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Tec RFB半自動步槍

Kel-Tec RFB縮寫簡稱RFB,全稱:Rifle, Forward-ejection, Bullpup,意為:前拋殼型犢牛式步槍)[5]是一系列由槍械設計師喬治·凱爾格倫所設計、美国佛罗里达州可可市槍械公司Kel-Tec數控工業公司研製及生產的犢牛式半自動戰鬥步槍,發射7.62×51毫米北約.308 Winchester口徑步枪子彈

裝上EOTECH 512全息瞄準鏡的RFB卡賓槍型
类型半自動戰鬥步槍
原产地 美國
生产历史
研发者喬治·凱爾格倫()[1]
研发日期2003年[1]
生产商Kel-Tec數控工業公司
单位成本建議零售價:$1,880[2]
生产日期2008年[1]
衍生型
基本规格
重量
长度
枪管长度

子弹7.62×51毫米北約口徑
STANAG 2310
口徑7.62毫米(.308英吋)
枪管1根,標準膛線纏距為1:12,膛線4條,右旋,槍口裝有消焰器,可改為裝上消聲器
枪机
发射模式半自動
枪口初速761.98米/秒(2,500英尺/秒
有效射程
供弹方式
瞄具槍管頂部的橋式MIL-STD-1913戰術導軌架上安裝日間/夜間光学瞄准镜紅點鏡/反射式瞄準鏡全息瞄準鏡棱鏡式瞄準鏡夜視鏡熱成像儀和/或後備機械瞄具(可拆卸)

歷史

Kel-Tec RFB在2007年的SHOT Show之中首次展出。[1]其後,RFB又在2008年2月2日至5日期間於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舉行的SHOT Show(美國著名槍展)上由Kel-Tec數控工業公司的代表推出,並宣稱將於2008年第四季度向公眾正式出售的RFB步槍。後來,Kel-Tec數控工業公司在官方網站宣佈,457.2毫米(18英吋)槍管的卡賓槍衍生型不能夠出貨;直至2009年2月,為了在一個新的聯邦突擊武器禁制法案英語:,簡稱:AWB)的禁止攻擊武器條款完成制訂之前能夠生產更多的步槍,而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出現變動。[6]直到2009年3月的第一個星期,首批RFB才開始出貨並且送到槍械經銷商[7]

設計細節

Kel-Tec RFB是一枝半自動步槍,除了發射7.62×51毫米北約口徑彈藥,也能夠發射其民用版本的.308 Winchester。RFB使用FN FAL的可拆卸式彈匣[8]可筆直插入到彈匣插槽,而無需搖動到位。它採用了短行程活塞傳動操作系統,導氣箍前方具有氣體調節器,槍機偏移式閉鎖原理

RFB步槍採用了專利前拋殼式系統,利用裝在槍管上方向前延伸包住槍管上方並與槍管平行的彈殼導管,在護木上將發射過後的彈殼拋出槍外。退殼時通過一個獨特的兩側同樣裝有2個旋轉軸抽殼鈎鉤住彈殼底緣並且把彈殼拉出來。當發射完畢而彈殼在槍機後座過程中完全從彈膛中抽出來以後,兩側的退殼勾會同時向上擺動,並且在槍機前端面的弧形面的引導下,彈殼以退殼勾為支點,底部貼著槍機前端面向上移動並使彈殼前部翹起,對準槍管上方彈殼導管。槍機復進過程中,一方面把彈匣內最上方的一發彈藥推進膛室,另一方面利用兩側的退殼勾把空彈殼推進槍管上方的彈殼導管中。直到空彈殼前部進入彈殼導管時,兩側的退殼勾向下擺動,以卡住下一發彈藥的彈殼底緣。空彈殼會留在彈殼導管內,[4]直到將武器向下傾斜、操作拉機柄或是在容納隨後的空彈殼時才被自然推出。彈殼就是從槍管上方左側的這個導管輕輕地向下自然排出,解決了左手射擊時彈殼拋向使用者面部及氣體灼傷的問題。[1]

另外為了避免與典型將槍械改裝為犢牛式的改裝槍一樣,以聯桿簡單地把傳統擊發機構與前置扳機聯結在一起,導致扳機扣力過大,RFB步槍採用了一個裝在阻鐵擊錘之間的浮動式聯桿,讓阻鐵仍高於扳機。[9]這武器是適合慣用右手的射手也適合左撇子,手動保險柄位於手槍握把上方兩側,可以用右手或左手拇指操作,[10]類似比利时FN F2000突擊步槍的形式,但更為簡單。

RFB用4根銷子把機匣和整體式聚合物護木手槍握把和擊發機構組件、槍托連接在一起,槍管和導氣裝置安裝在機匣上,分解比較簡單。

RFB的槍管是不完全自由浮動式,它不是充當這武器的剛性“脊梁”,而是與所有其他的組件連接一起(直接或通過其他組件)。RFB的槍口上裝有消焰器,消焰器之上還可直接加裝消聲器

由於RFB步槍沒有機械瞄具照門準星),[11]必需利用槍管頂部的MIL-STD-1913戰術導軌上安裝後備機械瞄具光学瞄准镜紅點鏡/反射式瞄準鏡全息瞄準鏡棱鏡式瞄準鏡夜視鏡熱成像儀和/或其他戰術配件。[9]槍托下方更裝有一條MIL-STD-1913戰術導軌,以便裝上後腳架、駐鋤、後握把槍背帶環。

Kel-Tec也準備以相同的設計製作一系列口徑比較小的型號,以對應彈藥較小的中間型威力步枪子彈,包括7.62×39毫米苏联口徑、5.56×45毫米北約口徑(.223 Remington)、6.5×39毫米格倫德爾口徑6.8×43毫米雷明登SPC口徑[1]5.56×45毫米北約口徑(.223 Remington)版本曾準備暫時命名為CFB(全稱:Carbine, Forward-ejection, Bullpup,意為:前拋殼型犢牛式卡賓槍),而且使用標準型AR-15的彈匣STANAG彈匣)供彈。最終在2014年,推出的是類似的、而命名為RDB和M43的5.56×45毫米北約口徑步槍。

衍生型

Kel-Tec已計劃製成四個版本,分別有不同的槍管長度、總長度、重量和性能。

  • 卡賓槍型裝有457.2毫米(18英吋)槍管。
  • 運動員型則是延長的609.6毫米(24英吋)槍管
  • 靶子型則是更長、更沉重的812.8毫米(32英吋)槍管或660.4毫米(26英吋)不鏽鋼槍管。
  • RFB-C具有470毫米(18.5英寸)槍管,以符合加拿大對非限制性步槍的要求,專門用於出口到加拿大。[12]

靶子型還設有5段式可調節型扳機扳機扣力可在8.89—26.7牛頓(2—6磅力)之間調節。截至2013年,四款型號都已經公開推出出售。

使用國

  •  美國
    • 部份地方警察局

流行文化

電子遊戲

  • 2008年—《AVA Online》:型號為卡賓槍型,命名為「Kel-Tec RFB」。
  • 2009年—《殺戮空間》:2012年7月5日「夏季雜耍」推出,以Kel-Tec RFB為藍本,命名為「M7A3」,以15發彈匣供彈,配備了綠色分劃反射式瞄準鏡(連彈藥及生命值計數器)、前握把和藥物飛鏢發射器,奇怪地發射5.72毫米無殼彈。
  • 2013年—《》:型號為卡賓槍型,命名為「SDAR 5.56mm」,載彈量30發,奇怪地被改為水下槍械
  • 2013年—《》:型號為32英吋槍管靶子型,命名為「RFB」,發射7.62×51毫米子彈,載彈量20+1發,最高攜彈量為84發(單人模式)。單人模式之中於完成「上海突圍」(Shanghai)戰役後解鎖並且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精英小隊「墓碑」隊長丹尼爾·雷克(Daniel Recker)所使用;聯機模式時為所有兵種的解鎖預設武器包武器之一,於達到32,000點偵察兵(Recon Class)得分時才能解鎖,被歸類為精確射手步槍,並可以使用ACOG(放大4倍)、斜視金屬瞄準器直角握把重型槍管反射式雷射瞄準器舒適握把消音器全像放大鏡(放大2倍)、寛型握把防火帽M145(放大3.4倍)、手電筒腳架制動器以及七件戰鬥包附件(FLIR(紅外線放大2倍)、稜鏡(放大3.4倍)、JGM-4(放大4倍)、土狼、消光器、折疊握把、馬鈴薯握把、直立握把、綠點雷射瞄準器、紅外線夜視鏡(紅外線放大1倍)、眼鏡蛇LS06消音器、PBS-4消音器、雷射/燈光組合PKA-SPK-A(放大3.4倍)、PSO-1(放大4倍)、R2消音器、戰術燈、三光束雷射、HD-33全息瞄準鏡當中之七)。
  • 2017年—《》:型號為卡賓槍型,命名為“KT-R”,奇怪地設定為全自動射擊,使用15發彈匣供彈。
  • 2017年—《少女前線》:被歸類為“突擊步槍”,命名為“RFB”。
  • 2017年—《
  • 2018年—《Entry Point》:被歸類為“步槍”,命名為“CBR-C”。
  • 2021年—《碧蓝档案》:被歸類為“突击步槍”,命名為“オートエイマー”中译为“自动瞄准”。

參見

資料來源

  1. . Modern Firearms. [200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3).
  2. .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3. . [200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4).
  4. . Special Weapons for Military & Police. [200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7).
  5. Jeff Quinn. . Gun Blast. [201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6. Richard. . December 19, 2008 [201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3).
  7. . AR15.com.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7).
  8. Bullpup Rifles, p. 34.
  9. (PDF). Kel-Tec. [2008-10-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7-04).
  10. . Tactical Life. [201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11. . Strike Tactical Solutions. [200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4).
  12. . Kel-Tec. [201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