [201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4).
    9. Spencer. . Siliconera. 2009-06-26 [2009-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10. . IGN. 2012-03-24 [2012-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1. . Google Play. [2012-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2).
    12. Moriarty, Colin. . IGN. 2012-06-12 [2012-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5).
    13. . Gamespot. [201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14. Gantayat, Anoop. . IGN. 2004-10-07 [2006-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7).
    15. Square Enix. . 1990.
    16. Roschin, Oleg; Vitaglione, Erik. . The World of Final Fantasy. UGO.com Games. [200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2).
    17. . GameSpy. [200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5).
    18. Square. . Nintendo Family Computer. Square. 1990-04-27.
    19. . Square Enix. 2006: 51.
    20. Square. . Family Computer. Square Co., Ltd. 1990-04-27. staff credits.
    21. Lau, John. . University of Hawaii. 2005-01-22 [200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6).
    22. Mielke, James; Hironobu Sakaguchi. EGM. [...] So for Final Fantasy II and III, our staff actually brought all the equipment, everything that was necessary to finish those games, to Sacramento, because (Gebelli) couldn't come back to Japan. [...] We finished Final Fantasy II and III in Sacramento, California. [Laughs]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23. Rob Fahey. . Eurogamer. 2007-03-13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6).
    24. Spencer. . Siliconera. 2013-06-24 [201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1) (英语).
    25. Harris, Craig. . IGN. 2000-09-08 [2006-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7).
    26. Joseph Witham. . RPGamer. 2003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6).
    27. Eve C. . RPGFan. 2002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5).
    28. Andrew Long and Jesse Kanda. . RPGamer. 2003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6).
    29. Nix. . IGN. 2006-09-24 [200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30. Square Enix; Matrix Software. . Nintendo DS. Square Enix Co., Ltd. 2006-11-14. staff credits.
    31. . PALGN.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8).
    32. . Eurogamer. 2006-12-14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0).
    33. Schmidt, Ken. . Brady Games. 2006-11-15. ISBN 0-7440-0848-4.
    34. Shoemaker, Brad. . GameSpot. 2006-07-20 [200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35. .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0).
    36. . Famitsu. Enterbrain. 2011-02-24 [201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5) (日语).
    37. Karmali, Luke. . IGN. 2012-07-31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8).
    38. Gann, Patrick; Schweitzer, Ben. . RPGFan. 2006-06-17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39. Gann, Patrick. . RPGFan. 2000-05-06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40. Gann, Patrick. . RPGFan. [200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41. Gann, Patrick. . RPGFan. [200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42. Jones, Jesse. . RPGFan. [200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4).
    43. Castonguay, Logan. . RPGFan. [200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4).
    44. Kie. .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0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3).
    45. Jeriaska. . RPGFan. 2008-03-14 [200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46. .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0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0).
    47. .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0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0).
    48. . Square Enix. 2006-01-01 [200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9).
    49. Gann, Patrick. . RPGFan. 2006-10-05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50. . GameRankings.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2).
    51. . Metacritic.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5).
    52. Parish, Jeremy. . 1UP.com. 2006-11-10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6).
    53. . GamePro. 2006-11-14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6).
    54. . GameSpy. [2008-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5).
    55. . GameTrailers. [2008-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56. Bozon, Mark. . IGN. 2006-11-14 [2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4).
    57. . Nintendo Power. January 2007: 103.
    58. . Weekly Famicom Tsūshin. 1994-09-09, (299): 38.
    59. . Famitsu Scores Archive.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4).
    60. . Gaming Everything. 2012-09-11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61. Carless, Simon. . Gamasutra. 2006-03-03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62. (PDF). Square Enix: 27. 2004-02-09 [2008-03-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13).
    63. . IGN. 2006 [2007-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7).
    64. . IGN. 2006 [2007-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6).
    65. (PDF). Square Enix. 2004-08-06 [2008-1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06).
    66. (PDF). Square Enix. 2008-08-08 [2008-1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06).
    67. . eBook Japan Initiative.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8) (日语).
    68. Square Enix. . PlayStation Portable. Square Enix. 2009-08-25.
    69. Square Enix. . PlayStation Portable. Square Enix. 2011-03-2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