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夫座星系
玉夫座星系(也稱為銀幣、銀元星系、NGC 253、或科德韋爾65)是位於玉夫座的一個中間螺旋星系。玉夫座星系是一個星爆星系,意味著它目前還有著密集的恆星形成。
玉夫座星系 | |
---|---|
在近紅外波長上看見的玉夫座星系。創建者:2MASS,北方在上。 | |
观测资料(J2000 曆元) | |
星座 | 玉夫座 |
赤经 | 00h 47m 33s[1] |
赤纬 | -25° 17′ 18″[1] |
紅移 | 243 ± 2 公里/秒[1] |
距离 | 11.4 ± 0.7 百萬光年 (3.5 ± 0.2 百萬秒差距)[2] |
视星等 (V) | 8.0[1] |
特征 | |
类型 | SAB(s)c[1] |
角直徑 (V) | 27′.5 × 6′.8[1] |
其他名称 | |
銀幣星系[1]、NGC 253[1]、UGCA 13[1]、 PGC 2789[1] | |
觀測的歷史
這個星系是卡羅琳·赫歇爾在進行系統性的彗星搜尋時,在1783年發現的[3][4]。在大約半個世紀之後,約翰·赫歇爾在好望角使用18英吋的金屬反射鏡觀測[4],他寫道:"非常明亮和巨大(24′ in length),一個壯觀的天體…它的光有些斑點,但除了4顆大的和1顆非常小的,我沒有看見其他的恆星,而這些恆星似乎不屬於它,它們只是非常接近…"[4]。
在1961年,艾伦·桑德奇 寫道:在哈伯的星系圖中玉夫座星系是"Sc類型的次分類中的一種原形的例子…這一類型的攝影圖片顯示是以星際塵為主的星系。塵埃通道和補丁散佈在表面各處,螺旋臂有時很難追蹤…旋臂由塵埃定義成像螺旋衣樣的形式"[5]。伯納德·米爾斯,在雪梨的工作指出,玉夫座星系也是一個相當強烈的無線電波源[4]。
在1998年,哈伯太空望遠鏡為NGC 253做了特寫[6]。
超新星
雖然超新星一般都與星爆星系聯繫在一起,但在玉夫座星系只偵測到一顆超新星[1]這顆超新星的名稱是SN 1940E,位於星系核心東南方大約50′[7],這顆超新星是在1940年11月發現的[7]。
最近的距離估算
再過去的十年裡,至少有兩種技術被用來測量到玉夫座星系的距離。
使用行星狀星雲亮度函數的方法,在2006年發表的估算距離是10.89 +0.85
−1.24百萬光年(3.34 +0.26
−0.38百萬秒差距)[2]。
玉夫座的距離近到足以使用紅巨星分支技術(TRGB)的方法來估算距離。在2004年使用這種方法估算的距離是12.800 ± 1.200百萬光年(3.940 ± 0.370百萬秒差距)[8][9]。
結合之後最可靠的距離估計直是11.400 ± 0.700百萬光年(3.500 ± 0.200百萬秒差距)[2]。
星系團的資料
玉夫座星系位於玉夫座星系團的中心,是最靠近銀河系的星系團之一[10]。玉夫座星系是這個星系團中最明亮的星系,它的同伴有NGC 247、PGC 2881、PGC 2933、Sculptor-dE1、和UGCA 15,都是在星系團的核心受到引力約束的星系,這個星系團中其他的大部分星系與核心的引力關係都很微弱[11][10]。
業餘的觀測
图集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 球狀星團NGC 288位於玉夫座星系南南東方約1°.8 。
- 在NGC253的攝影乾板上發現的 2MASX J00482185-2507365 掩蔽對。
參考資料
- . Results for extended name search on NGC 253. [200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7).
- Rekola, R.; Richer, M. G.; McCall, Marshall L.; Valtonen, M. J.; Kotilainen, J. K.; Flynn, Chris.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5, 361 (1): 330–336. doi:10.1111/j.1365-2966.2005.09166.x.
- Dreyer, J. L. E. . Memoir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888, 49: 1–237.
- Burnham, Robert. .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78: 1736. ISBN 0-486-24065-7.
- Sandage, Allan. . Washington: Carnegie Institution. 1961.
- . Results for NGC 253. [2007-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R. Barbon, E. Cappellaro, F. Ciatti, M. Turatto, C. T. Kowal.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84, 58: 735–750.
- I. D. Karachentsev, V. E. Karachentseva, W. K. Hutchmeier, D. I. Makarov. .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4, 127: 2031–2068 [2009-03-07]. doi:10.1086/382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 Karachentsev, I. D.; Kashibadze, O. G. . Astrophysics. 2006, 49 (1): 3–18. doi:10.1007/s10511-006-0002-6.
- I. D. Karachentsev. .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5, 129: 178–188 [2009-03-07]. doi:10.1086/426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1).
- I. D. Karachentsev, E. K. Grebel, M. E. Sharina, A. E. Dolphin, D. Geisler, P. Guhathakrta, P. W. Hodge, V. E. Karachentseva, A. Sarajedini, P. Seitzer.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3, 404: 93–111 [2020-09-14]. doi:10.1051/0004-6361:200301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6).
- Kepple, George Robert; Glen W. Sanner. . Willmann-Bell, Inc. 1998: 365, 371. ISBN 0-943396-60-3.
- . ESO Press Release. [15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