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117

是历史上第一百二十一次航天飞机任务,也是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的第二十八次太空飞行。

运营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国际卫星标识符2007-024A
衛星目錄序號31600在维基数据编辑
任務時長11天
航天器属性
航天器航天飞机 亚特兰蒂斯号
發射質量2,052,719(4,525,471英磅) (总计)[1]
122,683(270,469英磅) (轨道器)
著陸質量90,492(199,501英磅)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2007年6月8日
19:38:04
發射場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
任務終止
著陸日期2007年6月19日
14:44:00
軌道參數
参照系地心轨道
軌域近地轨道
近地點334(208英里)[2]
遠地點354(220英里)
傾角51.6°
週期88.7分钟

左起:安德森、莱利、斯万森、斯托考、阿查姆宝特、福雷斯特、奥利瓦斯
 

任务成员

  • 弗雷德里克·斯托考(,曾执行、以及任务),指令长
  • 李·阿查姆宝特(,曾执行任务),飞行员
  • 帕特里克·福雷斯特(,曾执行以及任务),任务专家
  • 史蒂文·斯旺森(,曾执行任务),任务专家
  • 约翰·奥利瓦斯(,曾执行任务),任务专家
  • 詹姆斯·赖利(,曾执行、、任务),任务专家

发射后停留在国际空间站

  • 克莱顿·安德森(,曾执行以及第15长期考察组任务),任务专家

从国际空间站返回

  • 苏尼特·威廉斯(,曾执行、第14长期考察组以及第15长期考察组任务),任务专家

经过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6月8日19时38分,阿特兰蒂斯号载着7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3]6月9日,阿特兰蒂斯号机组在飞行中对机身隔热板等进行检查,结果在左侧隔热板上发现一条长度约10厘米的裂痕。[4]美国东部时间6月10日15时36分,阿特兰蒂斯号和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美国宇航员克莱顿·安德森,正式加入空间站第15长期考察组。[5]美国东部时间6月11日16时2分,詹姆斯·赖利和约翰·奥利瓦斯开始进行太空行走,用了6小时15分钟为国际空间站新的结构组件S3/S4进行组件激活[6]美国东部时间6月13日14时28分,任务专家帕特里克·福雷斯特和史蒂文·斯旺森开始进行太空行走,用了7小时16分钟,回收一组旧的太阳能电池板,将S3/S4中内嵌的太阳阿尔法旋转接头激活。[7]美国东部时间6月15日13时24分,宇航员詹姆斯·赖利和约翰·奥利瓦斯开始进行历时7小时58分钟的太空行走。奥利瓦斯修补了隔热板的裂缝,赖利给命运号实验舱安装一个新的氢气排放装置,两人共同回收了一组旧的太阳能电池板。[8]美国东部时间6月17日12时25分,任务专家帕特里克·福雷斯特和史蒂文·斯旺森开始进行历时6小时29分钟的太空行走,校验太阳阿尔法旋转接头,安装了一个电视摄像头,完成了一些站外清理工作,为团结号节点舱安装了一条电脑网线,拆除了一个全球定位系统天线,为命运号实验舱安装了一个太空碎片遮蔽罩[9]美国东部时间6月19日10时42分,阿特兰蒂斯号与空间站脱离。长期考察组成员苏尼特·威廉斯随同返回地球。[10]美国西部时间6月22日12点49分,阿特兰蒂斯号安全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11]

参考文献

  1. NASA. (PDF). [2010-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8).
  2. National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World Data Center for Satellite Information. . NASA. 2007-07-01 [201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3. 张忠霞,详讯:“阿特兰蒂斯”号再赴国际空间站搞建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4. 张忠霞,美航天飞机隔热板出现细微裂痕,新华网
  5. 张忠霞,“阿特兰蒂斯”号与空间站成功对接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2,新华网
  6. 张忠霞,“阿特兰蒂斯”号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4,新华网
  7. 张忠霞,“阿特兰蒂斯”号宇航员完成第二次太空行走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20,新华网
  8. 张忠霞,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忙着抢修"内外伤"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8,新华网
  9. 张忠霞,“阿特兰蒂斯”号宇航员完成第四次太空行走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3,新华网
  10. 张忠霞,“阿特兰蒂斯”号告别空间站开始返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11. 高原,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安全降落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2,新华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