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

脾臟脊椎動物的一種外周淋巴器官[2][註 1]。人類的脾臟位於腹腔的左上方,由紅髓、白髓、邊緣區,以及包覆其外的被膜、小樑組成。健康成人的脾臟約重150-200克[3]:68。活體時,脾爲暗紅色,質軟而脆,在受嚴重撞擊時容易破裂[4]:129

脾臟
脾臟
脾臟的臟面。中間有血管的部分即爲脾門
基本
发育自背肠系膜间充质
系統免疫系统淋巴系統
动脉脾动脉
静脉脾静脉
神经脾神经丛
标识字符
拉丁文splen, lien
希腊文splḗn–[1]
MeSHD013154
TA98A13.2.01.001
TA25159
FMAFMA:7196
格雷氏p.1282
解剖學術語

脾是人類成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在成體內的主要功能爲儲存免疫細胞、濾血以及儲血[5]。脾臟內有各類淋巴細胞,主要由B細胞(大約60%)和T細胞組成,另外亦有少量NK細胞,當身體受病原體入侵時,脾內的免疫細胞即會做出免疫反應。脾臟的濾血作用則主要由巨噬細胞執行。脾內的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異物、抗原,以及衰老的紅血球[6][7][4]:132。另外,脾內可以儲存一定的血液,馬、犬的脾臟的儲血量甚至可達總血量的1/4,但人脾儲血量較少,只有40毫升。身體缺血時,脾臟被膜和小樑中的平滑肌可發生收縮,將其中的血液擠出[5]

在胚胎發育早期,脾亦有造血功能,但紅骨髓開始造血後,脾即逐漸喪失造血功能,惟成年後,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幹細胞,當身體嚴重缺血或出現嚴重造血障礙時,脾可恢復造血功能[2][4]:35

外觀與位置

人體的脾臟位於腹腔左上方,與第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脾可分爲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臟面兩面。臟面前上方與底相連,後下方與左和左腎上腺相連。神經、血管自臟面中央的脾門處出入脾臟。脾臟除與胰腺連接處和脾門處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皱襞形成的韌帶對脾起了支持和保護的作用[4]:129

脾臟在活體時爲暗紅色,上緣較銳,有2-3個切痕,而下緣則相對鈍厚。脾質脆而軟,受暴擊後易破碎。成人的脾臟重約150-200克[8][9]。正常情況下,脾無法被觸及,腫大的脾則容易被觸到[4]:129

發育

在人體的胚胎發育過程中,大部分胃腸道都是分化自內胚層的(分化自神經脊腎上腺除外),但脾卻是自間充質組織發育而來[10]。胚胎發育第12週時,造血幹細胞會遷入脾中,引發脾的造血功能。出生後,人脾的造血功能基本喪失,但在特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4]:35:132

功能

脾臟有濾血的功能。邊緣區和脾索是濾血的主要場所。脾內的大量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細胞(比如紅細胞)、抗原和異物。此外,侵入人體血內的抗原,可在脾內激發免疫反應。此外,脾還能夠儲藏血液。人脾可以儲存約40毫升的血液,馬的脾臟則存儲了馬體內大約30%的紅細胞。胚胎發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後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僅在部分條件(比如人體出現嚴重造血障礙時)刺激下才能夠恢復[11][12]

構造

脾由被膜、小梁、白髓、紅髓、邊緣區幾部分組成[4]:129

脾臟的被膜較厚,被膜表面大部分還覆有漿膜。被膜和脾門的結締組織伸入脾的實質,形成許多的小梁。這些小梁互相連接,形成了脾臟的粗支架。小梁間的網狀組織結構則形成了脾淋巴組織的細微支架。被膜和小梁內的平滑肌細胞可以通過舒張或鄒縮調節脾的含血量[4]:129

脾臟內的白髓位於脾內小動脈的周圍,由靠外的含有B細胞CD4+T細胞的邊帶和內部圍繞血管形成的淋巴鞘兩部分構成。因爲該部分在脾的新鮮切片上呈散佈的灰白色小點狀,故名「白髓」[3]:68。另外,正常人體內含量很少、主要由B細胞構成的脾小結也是白髓的一部分[4]:130

紅髓則佔到了脾實質的三分之二,因爲紅髓含有大量的紅細胞,所以顯紅色。紅髓由脾索和脾竇兩部分組成。其中,脾索由富含血細胞的索狀淋巴組織構成,大部分穿過它的血液都能夠穿過它重新回到循環系統,惟衰老的紅細胞和血小板以及異物會在此被吞噬。血竇則充滿了血液,抗原和淋巴細胞均是通過它進入脾臟的。脾竇壁附近有不少巨噬細胞,它們的凸起可以伸入脾竇的腔內[4]:130[3]:68

脾還有一種名爲「邊緣區」的結構。該結構是紅髓和白髓的交界處,寬達100微米。其中的淋巴細胞分佈比白髓稀疏,但比紅髓要密一些。從胸腺或骨髓遷入脾的淋巴細胞會在這裏進一步成熟。該區域有大量的巨噬細胞,可對抗原進行處理[4]:131。B細胞通常會在這裏開始活化[3]:68。邊緣區是脾內首先捕獲、識別抗原的區域,是引發免疫反應的重要部位,也是血液中淋巴細胞進入脾內淋巴組織的重要通路[4]:131

值得注意的是,脾沒有輸入淋巴管,脾內也沒有淋巴竇,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血竇(脾竇)[3]:68[4]:129

醫學影像

腹部超音波顯示的脾臟。
腹部超音波測量脾臟的最大徑。

中醫中的「脾」

中國古代典籍中(比如《難經》)中有對脾的描述。其中對脾的色澤和形狀的描述均與現代解剖學的結論相接近。但有說法指出,中醫因解剖條件的限制,把難以觀察的胰腺歸爲了脾的附屬器官,故中醫上的「脾」應包括現代解剖學中的胰腺和脾臟[13][14]

註釋

  1. 在無特別指明情況下,本文中「脾」或「脾臟」專指人的脾臟

參考

  1. σπλή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n Perseus Digital Library
  2.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18&128. ISBN 9787117170147.
  3.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 . 高等教育出版社、斯普林格出版社. 1999: 98頁. ISBN 9-787040-069549 (中文(简体)).
  4. 周美娟、段相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ISBN 978-7040072570 (中文(简体)).
  5. 章爲等. . .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5: 121–126. ISBN 7-5614-2971-1.
  6. Sple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7. Mebius, RE; Kraal, G. .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5, 5 (8): 606–16. PMID 16056254. doi:10.1038/nri1669.
  8. eMedicine > Splenomega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uthor: David J Draper. Coauthor(s): Ronald A Sacher, Emmanuel N Dessypris, Lewis J Kaplan. Updated: Oct 4, 2009
  9. Spielmann, Audrey L.; David M. DeLong; Mark A. Kliewer. .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 1 January 2005, 2005 (184): 45–49 [2008-09-09]. PMID 15615949. doi:10.2214/ajr.184.1.01840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7).
  10. Vellguth, Swantje; Brita von Gaudecker, Hans-Konrad Müller-Hermelink. .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1985, 242 (3): 579–592 [2009-02-14]. doi:10.1007/BF00225424.
  11. Carey, Bjorn. . MSNBC.com. May 5, 2006 [2006-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2).
  12. . Childrens Hospital of Pittsburgh - Chp.edu. 2010-11-17 [201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13. 胡劍北. . |section=被忽略 (帮助)
  14. 朱凌凌、童瑶. . |section=被忽略 (帮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