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學名:;語源: platy 扁平 + helminth-[2])是动物界的一个门,是一类簡單的無環節两侧对称动物,屬於無脊椎動物,有三胚层,无体腔,無呼吸循環系統,有,但无肛门,所以必須保持身體扁平,以使氧氣養料能夠透過滲透來吸收。消化腔只有一個開口,同時用於進食及排泄;所以食物在其體內無法有效處理。

扁形动物门
化石时期:
貝德福德扁形蟲Pseudobiceros bedfordi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演化支 腎管動物 Nephrozoa
演化支 原口动物 Protostomia
演化支 螺旋動物 Spiralia
演化支 吮食动物 Rouphozoa
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Claus, 1887

傳統分類:

支序分類

  • 小鎖狀目 Catenulida
  • 被杆體綱 Rhabditophora
異名
  • Plathelminthes Schneider, 1873[2]

已记录的扁形动物约有29500种[3]。生活於淡水、海水等潮溼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纖毛。

傳統的醫學文獻會將扁形動物劃分為非寄生渦蟲綱(例如:真渦蟲科的物種)和三個會寄生的物種的綱:絛蟲綱吸蟲綱單殖綱。然而,由於渦蟲綱已證實並非單系群,這種劃分方式在動物學來看已經過時。

非寄生的扁蟲都是捕食者,棲息於水中或遮蔭的陸上潮濕環境,例如落葉堆等。寄生種如絛蟲和吸蟲的生命週期比較複雜:牠們的成熟階段會以寄生蟲的形式居住在魚類或陸上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裡;而中間宿主階段會尋找可被感染的中間宿主。吸虫的从最终宿主体内排出,而成年绦虫会产生大量雌雄同体节片,在成熟后会分离,排出宿主,再释放卵。与其他寄生的类群不同,单殖纲是水生生物的体外寄生虫,其幼虫在附着于合适宿主之後,再变态为成虫。

因为扁形动物没有体腔,它们曾被认为是最原始的两侧对称动物。但是,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发现原来被分类为扁形动物的一个群体──无腔动物门,离最初的两侧对称动物较任何其他现代类群更近。除去无腔动物后的扁形动物门是一个单系群,即是有一个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组成的。扁形动物门属于冠轮动物,是较复杂的两侧对称动物的三个进化支之一。近年來的分析顯示出已重新定義、不再包含無腔動物門的扁形動物門,是由兩個單系群,即小鎖狀目被杆體綱所組成的;而絛蟲綱、吸蟲綱和單殖綱則組成了被杆體綱下的一個分支──新皮類底下的單系群,至於傳統的渦蟲綱物種範圍則涵蓋了除新皮類外的所有扁形動物。因此,傳統上認定的渦蟲綱現在被認為是並系群,因為其不包含從傳統渦蟲綱分支出去的寄生性物種之類群。

超过一半已知的扁形动物属于寄生虫, 而且某些物種會對人類以及牲畜造成很大的傷害。血吸蟲病是由吸蟲綱裂體屬的物種所造成的,是所有由寄生蟲造成的人類疾病中第二致命的,僅次於瘧疾。囊蟲腦病變是當豬肉絛蟲的幼體(囊尾幼蟲)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時產生, 是後天獲得之癲癇的主因之一。這些寄生性物種在開發中國家的威脅來自於生食與未完全煮熟之食物而流行,以及從高風險地區的進口。在低度開發的國家中,人們可能無法負擔用以煮熟食物之燃料的費用,再加上設計不良之供水系統以及灌溉工程,使得不良的公共衛生及農業衛生提高被感染之風險。

兩種扁形動物在菲律賓印尼夏威夷新幾內亞關島被用來控制威脅原生種蝸牛生存的外來種非洲大蝸牛之族群大小,並收到良好成效。但是,最近發現這些扁形動物可能自身就會威脅原生種蝸牛的生存。在西北歐地區,以蚯蚓為食的紐西蘭扁蟲Arthurdendyus triangulatus)的散播引起各方擔憂。

描述

Varied flatworm species from Kunstformen der Natur (1904), plate 75

分辨性特徵

扁形動物皆為 兩側對稱动物:牠們的左半側與右半側互為鏡像;這亦表示了這些動物可以分辨出其頂部與底部 、以及其頭部及尾部。就像其他的两侧对称动物,牠們的细胞可分成三個胚層,即:內胚層、中胚層及外胚層[4],而刺胞動物栉水母輻射對稱動物則只有兩個胚層[5]。Beyond that, they are "defined more by what they do not have than by any particular series of specializations."[6]。 不同於其他两侧对称动物,扁形动物並沒有體腔, 所以被稱為無體腔動物。牠們也沒有特化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統器官,而這些都是為扁形動物分類時的解剖特徵[4][7]。牠們的身體是柔軟且沒有分節的[8]

特徵 刺胞動物栉水母[5] 扁形动物[4][7] 較「高級」的两侧对称动物[9]
兩側對稱
胚層數 兩層,中間夾有啫喱狀夾層三層
有可分辨的
特化的消化系统
特化的排洩系統
體腔內有內臟 無 
特化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統器官

主要亞群

早期分類將扁形動物分為四組,即:渦蟲綱、吸蟲綱、單殖綱及絛蟲綱。這個分類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人工強行分類,所以Ehlers (1985)[10]提出一個比較符合系統發生學觀點的分類,將渦蟲綱分為12個目,然後再將吸蟲類、單殖類和絛蟲類等寄生蟲組合成一個新的Neodermata目。可是這個分類仍然主要只為科學文獻採用[4],所以以下我們仍然以傳統分類去介紹扁形動物的分類。

渦蟲綱

The turbellarian Pseudoceros dimidiatus

渦蟲綱包括有物種4500種[7]均能自由遷徙,長度從1 mm(0.039英寸)600 mm(24英寸)不等。大多數為掠食者或者是食腐動物。多居住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落葉底下。然而,部分物種會與其他動物(例如:甲殼類動物)共生、甚或是寄生

吸蟲綱

Life cycle of the diagenean Metagonimus

吸蟲綱的學名源自希臘語的,意思就是一個孔洞[8]

複殖亞綱

單殖綱

Silhouettes of bodies of various polyopisthocotylean Monogeneans[11]

單殖綱,舊作單殖目,目前包括約1100個物種,絕大多數都是外部寄生蟲,需要特定物種作為中間宿主。體型細小,約2~3 cm長。這些中間宿主以魚類最為常見,但有時也可以是兩棲類水生爬蟲類動物。少數屬於內部寄生蟲。單殖綱的成蟲在其後端有大型的附著器官。「單殖綱」這名稱源由於這些寄生蟲的生命週期只有一個非蚴階段(Nonlarval stage)[7]

絛蟲綱

帶絛蟲屬物種的生命週期。圖5顯示的是4條豬帶絛蟲,在其末端有盤狀倒鉤。圖6顯示的是一整條絛蟲。

絛蟲有扁瘦但非常長的身體。其學名 “cestode”的字根源於拉丁語的,意思就是「帶子」。這3400個絛蟲的物種的成蟲都是內部寄生蟲。牠們沒有口部和腸臟。

特点

  • 体形小至1毫米,大可至25公分。
  • 可在水中,地面生活,或行寄生生活
  • 初生表皮层全部为外胚层细胞,后来又中胚层细胞移入。
  • 躯干表面有纤毛表皮,可用于运动。
  • 皮层底下有长轴,环形和对角走向的肌肉,腹背部薄壁组织中的肌肉可拮抗静水压的作用,成为静水骨骼
  • 大部分为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 行斷裂生殖。
  • 不完整的消化道

分類

傳統分類

以下為按照傳統分類方法最新近的分類:

現時分類

根據分子親緣支序學,本門的物種都被重新分類過,與傳統分類的差異很大。現時本門物種被分為下列兩大支:

  • 小鎖狀目 Catenulida
  • 被杆體綱 Rhabditophora

演化樹

扁形動物門
小鎖狀亞門

小鎖狀目

被杆體綱
多食亞綱

單咽頭目

多食目

Trepaxonemata
肥間質類

Prorhynchida

多歧腸目

Gnosonesimora

Gnosonesimida

外黃卵類
單腸目

Kalyptorhynchia

Dalytyphloplanida

原順列目

無中心體類
有暗體類

原卵黃目

Fecampiida

三歧腸目

裂腸新皮類
Bothrioplanata

裂腸渦蟲目

新皮類

吸蟲目

單殖目

絛蟲目

(寄生種)

參看

參考文獻

  1. Dentzien-Dias, PC; Poinar, G Jr; de Figueiredo, AE; Pacheco, AC; Horn, BL; Schultz, CL. . PLOS ONE. 30 January 2013, 8 (1): e55007. Bibcode:2013PLoSO...855007D. PMC 3559381可免费查阅. PMID 23383033. doi:10.1371/journal.pone.0055007可免费查阅.
  2. Ehlers, U.; Sopott-Ehlers, B. . Hydrobiologia. June 1995, 305: 1. ISBN 9789401100458. doi:10.1007/BF00036354.
  3. Zhang, Zhi-Qiang. . Zootaxa. 2013-08-30, 3703 (1): 5 [2020-04-11]. doi:10.11646/zootaxa.3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4).
  4. Walker, J.C.; Anderson, D.T. . Anderson, D.T. (编).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8–80. ISBN 978-0-19-551368-4.
  5. Hinde, R.T. . Anderson, D.T. (编).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8–57. ISBN 978-0-19-551368-4.
  6. Barnes, R.S.K. .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8: 194–195 [2008-12-21]. ISBN 978-0-632-04917-2.
  7. Ruppert, E.E.; Fox, R.S. & Barnes, R.D. 需要免费注册 7. Brooks / Cole. 2004: 226–269. ISBN 978-0-03-025982-1.
  8. Klaus Rohde. . Encyclopaedia of Life Sciences. 2001. ISBN 0470016175. doi:10.1038/npg.els.0001585.
  9. Ruppert, E.E.; Fox, R.S. & Barnes, R.D. 需要免费注册 7. Brooks / Cole. 2004: 196–224. ISBN 978-0-03-025982-1.
  10. Ehlers, U. . S Conway Morris; JD George; R Gibson; HM Platt (编).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pp 143–158 (英语).
  11. Justine JL, Rahmouni C, Gey D, Schoelinck C, Hoberg EP. . PLOS ONE. 2013, 8 (11): e79155. PMC 3838368可免费查阅. PMID 24278118. doi:10.1371/journal.pone.0079155.

延伸閱讀

  • Campbell, Neil A., Biology: Fourth Edition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New York; 1996; page 599) ISBN 0-8053-1957-3
  • Crawley, John L., and Kent M. Van De Graff. (editors); A Photographic Atlas for the Zoology Laboratory: Fourth Edition)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Colorado; 2002) ISBN 0-89582-613-5
  • The 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6th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Retrieved 8 February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Evers, Christine A., Lisa Starr. Bi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6th ed. United States:Thomson, 2006. ISBN 0-534-46224-3.
  • Saló, E; Pineda, D; Marsal, M; Gonzalez, J; Gremigni, V; Batistoni, R. . Gene. 2002, 287 (1–2): 67–74. PMID 11992724. doi:10.1016/S0378-1119(01)00863-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扁形动物门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扁形动物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