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
納粹目前广泛作為“”(语源为即国社主义的减缩词)一词的譯名,此時其舊譯為「南尖」[1],並衍生出許多有關含義:
- 纳粹党:全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由德国工人党更名而来,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後解散。
-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1945年被希特勒治下的納粹黨統治的德国。
- 纳粹主义:與上述政黨有關的一種意识形态。
在德语中,“”原是人名伊格纳茨的指小词,例如剧作家路德维希·托马1905年于慕尼黑加特纳广场国家剧院首演的农民戏谑剧作品《鞋匠纳崔》()。该词贬义地被用来形容头脑简单愚笨的人[2],也能指德意志-奥地利人和德意志-波西米亚人,因为名为伊格纳茨的人多见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后来到1920年代也被纳粹份子用作一种骄傲式的自嘲昵称,并被同时代的传播媒体采用,然而后来在敌视纳粹的人中间又成为了一种蔑称。如今,相对于其它语言中能够作为专业术语而出现,除了在去纳粹化()、新纳粹主义()这样的词组中,德语中“”多是一种贬义的蔑称。包括在其它语言中,也用来形容一些狂热份子。而作为历史术语则多用“国社主义”一词,即“Nationalsozialismus”,这是和纳粹深度绑定的,但仍然区别于另一个德国社会民主党一度主张的“国家社会主义”()。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作出区分:国社主义是对民族/国民/国家和社会两个概念的一种新式的融合,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而另一种国家社会主义则可能意味着马克思主义[3]。
虽然也有纳粹主义一词(),但因为易与自戀()一词相混淆,因此也不是很常用。在东德,一般则直接使用法西斯主义(者)一词用来指代。而常用的简称则有“”(规范作或,即取和)。另外,至少不晚于上世纪末,在瑞士德语,Nazi的四个字母则没有那么敏感。如作为报纸《巴斯勒报》的前身之一,在1977年合并之前,左翼自由派报刊《国家报》()其在巴塞尔的口语中被称为“”并附设了儿童增刊“(本报的)小博士”()[4][5];而瑞士國家足球隊,则按“国家队”()昵称为“”(德语发音:[ˈnat͡si])[6]。
参考文献
- 松风. . 文史博览 (湖南省长沙市). 2019, (6) [2021-09-15]. CN 43-1433/K. ISSN 1672-86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5) (中文).
- Naz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etymonline.com (englisch):
[…] the nickname Nazi […] was used colloquially to mean 'a foolish person, clumsy or awkward person.'
- . [202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3).
- Basel : Kinderbylag (Kinderbeilage) National-Zeitung, 1950-197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m Bibliotheksverbund swissbib
- . barfi.ch.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Nati-Coach Martina Voss-Tecklenburg: "Wir haben schon zusammen gewei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RF, 13. November 2017, (in der ersten Minute 4 Mal zu hören).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