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T

IRIS-T飛彈英語:,意為“紅外成像導引系統/尾部推力向量控制”)是一款第五代中程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9]並具有地對空飛彈的後續型號。它也被稱為AIM-2000[10][11]

IRIS-T飛彈
2006年柏林航空展上展示的IRIS-T空對空飛彈。
类型空對空飛彈
地對空飛彈(IRIS-T SL)
空對地飛彈(安裝擴充軟體)
原产地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2005年12月~現今
使用方參見使用國
参与战争/衝突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
生产历史
研发者迪爾防務[1]
研发日期1996年[2]
生产商
单位成本1.4億歐元(整套防空系統,財政年度2022年)[4]
38萬歐元(單枚飛彈)[5]
基本规格
重量87.4公斤(空對空飛彈)
106公斤(地對空飛彈)[6]
长度2.94公尺[1]
直径12.7公分(空對空飛彈)
15.2公分(地對空飛彈)

弹头高爆破片戰鬥部
弹头量11.4公斤[7]
引爆机制觸發引信無線電近炸引信

发动机固體燃料火箭引擎
有效负载>60g
翼展44.7公分
作战范围25公里(空對空飛彈)
12公里(IRIS-T SLS)
40公里(IRIS-T SLM)
80公里(IRIS-T SLX)[1]
射高8公里(IRIS-T SLS)
20公里(IRIS-T SLM)
30公里(IRIS-T SLX)[1]
速度3馬赫
制导系统
转向系统燃氣舵飛行控制翼[3]
发射平台

IRIS-T飛彈誕生於90年代,當時德國聯合歐洲多國開發一款中短程紅外導引空對空飛彈,以取代於北約國家服役的美製AIM-9響尾蛇飛彈,此新型飛彈也被要求能與AIM-9響尾蛇飛彈的發射系統兼容。[12]2005年12月,空對空型號的IRIS-T飛彈首先完成量產並交付給德國空軍。其使用的紅外成像智慧導引頭及推力向量控制技術成為其名字IRIS-T的由來。[13]

隨後,地對空飛彈版本的IRIS-T SL飛彈迅速問世,短程陸基IRIS-T SLS防空系統於2015年部署,中程陸基IRIS-T SLM防空系統於2022年部署。俄烏戰爭期間德國向烏克蘭提供多組IRIS-T SLM防空系統,可用於對抗地對空飛彈巡弋飛彈,包括3M-54口徑巡弋飛彈等低空飛行的飛彈。[14][15][16]

歷史

背景

IRIS-T飛彈的起源可追溯至1968年霍克·西德利飛機公司一項名為追跡犬的短程紅外導引空對空飛彈研發計劃,北約國家從越戰中的空戰經驗發現當時以AIM-9響尾蛇飛彈為主的早期紅外導引空對空飛彈主要有兩個問題:導引頭視野狹窄使目標容易通過橫向機動逃出視野外;火箭燃料用完後飛彈機動能力將急遽降低。為此新的SRAAM飛彈將需要具有廣視野及高機動能力,此飛彈將使用新型廣角視野的導引頭,並於尾部噴嘴裝上6片扇葉,通過調整特定方向扇葉的開合以調整噴氣推力方向,以獲得強大的橫向機動能力,使其成為最早採用推力向量控制設計的飛彈。[17]1972年,英國國防部與霍克·西德利飛機公司簽署第一份SRAAM採購合約,然而在1974年,該合約由於投入預算被轉移成天閃空對空飛彈的研發資金而被降級為技術展示項目。[17][18]

1980年,北約陣營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合作開發新型的空對空飛彈,美國負責名為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 Advanced Middle Range Air-to-Air Missile)的項目,以取代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引AIM-7麻雀飛彈,歐洲組成的團隊則開發名為先進短程空對空飛彈(ASRAAM, Advanced Short Range Air-to-Air Missile)的項目,以取代短程紅外線導引AIM-9響尾蛇飛彈,最後兩邊再互相採購彼此的新型武器。法國並未簽署該備忘錄,而是於1982年委託馬特拉公司開發一款兼顧短程空中格鬥及中程視距外作戰能力的空對空飛彈,即為後來的雲母飛彈。歐洲團隊的主要領導者英國貝宜動力公司和德國博登湖設備技術有限公司各自承擔42.5%的工作量,加拿大佔10%,挪威佔5%。美國將這種飛彈的國內版本命名為AIM-132 ASRAAM。此後博登湖設備進行新型紅外導引頭的開發,貝宜動力則負責其他部分,英國為貝宜動力重啟了SRAAM飛彈的部分項目,並將技術資料及經驗大量運用到此開發項目上。[19]

然而,美國隨後採購大批國產AIM-9L響尾蛇飛彈的舉動引發歐洲盟友對其是否會履行採購ASRAAM飛彈承諾的疑慮,在80年代蘇聯迅速衰弱及歐洲經濟復甦後,歐美國家之間的工業界角力迅速白熱化,進而導致合作企劃瀕臨破局。1987年,美國要求ASRAAM飛彈必須使用AIM-9響尾蛇飛彈的掛架而非歐洲團隊新研發、適用歐洲戰機頭盔瞄準系統的通用飛彈掛架(Missile Support Unit)。在更改設計後,美國又迫於國內軍事工業界的壓力,要求歐洲盟友認購部分開發中的AIM-9X響尾蛇飛彈訂單,否則美國可能會改採購AIM-9X飛彈以滿足國內軍事企業的訂單要求。[20]

西德國防部在80年代末委託IABG測試公司調查在存在現代空中預警機、雷達感測器和遠程飛彈的情況下,我方軍機被至少2架敵機接近至視距內的可能性。結果IABG測試公司通過大量的模擬數據證明此機率相當大:由於現代飛機的匿蹤技術不斷進步,在當時空中情勢不明確、具有大量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型號的飛機、並且識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飛行員通常難以避免與已偵測但未正確識別的接近敵機發生纏鬥[21]這與ASRAAM飛彈不斷提升發射距離,以在與敵機混戰前將其於視距外摧毀的發展方向產生鮮明對比。

由於ASRAAM飛彈的作戰理念被西德軍方認為已經過時,1989年7月德國退出ASRAAM計劃,而英國則決定獨自領導團隊研發出更先進的紅外導引頭,1980年的諒解備忘錄體系基本解體。[22][23]之後各國便各自專注於開發本國的空對空飛彈,英國繼續進行ASRAAM項目的開發,法國專注於雲母飛彈項目,美國改投資國產的AIM-9X響尾蛇飛彈,而德國則在數年後著手開發一款新型的飛彈。[24]

開發

IRIS-T空對空飛彈的組件。從頭到尾依序為:導引頭、戰鬥部、火箭引擎、轉向裝置。

1990年10月兩德統一後,西德接收了前東德國家人民軍空軍裝備的米格-29A戰鬥機以及其裝備的R-73短程紅外導引空對空飛彈。經過測試後,德國軍方發現R-73飛彈的性能比北約之前預估的要強大許多。它在所有性能參數上都遠遠優於當時的北約同類產品AIM-9L/M響尾蛇飛彈,尤其是其有效射程、機動性以及高達±45°離軸索敵能力的目標捕捉範圍。[21]

1995年,德國宣布開始進行新型IRIS-T飛彈的研發,並與數個國家尋求合作,1996年4月,在與義大利瑞典挪威希臘加拿大的談判結束後,博登湖設備技術與夥伴國家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25]以此新型飛彈作為颱風戰鬥機龍捲風戰鬥轟炸機的標準裝備並取代舊型號的AIM-9響尾蛇飛彈。開發合約將於1996年下半年簽署並於1997年開始研發,預計將於2002年進入量產階段,德國承擔其中50%約2650萬德國馬克的開發費用。簽署前迪爾彈藥系統公司已經完成了飛彈原型的風洞測試,其原型尺寸與響尾蛇的尺寸相似,且機翼和尾翼佈局也與響尾蛇後期型號相同。僅飛彈尾部加大以容納尾翼推力向量控制裝置,這使飛彈原型受到更大的空氣阻力。[26]

1996年8月進入確定此項目研發目標的定義階段後,由博登湖設備技術負責設計紅外導引頭、瑞典紳寶集團提供內置數位訊號處理器義大利亞利頓負責設計捷聯式中途慣性導航系統阿萊尼亞·馬可尼系統提供無線電近炸引信希臘火藥與彈藥公司負責設計雙層高爆破片戰鬥部、快意航空挪威納莫公司負責設計新型引擎、加拿大聯合信號公司則負責設計尾部的飛行操縱裝置,包括4片燃氣管內的擾流片和4片尾翼。[3][27]10月開始進行2次IRIS-T導引頭的實彈測試,德國空軍為此將其導引系統改裝於AIM-9響尾蛇飛彈上,並由F-4幽靈II戰鬥機掛載試射,於前方5公里處釋放道尼爾SK6牽引式標靶,結果在進行高達50°偏離飛行軸角度的實彈測試中都直接擊中2次標靶。[26][28][29]諒解備忘錄最後於1997年8月簽署。[30]1997年4月完成定義階段。加拿大聯合信號公司設法將飛彈後部的直徑縮小至平均值,從而避免風阻過大的問題。此外,翼面前緣的後掠角也更加明顯。[31]1997年10月,荷蘭皇家空軍開始使用實驗用IRIS-T飛彈和頭盔瞄準器進行試飛,為此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改寫部分F-16戰鬥機的軟體以兼容其系統。[21][32]德國和合作國家的國會預計於11月全數批准進入測試階段。[33]1997年12月初,德國聯邦議院批准於未來使用新型的IRIS-T飛彈取代現役的AIM-9L響尾蛇空對空飛彈。該年德國已出資5億德國馬克於此項目,並佔有46%的份額,另外義大利佔20%、瑞典18%、希臘8%、加拿大4%和挪威3%。項目計劃於1998年正式開發,並預計於2003年開始交付第一批裝備。該飛彈與響尾蛇飛彈兼容,能夠使用相同尺寸的發射掛架,並出於向下兼容性的目的,在數位介面以外也添加為舊型號戰機準備的模擬介面。[32]

2000年代中期,博登湖設備技術開始研發基於IRIS-T飛彈的小型化地對空飛彈版本,即LFK NG飛彈,由聯邦國防技術和採購辦公室資助,並積極尋找國際合作夥伴。該飛彈是為虎貓自行防空系統開發的地對空飛彈,但也可以應用於其他系統,如虎式直升機的空對空飛彈掛架。[34]2000年和2002年,LFK NG飛彈薩丁尼亞島薩爾托迪奎拉試驗場進行試射。[35]

2000年10月17日至23日,第一枚IRIS-T飛彈由希臘空軍F-16戰鬥機發射,[21]後續也進行了於亞音速、超音速下對高橫向加速度目標的射擊測試,此前的發射測試僅使用無導引頭的飛彈。[36]2000年11月,瑞典空軍維德塞爾飛彈試驗場試射時發現了飛彈在短距離飛行後,燃氣舵會被引擎推出飛彈彈體的重大缺陷。調查後發現飛彈尾部內襯與引擎外殼分離,改變了口徑從而影響其推力剖面,導致飛彈於飛行中解體。[37]2001年初,德國和希臘各自向德國及義大利的飛機公司支付6140萬及數百萬歐元,以將IRIS-T飛彈的系統集成到颱風戰鬥機F-16戰鬥機中。[38]2001年7月,安裝先進自動駕駛儀的IRIS-T飛彈完成試射,並進行最大上升攻角和最大橫向加速度的性能測試。[29]

2002年初,LFK NG飛彈薩丁尼亞島薩爾托迪奎拉試驗場進行試射時,IRIS-T飛彈也在同處測試,由一架F-4F戰鬥機從正面向Mirach 100/5靶機發射IRIS-T飛彈,以測試其攔截低訊號目標的能力。4月至5月,以最大橫向加速度迴避同時發射熱誘彈的靶機被IRIS-T飛彈成功擊中,[35]證實IRIS-T的重大缺陷已被成功修正。在2001、2002年之交的股份重新分配中,加拿大退出計劃,[6][39]並由歐洲戰機公司西班牙分部接手。此時的資金組成為德國46%、義大利19%、瑞典18%、希臘13%、西班牙和挪威各4%。[13][40]。2003年2月至4月,德國與其他合作國家簽署採購計劃,合約總金額為10億歐元。西班牙同時也計劃將IRIS-T飛彈系統集成到F/A-18C黃蜂式戰鬥攻擊機中。[41]

2003年10月,無裝藥的IRIS-T飛彈在測試中進行了7次試射,每次都成功直擊Mirach 100/5靶機。2004年初開始將IRIS-T掛載於颱風DA7型戰鬥機進行測試,並預計於2006年正式列裝於各使用國的颱風戰鬥機。2005年初,各合作國家簽署了總計約4000枚飛彈的採購合約。IRIS-T飛彈預計將可掛載於F-16戰隼戰鬥機JAS 39獅鷲戰鬥機颱風戰鬥機龍捲風戰鬥轟炸機上使用。德國承諾採購1,250枚飛彈、西班牙承諾訂購700枚。而後博登湖設備技術有限公司亦考慮開發一種稱作IRIS-T SL、使用加大火箭引擎的大型地對空飛彈版本,該型號將集成到中程擴展防空系統(MEADS)中。[42]2005年12月,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首先在羅斯托克-拉格機場接收第一批量產型IRIS-T空對空飛彈。[43][44]2007年6月12日,一架JAS 39獅鷲戰鬥機維德塞爾飛彈試驗場首次發射了量產型IRIS-T飛彈。[45]

2007年5月,德國聯邦國防技術和採購辦公室迪爾防務簽訂一份價值1.23億歐元的合約,以開發IRIS-T空對空飛彈的地對空飛彈版本,即後來的IRIS-T SL防空系統。[46]2008年3月3日,使用原版空對空飛彈的IRIS-T SLS防空系統於南非的丹尼爾·奧弗伯格測試場進行首次試射,並成功直擊機動中的靶機,該次試射使用的雷達系統為紳寶長頸鹿雷達,可搜索100公里內、20公里高的空中威脅,並可同時跟蹤150個目標。[47]2009年2月又簽訂了另一份合約,以將IRIS-T SL防空系統與即將推出的中程擴展防空系統(MEADS)進行整合。[46]2014年1月14日,使用改裝地對空飛彈型號的IRIS-T SLM防空系統於南非的丹尼爾·奧弗伯格測試場進行首次試射,該防空系統使用模組化設計及開放系統架構,使其能與多種型號的雷達、電子系統集成。該次試射的防空系統由CEA科技的CEAFAR雷達、迪爾防務的IRIS-T SLM飛彈發射車和奧瑞岡天空大師戰鬥管理系統集成。[48]2015年1月,IRIS-T SLM防空系統在南非的丹尼爾·奧弗伯格測試場完成性能測試。[49]

設計理念

冷戰中期的短程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是戰鬥機於近距離纏鬥戰使用的主要武器。雖然早期型號只能從敵機的後方發射,但後來具有全方向攻擊能力的AIM-9L響尾蛇飛彈改變了這個情勢。L型號的響尾蛇飛彈能在有限的距離內成功鎖定並追蹤迎面而來或側面的敵機。這使得福克蘭戰爭中的響尾蛇飛彈命中率達到了73%,比起舊型號響尾蛇在越戰期間的15%命中率有了相當卓越的提升。但戰鬥機生產商對此開發出了熱誘彈來應對,導致十多年後的波斯灣戰爭中響尾蛇飛彈的命中率回落至23%。[50]因此,AIM-9XASRAAM等現代紅外導引飛彈開始使用能夠區分熱誘彈和攻擊目標輪廓的紅外成像導引頭。不過後來戰鬥機生產商又著手開發一種能發射紅外波束,以致盲飛彈導引頭的軟殺傷主動防禦系統,稱作定向紅外對抗措施(DIRCM, Directional Infrared Counter Measures),為此IRIS-T將需強化其反現代紅外對抗措施的能力。

同時紅外導引飛彈的鎖定範圍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早期的紅外導引飛彈只能捕獲和跟蹤於導引頭前方狹窄區域內的目標,然而R-73飛彈的出現使情勢發生改變:裝載R-73飛彈的飛行員可使用頭盔瞄準器輔助飛彈鎖定與飛機飛行軸呈45°角內的目標。這意味著如果飛行員扭頭瞄準目標並發射飛彈,飛彈將可接收MIDS多功能資訊分發系統的定位資訊調頭攻擊側面的敵機。發射平台和飛彈也通過數據鏈路進行即時通訊,使飛行員能通過頭盔瞄準器進行導引,或在飛彈遠離到接收不到機載雷達的定位資訊後,朝向最後一次接收之定位目標的預測彈著點進行慣性導航。此類型中機動能力極高的飛彈甚至可以打擊正後方的目標,使其獲得全域攻擊能力。其中颱風戰鬥機的一個新穎之處便是通過雷達警告接收機自動反向定位目標給空對空飛彈,以此提高了飛行員的狀態意識並減少盲區[21][51][52]

IRIS-T飛彈與颱風戰鬥機禁衛軍防禦輔助系統集成,並與主動毫米波雷達配合使用。其中2個雷達位於前翼根部,另1個雷達位於飛機尾部,可自動定位和跟蹤位於颱風戰鬥機周圍的物體,僅有正上方和正下方兩處死角。飛行員可通過語音選擇鎖定目標並發射IRIS-T飛彈,同時由於IRIS-T採用了新的導引頭,使它能作為一種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攔截被禁衛軍防禦輔助系統定位的空對空地對空飛彈[51]

飛彈性能

IRIS-T空對空飛彈與AIM-9L響尾蛇飛彈的作戰範圍比較圖。紅色與紫色區域分別為IRIS-T空對空飛彈的類比訊號數位訊號鎖定範圍。
與IRIS-T空對空飛彈具有相似外觀結構的04式空對空飛彈,可見其尾部的4片燃氣舵推力向量控制裝置。[53]

相較於著重在超視距作戰能力的英國ASRAAM紅外導引空對空飛彈[54]IRIS-T飛彈更著重於近身纏鬥戰中的表現。[30]IRIS-T的紅外成像導引頭使用與其他現代紅外成像導引飛彈不太相同的運作方式。如AIM-9X飛彈ASRAAM飛彈使用焦平面陣列中的凝視陣列產生紅外成像來識別目標。其128×128像素的攝影機持續指向目標,使它容易受到目前正在開發的定向紅外對抗措施影響。另一方面,IRIS-T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則使用線性掃描陣列。[26]陣列上排成一排的感測器通過一組鏡面快速單軸掃描鏡頭以接收紅外訊號,再將連續的類比訊號以電腦製作出完整的圖像,因此導引頭的陣列同一瞬間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圖像。儘管採用這種設計,IRIS-T仍具有±90°的離軸斜視角度及高跟蹤率。IRIS-T採用128×2像素雙色線性陣列,其角解析度在毫弧度範圍內,每秒掃描80次以構建128×128像素圖像。[30][55]IRIS-T安裝的智能圖像處理軟體可識別圖像中的熱誘彈並忽略它們。[55][56]線性掃描陣列和交錯像素的結合使其獲得高度反紅外對抗措施能力。如果攝像頭被紅外光致盲,則只有干擾波源與機械掃描頻率吻合時才會造成干擾。[56]如有必要,IRIS-T飛彈將自動切換為類似反輻射飛彈的干擾源歸向模式並飛向發射致盲波束的干擾設備。[55]IRIS-T也具有一個儲存多種已知軍用飛機8個角度圖像的目標數據庫,以用於準確識別目標。飛彈將比對紅外圖像與數據庫中的軍機,並朝該型軍機的脆弱點進行導引攻擊。[52]

與AIM-9M響尾蛇飛彈相比,IRIS-T飛彈具有較好的反電子、紅外對抗措施的能力。[57]由於其使用更先進的紅外導引頭,使IRIS-T飛彈擁有約AIM-9M響尾蛇飛彈的5到8倍全向鎖定距離,以及舊款響尾蛇的3到4倍目標捕捉範圍。[30]IRIS-T可使用發射後鎖定紅外導引模式,且由於其高機動力,飛行員能使用頭盔瞄準器鎖定後方目標,使IRIS-T飛彈調頭攻擊於後方追擊的敵方戰機。[1][13]發射後,IRIS-T飛彈可以在2個足球場大的空間內進行180°轉彎。從飛彈發射、調頭到通過導引頭捕捉到位於離軸90°角的後方目標僅需0.5秒。[55]迪爾BGT防務公司曾使用3種水果的大小對IRIS-T飛彈的機動性及轉彎半徑進行以下敘述:“如果將AIM-9響尾蛇飛彈的轉彎半徑比擬為西瓜的半徑,則R-73飛彈為一個蘋果,IRIS-T飛彈為一個李子。”[58]由於R-73飛彈可以以60g的橫向加速度飛行,[26]IRIS-T飛彈應該可以達到超過60g橫向加速度的水平。丹尼爾航太亦宣稱許多現代短程空對空飛彈都能承受100g以上的橫向加速度。[59]

IRIS-T空對空飛彈採用μ-綜合方法(μ-synthesis)設計的強健飛行控制自動駕駛儀,並使用一種新式調節/混合(conditioning/blending)技術,在整個飛行包絡線內根據動態壓力調整飛控系統以提升強健控制能力,讓IRIS-T飛彈在各種飛行條件下的姿態穩定性及機動性能提高。[60]

IRIS-T飛彈能夠攔截快速移動的小型目標,例如各式飛彈、無導引火箭彈無人機巡弋飛彈[1][61]為了提高殺傷目標的機率,IRIS-T飛彈配備了主動無線電近炸引信。[62]而IRIS-T SLM的地對空型號飛彈加大了飛彈彈體及火箭引擎以提升作戰範圍,並特別強化了其打擊戰機、直升機、巡弋飛彈、空對地飛彈、反艦飛彈及反輻射飛彈的能力。針對極短程至中程的小型目標也有很高的殺傷效率。[63]

挪威皇家空軍測試了一款迪爾BGT防務開發的空對地型IRIS-T飛彈,2016年9月,挪威進行了一次概念驗證測試,以測試新型IRIS-T飛彈於F-16AM多用途戰機上鎖定、跟蹤及攻擊小型快速艦艇目標的能力。[64]該空對地型號飛彈保留了相同的標準IRIS-T空對空飛彈硬體配置,包括高爆戰鬥部和紅外導引頭,但使用新的軟體擴充功能以獲得對地打擊能力,[65]此軟體提供了鎖定、跟蹤和攻擊單個地面目標(如船隻、小型建築物和車輛)的能力。[66]

其他型號

IRIS-T SL防空系統

IRIS-T SL地對空飛彈外觀。

作為北約中程擴展防空系統(MEADS)的組成部分,陸基發射版本的IRIS-T地對空飛彈系統被德國空軍和許多國家使用,稱為IRIS-T SL(Surface-Launched)防空系統。與常規IRIS-T飛彈不同,地對空型號飛彈的彈體及火箭引擎更加巨大,前端具有一個拋棄式的尖頭風帽以減少飛行中的風阻,該飛彈於飛行中途使用GPS輔助慣性導航系統,並在最初階段由地面火控雷達的數據鏈路進行指令導引,在最後階段時風帽將脫落並露出紅外導引頭,以啟動末端紅外導引模式。[67][68]

與IRIS-T空對空飛彈相比,地對空飛彈型號的火箭引擎直徑增加了25毫米,達到152毫米。2022年有2種地對空飛彈系統型號:IRIS-T SLS防空系統,使用未經改裝的空對空型號飛彈,[47]射程為12公里,最大高度為8公里;IRIS-T SLM防空系統使用經上述改裝的地對空型號飛彈,射程為40公里,最大高度為20公里。第3種為截至2024年4月尚未完成的IRIS-T SLX防空系統,使用與前者IRIS-T SLM不同的新型地對空飛彈型號,具有紅外、雷達雙模式導引頭,射程提高至80公里,最大高度為30公里。[8][69]IRIS-T SLM防空系統的運作測試於2022年1月完成。[70]IRIS-T SLM防空系統由3~4台飛彈發射車、1台後勤支援車以及1個可部署在最遠20公里外的獨立指揮車組成,每台發射車裝載8枚射程為40公里的飛彈,指揮車可與多台雷達車集成,能夠同時發射和輔助跟蹤所有飛彈。[14][71]

2019年,瑞典陸軍部署了IRIS-T SLS防空系統,該防空系統於瑞典陸軍內部被命名為Luftvärnsrobotsystem 98(lvrbs 98),以取代RBS 70飛彈系統。瑞典將Bv 410全地形車改裝為Eldenhet 98(elde 98)自行防空車型號以集成4聯裝IRIS-T SLS飛彈發射器及一台紳寶長頸鹿1X電子搜索雷達。[72][73][74]

挪威陸軍直接向孔斯贝格国防与航空航天訂購了基於挪威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之指揮和控制系統的“機動陸基防空系統”。[75]該系統包括迪爾防務的履帶式IRIS-T SLS飛彈發射車與威貝爾科學公司用於發射AIM-120飛彈AIM-9X飛彈和裝載雷達的SLAMRAAM高機動車。首批裝備計劃於2023年交付,其中包括6輛集成IRIS-T SLS防空系統的改裝M113裝甲運兵車,其餘飛彈發射器將集成於ACSV裝甲戰鬥支援車上。[76]

IRIS-T SLM防空系統可與其他前視紅外瞄準系統、光電瞄準系統及相控陣雷達集成,例如亨索爾特TRML-4D雷達達利斯集團Ground Master 200 MM/C雷達、CEA科技的CEAFAR(GBMMR)雷達和紳寶集團的長頸鹿4A搜索雷達。[62]2019年,集成洛克希德·馬丁的Skykeeper作戰指揮車、[77]紳寶集團長頸鹿4A雷達車和迪爾防務IRIS-T SLM飛彈發射車的“獵鷹陸基防空系統”(Falcon Ground Based Air Defence System)於阿布達比國際防務展上進行展示。[78][79][80]

埃及訂購了迪爾防務IRIS-T SLM飛彈發射器、亨索爾特的TRML-4D雷達以及配備空中巴士國防航天的Fortion IBMS戰管火控站,[81]並將其全部安裝在MAN集團8×8軍用卡車上以實現機動化,該訂單於2021年12月獲得德國政府批准。[82]埃及後續又進一步下了一批訂單,包括亨索爾特的TwInvis無源雷達、[83][84]IRIS-T SLS飛彈發射器和IRIS-T SLX遠程防空系統。[69][85][86]無源雷達可以通過分析外部無線電和電視訊號的反射來探測敵機,從而使其在有源雷達難以發揮作用的城市地區發揮作用。[87]

德國空軍將於2024年接收首批IRIS-T SLM防空系統,到2027年將接收另外5組SLS/SLM混合防空系統。[88]2024年3月12日,迪爾防務美國諾斯洛普·格魯曼簽訂一份諒解備忘錄,以合作將IRIS-T SLM飛彈發射系統與美軍的“整合防空與飛彈防禦作戰指揮系統”(IBCS, Integrated Battle Command System)進行整合。[89]

IDAS潛射飛彈

IDAS潛射飛彈
1枚IDAS飛彈的模型。
类型潛射飛彈
原产地 德國
 挪威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預估2029年後
生产历史
研发者迪爾防務
霍瓦茲船廠
孔斯贝格国防与航空航天
基本规格
重量>100公斤
长度2.8公尺
直径18公分

弹头高爆破片戰鬥部
弹头量20公斤

发动机固體燃料火箭引擎
作战范围20公里
速度>200公尺/秒
制导系统中途指令導引慣性導航
末端紅外成像導引
发射平台212A級潛艇

IDAS飛彈英語:,意為“潛艦互動防禦與攻擊系統”)是IRIS-T飛彈的潛射防空飛彈版本,專為德國海軍的新型212A級潛艇開發。IDAS飛彈主要用於打擊反潛直升機、小型或中型水面艦艇或附近的陸地目標。IDAS潛射飛彈可以接收雷達或聲納的定位資訊,從魚雷發射管發射並使用自動駕駛儀進行慣性導航,飛彈將在射出一段距離後發動引擎並垂直轉向竄出海面,在末端再啟動紅外導引頭自動攻擊目標。飛彈和發射潛艇間以防水的光纖連接並進行數據交換,使潛艇人員可以從海面下發射IDAS飛彈,並隨時操控飛彈改變目標或避免誤傷。[90][91]

2008年5月29日,U-33號潛艇波羅的海進行首次IDAS飛彈試射。飛彈成功從魚雷管在水下發射並擊中空中的標靶。[92]2022年10月底,德國國防部原定採購IDAS飛彈的計劃因預算被國會要求刪減而中斷。[93]

LFK NG飛彈

1枚展示中的LFK NG飛彈。

LFK NG飛彈是IRIS-T空對空飛彈的小型化防空飛彈版本,彈體全重只有IRIS-T空對空飛彈的三分之一,由MBDA德國部門迪爾防務德國陸軍開發,以取代準備退役的羅蘭防空飛彈,並作為德國SysFla國防計劃的一部分裝備於新開發的虎貓自行防空系統。然而LFK NG飛彈最終於2011年由於德國國會大規模裁軍,陸軍防空部隊被編入空軍而取消研發,德國的防空武器改由使用短程FIM-92刺針飛彈虎貓自行防空系統和使用大型彈頭防空飛彈版本的IRIS-T SLM取代。[94]

空對地版本

IRIS-T飛彈的空對地版本與空對空版本的唯一區別是安裝新的擴充軟體,以提供額外的對地攻擊能力。該軟體性能已經過挪威皇家空軍測試。[64][65]

IRIS-T FCAAM

2022年,迪爾防務宣布將為了其與另外三位合作夥伴(亨索爾特ESG罗德史瓦兹)共同倡議的未來作戰空中系統(FCAS, future combat air system)開發IRIS-T空對空飛彈的次世代型號:IRIS-T FCAAM(Future Combat Air-to-Air Missile),迪爾防務公司宣稱該飛彈屬於第六代紅外導引空對空飛彈,與原版IRIS-T飛彈相比,此飛彈的不同之處包括將大多數飛彈的圓柱型彈身改為具有匿蹤技術的多邊柱形、使用多光譜段智慧成像導引頭、AI優化目標辨識與選擇攻擊點、基於網路的集群作戰系統、根據目標狀態自主切換導引模式、以及曾用於LFK NG飛彈的多段式脉冲火箭发动机技術。[95][96]

作戰紀錄

於烏克蘭部署的IRIS-T防空系統。

2022年10月19日,烏克蘭相關人士稱IRIS-T SL防空系統在距基輔30公里的切爾尼戈夫州擊落了1枚俄羅斯飛彈。IRIS-T防空飛彈殘骸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烏克蘭總統弗拉迪米爾·澤倫斯基表示IRIS-T SL“是一個真正有效的防空系統”並且“已經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但沒有證據表明德國IRIS-T SLM擊落了這枚特定的飛彈,一些烏克蘭消息人士稱它是被不同的防空系統擊落的。[97]

2022年10月24日,烏克蘭總理傑尼斯·什梅加爾在第5屆烏克蘭重建商業論壇開幕式上指出,德國的IRIS-T SL防空系統為迄今為止烏克蘭軍隊中命中率最高的防空武器,可以成功摧毀90%的俄羅斯飛彈。[98]2022年10月31日俄羅斯再次對烏克蘭發動飛彈襲擊後,烏克蘭空軍表示IRIS-T SL防空系統在本次襲擊的攔截成功率達到100%。[99]

11月15日,社交媒體上流傳的一段影片似乎顯示IRIS-T飛彈擊落了2枚巡弋飛彈。其中1枚巡弋飛彈可能是3M-54“口徑”巡弋飛彈[100][101]

2023年烏克蘭反攻期間,1組IRIS-T SLM防空系統的TRML-4D多功能雷達被俄製柳葉刀無人機摧毀。[102]

使用國

以下為截至2024年2月的使用國清單。

現役使用國

 奥地利
25枚。[103]
 巴西
使用於JAS 39獅鷲戰鬥機E/F型[103][104][105]
 德國
1,250枚。[103]
 希臘
350枚。[103]
 義大利
2003年至2015年間以2.17億歐元採購444枚。[106]
 挪威
150枚。[107]
 沙烏地阿拉伯
1,400枚。[108]2023年底,德國於2018年10月賈邁勒·卡舒吉命案後中斷對沙烏地阿拉伯交付軍備以來,首次交付150枚飛彈。[109]
 南非
25枚作為JAS 39獅鷲戰鬥機的臨時武器,以等待A-Darter短程紅外導引空對空飛彈開發完成。[110][111]
 西班牙
770枚。初始預算為2.47億歐元,最終花費2.97億歐元。[112]
 瑞典
450枚,命名為Jaktrobotsystem 98(jrbs 98),用於JAS 39獅鷲戰鬥機[72][103]
 泰國
訂購220枚[107]以裝載於F-5T戰鬥機JAS 39獅鷲戰鬥機C/D型F-16 STAR(eMLU)戰隼戰鬥機[113]

未來使用國

 匈牙利
2021年12月訂購IRIS-T飛彈以用於匈牙利JAS 39獅鷲戰鬥機MS20 Block II的現代化計劃。[114]
 大韓民國
2018年訂購IRIS-T飛彈以用於KF-X獵鷹戰鬥機計劃。[115]於2023年4月進行首次試射。[116]2024年2月19日,迪爾防務與韓國航空宇宙產業簽署諒解備忘錄,以促進將IRIS-T飛彈整合在FA-50T-50KF-21 Block II戰鬥機上的業務合作。[117]

現役使用國

 埃及
迪爾防務IRIS-T SLM飛彈發射器、亨索爾特的TRML-4D雷達以及配備空中巴士國防與太空的Fortion IBMS戰管火控站安裝於MAN HX2軍用卡車。
  • 於2018年訂購7組IRIS-T SLM防空系統。[118]後續再訂購400枚飛彈。
  • 於2021年12月採購10組IRIS-T SLX防空系統獲德國政府批准。
  • 6組IRIS-T SLS防空系統。[82][119]
 德國
2023年6月訂購6組IRIS-T SLM防空系統,以作為歐洲天空之盾倡議的一部分(9億歐元)。[120]總共8組SLM防空系統及額外若干SLS系統。
 挪威
挪威正在發展本國的短程防空系統,即“機動陸基防空系統”(Mobile Ground Based Air Defence System)。[121]將使用部分NASAMS 3型系統及IRIS-T SLS防空系統。採購內容包括:
  • 36枚用於IRIS-T SLS的IRIS-T空對空飛彈。
  • 6台ACSV機動飛彈發射車裝備6聯裝IRIS-T SLS發射器及1具XENTA-M X波段雷達。
  • 3台安裝於悍馬車車頂的4聯裝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或6聯裝AIM-120C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
  • 1台使用NASAMS 3型的指揮控制車。
 瑞典
瑞典使用的IRIS-T SLS防空系統被其陸軍命名為“Luftvärnsrobotsystem 98”(lvrbs 98)。於2013年首次訂購,第1組用於測試的系統於2016年交付。[122]該款由Bv 410全地形車改裝的車種被命名為Eldenhet 98自行防空車,由以下單元組成:[72][103]
  • 長頸鹿1X雷達集成於Eldenhet 98前車廂的車頂。
  • 4聯裝IRIS-T SLS飛彈發射器集成於Eldenhet 98後車廂。
 烏克蘭
德國向2022年遭到俄羅斯全面入侵的烏克蘭提供一系列軍事援助。
  • 12組IRIS-T SLM防空系統,[123][124]目前已交付3組(第1組於2022年10月、[15]第2組於2023年4月,[16]第3組於2023年10月[125]),額外的飛彈彈藥由德國提供。[126]
  • 12組IRIS-T SLS防空系統,目前已交付1組。[126]
這些防空系統與空中巴士集團Fortion IBMS-FC火控系統及亨索爾特TRML-4D雷達集成。所有系統均集成於MAN HX2軍用卡車平台。
2023年11月23日,德國國防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作為軍事援助計畫的一部分,德國將於2025年起再向烏克蘭援助4組IRIS-T SLM防空系統。[127]

未來使用國

 拉脫維亞 爱沙尼亚[128]
2023年5月,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宣布聯合採購IRIS-T SLM防空系統。[128]拉脫維亞於2023年11月30日正式簽署了價值約6億歐元的IRIS-T SLM合約,第一批組件預計將於2026年交付。[129]
 斯洛維尼亞
2023年,2組IRIS-T SL採購案處於最後階段,合約價值2億歐元。[130]2024年1月25日,斯洛維尼亞迪爾防務正式簽訂協議,以採購1組IRIS-T SLM防空系統。[71]

潛在未來使用國

 羅馬尼亞
2023年11月23日,羅馬尼亞宣布將投入38.5億歐元的資金採購41組中短程防空系統,目前主要的投標者為孔斯貝格國防與航空航天NASAMS迪爾的IRIS-T SL、MBDA法國部門雲母垂直發射防空系統韓華集團KM-SAM防空系統[131]
ESSI成員國
作為ESSI(歐洲天空之盾倡議)的一部分,歐洲通用防空系統將主要由IRIS-T SL防空系統和MIM-104愛國者防空系統組成。ESSI計劃包括一些已經成為客戶的國家(德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挪威)或即將成為客戶的國家(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芬蘭匈牙利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丹麥)。

藝廊

參見

參考資料

引文

  1. . Diehl.com. [11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March 2014).
  2. Tilenni 2017,第8頁.
  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09).
  4. . DW. 12 October 2022 [21 Octo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October 2022).
  5. [Special armament programs evaluation] (PDF). Atenea. Madrid: Ministerio de Defensa. September 2011 [30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4 October 2013) (西班牙语).
  6. Barrie 2002,第61,62頁.
  7. . Airpower.at. [1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16).
  8. . 20 December 2021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March 2023).
  9. Diehl BGT 2010,第175頁.
  10. . www.bundeswehr.de. [6 April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September 2023) (德语).
  11. . Hellenic Air Force. [6 April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September 2023) (希腊语).
  12.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9 November 2012).
  13. . Air force technology.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y 2023).
  14. . The Economist. 11 October 2022 [9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October 2022).
  15. ES&T editorial team. . esut.de. 9 November 2022 [29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23).
  16. KG, Diehl Stiftung & Co. . www.diehl.com. 25 May 2023 [29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23).
  17. Gibson & Buttler 2007,第49頁.
  18. . Flight: 1742. [6 June 1981].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anuary 2018).
  19. Gibson & Buttler 2007,第50頁.
  20. . 5 November 2022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September 2023).
  21. . Europaeische Sicherheit. 2008 [1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ne 2008).
  22. . Think Defence. [5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May 2021).
  23. Krause 1995,第253頁.
  24. Kopp, Carlo. . Air Power Australia. January 1998, 4 (4) [12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6 December 2006).
  25. . Flightglobal. 1 March 1996 [1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26. Friedman 1997,第422-423頁.
  27. Robinson 2002,第54頁.
  28. . Flightglobal. 2 October 1996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8 August 2018).
  29. JANE'S MISSILES AND ROCKETS – AUGUST 01, 2001. .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18 July 2001.
  30. . Flightglobal. 30 April 1997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1. . Flightglobal. 30 April 1997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2. . Flightglobal. 2 December 1997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3. . Flightglobal. 1 October 1997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4. . Flightglobal. 13 June 2000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5. JANE'S MISSILES AND ROCKETS – JUNE 01, 2002. .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1 May 2002.
  36. . Flightglobal. 1 November 2000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7. . Flightglobal. 1 April 2001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8. . Flightglobal. 1 January 2002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39. JANE'S MISSILES AND ROCKETS – MAY 01, 2002. .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3 April 2002.
  40. . (原始内容存档于6 March 2016).
  41. (PDF). Flightglobal. 11 February 2003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7 August 2016).
  42. (PDF). Flightglobal. 4 May 2004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7 August 2016).
  43. .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September 2017).
  44. . Flightglobal. 13 December 2005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45. . Flightglobal. 1 June 2007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ugust 2016).
  46. Withington & Sculz 2010,第31頁.
  47. Diehl BGT 2008,第30頁.
  48. . Defence & Security Industry News - Diehl Defence. 28 January 2014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3 February 2023).
  49. . defenceWeb. 10 February 2015 [11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 June 2016).
  50. John Stillion, Scott Perdue. (PDF). RAND corporation. [13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4 April 2023).
  51. (PDF). Diehl BGT Defence. 2011 [13 July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2 June 2013).
  52. . Aviation Week. 2001 [1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April 2007).
  53. Lake 2018,第34頁.
  54. Richardson 1997,第36頁.
  55. JANE'S MISSILES AND ROCKETS – APRIL 01, 2002. .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2 March 2002.
  56. . Flightglobal. 27 June 2000 [1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4 June 2016).
  57. . Diehl.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3 June 2018).
  58. . Südkurier. 24 September 2005 [8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ne 2016).
  59. . Flightglobal. 14 December 2012 [12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ly 2015).
  60. Harald Buschek. .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May 2003, 11 (5): 551–558. doi:10.1016/S0967-0661(02)00063-1.
  61. (PDF). Diehl. [10 March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2 June 2013).
  62. (PDF). Diehl Defence. [6 Jul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12 August 2023).
  63. . Air force technology.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October 2014).
  64. Tilenni 2017,第9頁.
  65. . Jane's.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December 2016).
  66. (Press release). Diehl.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December 2016).
  67. . Diehl Defence. [17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 September 2019).
  68. .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January 2013).
  69. .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70. KG, Diehl Stiftung & Co. . www.diehl.com.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71. . Diehl Defense. 26 January 2024.
  72. (PDF). luftvarn.se. [24 September 2021] (瑞典语).
  73. . Mynewsdesk.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74. . Deagel. [9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uly 2016).
  75. . 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 6 February 2017 [10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September 2017).
  76. . tu.no. 23 September 2021 [2 June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77. . February 2022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78. . 18 February 2019.
  79. . 20 February 2019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0. KG, Diehl Stiftung & Co. . www.diehl.com.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1. .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23).
  82. .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3. .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4. . www.hensoldt.net.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5. . 20 December 2021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6. . 17 December 2021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7. .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88. ES&T Redaktion. . esut.de. 19 May 2023 [21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23) (德语).
  89. . diehl.com. 12 March 2024 [12 March 2024].
  90. Diehl Defence. . 8 April 2024 [8 April 2024] (德语).
  91. Diehl Defence. . 8 April 2024 [8 April 2024] (德语).
  92. Henning Radtke. . 29 May 2008 [8 April 2024] (德语).
  93. T.Wiegold. . 28 November 2022 [8 April 2024] (德语).
  94. . Ancile. [31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ly 2023).
  95. . [8 April 2024].
  96. Raj 2023,第22頁.
  97. Boyko Nikolov. . 19 October 2022 [20 Octo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98. . Technology Org. 24 October 2022.
  99. . The New Voice of Ukraine. 31 October 2022 [2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4 June 2023).
  100. . EurAsian Times. 18 November 2022 [19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ugust 2023).
  101. . NDTV. 17 November 2022 [19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102. . armyrecognition.com. 9 June 2023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ne 2023).
  103. . Defense industry daily. [17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ne 2018).
  104. . Poder Aéreo. 15 September 2017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葡萄牙语).
  105. . Defesa aérea & naval. 21 December 2021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葡萄牙语).
  106. (PDF). Ministero delle Difesa. April 2012 [19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3 March 2016) (意大利语).
  107. . Diehl.com. [19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March 2014).
  108. . Armstrade.sipri.org. [19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May 2011).
  109. Nienaber, Michael. . Bloomberg.com. [10 January 2024] (英语).
  110. . Portal.sipri.org. [11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April 2014).
  111. . defenceWeb. 23 May 2011 [11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16).
  112. [Special armament programs evaluation] (PDF). Atenea. Madrid: Ministerio de Defensa. September 2011 [30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4 October 2013) (西班牙语).
  113. Hoyle, Craig. . FlightGlobal.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22).
  114. . webradio.hu. 17 December 2021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匈牙利语).
  115. .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3).
  116. Dubois, Gastón. . Aviacionline.com. 5 April 2023 [6 April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pril 2023) (西班牙语).
  117. . Airforce Technology. 20 February 2024.
  118. . Rheinische Post. 19 September 2018 [19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October 2022).
  119. Gebauer, Matthias; Schult, Christoph. . Der Spiegel. 15 December 2021 [27 December 2021]. ISSN 2195-134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February 2023) (德语).
  120. . Reuters. 13 June 2023 [24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July 2023).
  121. ArmadniNoviny.cz. . Armádní noviny. [29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23) (捷克语).
  122. Mbuyisa, Slindo. . defenceWeb. 13 March 2013 [29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23).
  123. Oryx. . Oryx. [13 May 2023].
  124. . canberratimes.com.au. [13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23).
  125. . www.bmvg.de. 2023-11-17 [2023-11-21] (德语).
  126. . Websit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Bundesregierung. 28 March 2024 [28 March 2024].
  127. . 23 November 2023 [23 November 2023] (德语).
  128. . The Washington Post. 21 May 2023 [21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y 2023).
  129. . DefenseNews. 4 December 2023.
  130. . RTV SLO. 17 June 2023 [21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une 2023) (斯洛文尼亚语).
  131. Defensa.com. . Defensa.com. 24 November 2023 [24 November 2023] (西班牙语).

圖書

  • (英文)Tilenni, Giulia. . Armada International. No. 3. July 2017. ISSN 0252-9793.
  • (英文)Barrie, Douglas. .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Vol. 156 no. 25. 24 June 2002.
  • (英文).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34 no. 7. 2010. ISSN 0722-3226.
  • (英文)Gibson, Chris; Buttler, Tony. . Midland Publishing. 2007. ISBN 9781857802580.
  • (英文)Krause, Keith.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August 1995. ISBN 0521558662.
  • (英文)Robinson, Tim. .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26 no. 7. July 2002. ISSN 0722-3226.
  • (英文)Withington, Thomas; Sculz, Tomasz. .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34 no. 8. 2010. ISSN 0722-3226.
  • (英文)Friedman, Norman. . US Naval Inst. Pr. 1997. ISBN 9781557502681.
  • (英文)Richardson, Doug. . Interavia Business & Technology. Vol. 52 no. 611. 1997.
  • (英文).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32 no. 5. 2008. ISSN 0722-3226.
  • (英文)Lake, Jon. .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42 no. 7/8. 2018. ISSN 0722-3226.
  • (英文)Raj, Anil. .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47 no. 1. 2023. ISSN 0722-3226.
  • (英文)Bonds, Ray. . Crown Publisher's Inc. 1987. ISBN 9780517560976.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IRIS-T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