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soft Connect

Ubisoft Connect是由育碧研发的一款集数字发行数字版权管理多人电子游戏和通信服务的客户端。原名Uplay,2020年10月29日,育碧將Uplay和Ubisoft Club的功能合併並更改為現名。同时,Ubisoft Connect向玩家提供了诸多游戏公司所采用的成就收集系统。该系统也是跨平台制的(PCPlayStation 4XboxWii UPlayStation 3Xbox 360FacebookiOSAndroidWindows Phone)。Wii U平台的Uplay程序于2012年12月1日在任天堂eShop上发行。[1]Ubisoft Connect往往只支持育碧公司自主开发的游戏,尽管有些第三方开发商的游戏仍在育碧商城中贩卖,但Ubisoft Connect并不支持这些游戏。[2]

Ubisoft Connect
開發者Ubisoft Entertainment Sweden AB
首次发布2012年7月3日
平台Windows NT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Xbox 360Xbox OneWii UiOSAndroidWindows PhoneFacebook平台
许可协议
网站uplay.ubisoft.com/ 编辑维基数据

特性

2009年发售《刺客信条II》之际,育碧推出了Uplay服务,并允许其在游戏内激活运行。Uplay所支持的游戏里,玩家们可以互相联系,并根据成就来获得奖励(Uplay上称为“行动”)。对此,育碧的董事长Yves Guillemot表示“成就越多,免费物资奖励越多”。[3]

每部支持Uplay的游戏都会有四项行动可供完成并获取玩家点数奖励(Units)。每项行动可能授予玩家5、10、15、20、30或40个Units,它可以用于解锁游戏的相关奖励。Units并不与游戏本身进行绑定,这表明玩家在不同游戏里获得的奖励是可以用来解锁任意游戏的。

客户端

Uplay桌面客户端发布于2012年7月3日,取代了早期的育碧游戏启动器(Ubisoft Game Launcher)。桌面客户端连接着Uplay的货币和奖励功能,保证玩家的多平台数据管理与同步。[4]Uplay客户端与ValveSteam美国艺电公司的Origin平台非常的相似,玩家可以线上购买游戏。

玩家需要有一个独立的Uplay账户,用于跨平台访问客户端以及登录育碧官网和论坛。已经有Uplay帐户,可直接登录Uplay客户端,否则客户端将提示玩家需要创建一个新的Uplay账户来使用Uplay。[5]

数字版权管理

最初推出时,Windows平台上的Uplay需要玩家全程联网的情况下才能玩平台上的游戏。Uplay上的游戏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不会正常启动,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掉线也会导致游戏跳出,并将游戏记录退回至最近存档。[6]一些游戏,比如《刺客信条II》,发布了补丁,来保障玩家游戏过程中的确切位置能得以记录,以便游戏重新获取网络连接后角色能回到先前位置。[7]该计划很快就在一次针对《猎杀潜航5:大西洋战役》的阻断服务攻击后停止,本次对育碧DRM服务器的攻击还造成了《刺客信条II》在数日里无法游玩。[8]

强制要求全程联网的模式在2010年年底被悄悄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在启动过程中的单人验证模式。[9]然而,全程联网模式在2011年发布的《极道车魂:旧金山》以及《灰烬》(From Dust)这两部游戏中回归[10] [11]。育碧对后者甚至进行了声明,称游戏只需要一次性的在线激活安装。灰烬随后发布了修复补丁来移除全程联网的要求。[12]

2012年9月,育碧的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证实,未来不会再出现需要全程联网的育碧游戏。这个过程将由一次性在线验证激活的方法取代。但《飆酷車神》这款游戏还是需要全程联网来进行游戏。[13]

某些育碧游戏需要一个在线密匙,通常被称为“Uplay通行证”来访问在线和多人游戏内容。2013年10月,育碧宣布将在未来游戏里停止其使用。这也导致了《刺客信条IV:黑旗》的通行证内容被立刻取消,玩家可以免费进行多人游戏。[14]

有关Rootkit的指控

2012年7月,一位就职于谷歌公司的信息安全工程师Tavis Ormandy声称育碧的Uplay采用了Rootkit技术并存在着高风险。软件会强制安装一个浏览器插件来保证系统的接入。[15][16]

评价

Uplay获得的评价大部分是负面的。Rock, Paper, Shotgun的编辑约翰·沃克称之为“技术上的灾难”,并指出随着《孤岛惊魂3》发售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游戏不能流畅运行,它必须离开市场。[17]Ars Technica的职员Kyle Orland评价UPlay出现的技术漏洞和数字版权管理相关问题时认为其根本没有去尊重PC游戏社区。[18]杰弗里·蒂姆,一位lazygamer.net网站的编辑,将支持UPlay的游戏称为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唯独此项“最差劲”的产品,尤其批评了它与Steam平台再购买后的运行问题。[19]Giant Bomb的编辑Patrick Klepek给出了相同方向的批评,说育碧期望能运行一个自主销售平台,然而这个平台技术上没有给消费者提供便利,平台的运营策略也使玩家恼火,毫无吸引力。[20]在GadgetReview上肖恩·桑德斯发布了一篇比较三大销售平台的文章,认为和Steam、Origin相比,UPlay占用了过多内存却提供了更少的特性。[21]总结大众对其的评价,VG247的Brenna Hillier说,“Uplay是最不受欢迎的PC DRM系统其中的一个。你热切希望它死掉,从没成功过。”[22]

引用

  1. Jackson, Mike. . ComputersAndVideoGames.com. 10 November 2012 [12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8).
  2. . Ubisoft. [5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3. Good, Owen. . Kotaku. 14 November 2009 [26 Sept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4. . [2017-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5. . [2017-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6. Ben Kuchera. . ARS Technica. 18 February 2010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7. . Tomshardware.com. 5 March 2010 [201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8. . Kotaku. 8 March 2010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6).
  9. . Kotaku. 8 March 2010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6).
  10. . Rock, Paper, Shotgun. 27 July 2011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11. . Rock, Paper, Shotgun. 18 August 2011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12. Ben Gilbert. . Joystiq. 9 September 2011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7).
  13. . Rock, Paper, Shotgun. 5 September 2012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14. . IGN. [4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15. Adrian Kingsley Hughes. . forbes.com. 30 September 2012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6. Alec Meer. . rockpapershotgun. 30 July 2012 [201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17. John Walker. . Rock Paper Shotgun. November 30, 2012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18. Kyle Orland. . Ars Technica. Nov 7, 2014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9).
  19. Geoffrey Tim. . lazygamer.net.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5).
  20. Patrick Klepek. . Giant Bomb. November 18, 2014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1).
  21. Shawn Sanders. . gadgetreview.com. November 6, 2013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8).
  22. Brenna Hillier. . VG247. 2 July 2014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