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中文通稱為白海豚[3],又稱太平洋駝海豚中華駝海豚粉紅海豚等,臺灣俗稱為媽祖魚[4][5][6],是一种背鳍基部隆起的海豚科小型哺乳動物,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熱帶溫帶沿岸海域,偶尔出现在淡水中,如長江閩江、九龍江和珠江等。肤色因地域、种群而异,多呈灰白相间的杂色,且带有深色斑点。模式标本产自中国水域,中国的种群初生时全身呈深灰色,隨着年龄增长淡化为独特的粉白色,頗具觀賞價值,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遇熱反應(如同人類在燥熱時會臉紅)。

中華白海豚
250px
CITES附录I CITES[2]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鲸下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驼海豚属 Sousa
种:
中華白海豚 S. chinensis
二名法
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
250px
  中華白海豚的分布范围

分类

有關白海豚最早的观察紀錄在唐朝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中華白海豚為“盧亭”,也有漁民稱其為“白忌”和“海豬”。1751年,瑞典博物学家佩尔·奥斯贝克(Pehr Osbeck)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海域首次科学记录到中华白海豚,1757年对它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将它归为真海豚属(Delphinus),并命名为Delphinus chinensis,后改为驼海豚属(Sousa[7]

早期, 分布于南非、澳大利亚和阿拉伯等水域的白海豚均被认为是中华白海豚, 后被分为中华白海豚、大西洋白海豚(S. teuszii)、澳大利亚白海豚(S. sahulensis)和印度洋白海豚(S. plumbea)[8]

中華白海豚臺灣亞種(S. c. taiwanensis)頭骨

2015年王愈超等人在《動物學研究》發表研究,认为中華白海豚可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亚种(S. c. chinensis)與臺灣亚种(S. c. taiwanensis,也称「台湾白海豚」),二者的斑點圖樣幾乎完全不同,在地理區隔與動物行為方面也不同[9][10][11]

生活习性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典型的近岸海洋动物,主要栖息在沿海浅海和河口湾等水域[7]。其作息通常會與漲潮和日照的時間相配合,晨昏最為活躍,常在潮漲時覓食。

中华白海豚的社会行为对种群内部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交配行为、集体捕食和共同育幼等行为。这些行为有助于增强种群的基因交流、提高捕食效率以及提高幼仔的存活率和生存技能。[7]

中华白海豚通常以小鱼、鱿鱼和虾类等为食,捕食时常常在水面上跃出水面或者在水下迅速穿梭,展现出其优秀的捕食能力。

中华白海豚的交配方式为混交制, 雌性大约9-10岁达到性成熟, 雄性晚1-2年。雌性妊娠期约11个月, 每胎一仔, 全年可交配,哺乳期可受孕。繁殖间隔2-3年。[7]小种群存在近亲繁殖和雄性的弑婴行为[12]

种群与分佈範圍

中华白海豚分布在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近岸海域, 北至中国东南沿海, 向南包括整个东南亚, 向西至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侧[7]

全球已知中华白海豚数量约5,700头, 且有下降趋势[7]。最大种群分布于孟加拉湾北部[13]泰国东海岸和西海岸, 马来西亚的古晋省海域也都有种群分布[7];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海域仅有目击和搁浅记录[14]

全球约83%的中华白海豚栖息于中国东南沿海[15], 主要有珠江口、雷州湾、北部湾、厦门湾、台湾西海岸和海南西南沿海等6个种群, 其中珠江口种群数量最多[16],所有种群的数量都有下降趋势[7]。此外, 在福建宁德、泉州湾、东山湾和广东汕头等海域也有少量个体分布[17]

威胁与保护

新加坡海底世界飼養的中華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已经大幅减少,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活动,其中涉海工程是最主要的威胁之一;水下噪声、水体污染、渔业活动等也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影响[7]。涉海工程包括海岸线开发、港口建设、海底管道敷设等,这些活动会破坏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7]。水下噪声是由于船只、爆破、施工等活动产生的,会干扰中华白海豚的通讯和觅食行为[7]。水体污染则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7]。渔业活动中的误捕会导致中华白海豚受伤或死亡[18][19]

加强立法和设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方式[7]。1988年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991年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附录I物种[2];2018年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1]

孟加拉国于2014年设立了Swatch of No-Ground海洋保护区以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他物种[13];中国大陆先后设立了厦门和珠江口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及江门、汕头、湛江、潮州、饶平等5个省级或市级保护区,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将中华白海豚列为主要保护对象[7];香港通过设立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等海洋公园的形式来划定保护范围[3]

中国在2014年成立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 构建了中国中华白海豚协同保护网络[7]。厦门市、漳州市和泉州市建立了“厦-漳-泉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联动机制”, 加强三地协同,并通过加强涉海工程监管、涉海工程施工期的声学驱赶、饵料资源增殖放流等措施减轻对中华白海豚的威胁[21][22]

2020年,為保育臺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海洋委員會訂定發布「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劃設為海洋生態系與河口生態系之複合型生態系,面積763平方公里,範圍橫跨苗栗、臺中、彰化、雲林等四直轄市、縣(市) 。[23]

中華白海豚很少用作人工飼養,全球只有中國廣西的南寧動物園、泰國新加坡水族館飼養中華白海豚,例如新加坡海底世界便飼養了從暹羅灣捕捉的中華白海豚。

文化影响

廣東俗語“烏忌白忌”表示壞的預兆,“烏”指中華白海豚的幼崽,“白”則指成年中華白海豚。該俗語起源於廣東漁民,他們声称中華白海豚會吃他們漁網中的魚獲。然而一般的中文語境里,多將該俗語寫為“烏白鱀”(“鱀”為白鱀豚的古稱),“烏”指深灰色的长江江豚,“白”則指浅灰色的白鱀豚,這兩種鯨類過去常被指破壞魚獲。

参看

参考文献

  1. Jefferson, T.A.; Smith, B.D.; Braulik, G.T. & Perrin, W.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82031425A123794774. doi:10.2305/IUCN.UK.2017-3.RLTS.T82031425A50372332.en可免费查阅.
  2. (PDF). CITES.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07).
  3. 香港中華白海豚護理計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
  4. . 中央廣播電臺. 2010-04-11 [201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9).
  5. . 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台北人力銀行. [201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6. . [201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7. Yong, Liming; Zhang, Yuke; Zhao, Liyuan; Zeng, Qianhui; Lin, Longshan; Gao, Minhao; Cheng, Hao; Wang, Xianyan. .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3-05-20, 31 (5): 22670. doi:10.17520/biods.2022670.
  8. Baldwin, Robert M.; Collins, Moth; Van Waerebeek, Koen; Minton, Gianna. . Aquatic Mammals. 2004-01-01, 30 (1): 111–124. doi:10.1578/AM.30.1.2004.111.
  9. . 《環境資訊中心》. 2015-05-30 [2016-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10. John Y Wang, Shih Chu Yang, Samuel K Hung. (PDF). 《Zoological Studies》. 2015 [2016-10-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05).
  11. .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2018-05-08 [2018-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12. Zheng, Ruiqiang; Karczmarski, Leszek; Lin, Wenzhi; Chan, Stephen C. Y.; Chang, Wei-Lun; Wu, Yuping. . Journal of Ethology. 2016-09, 34 (3): 299–307. doi:10.1007/s10164-016-0475-7.
  13. Smith, Brian D.; Mansur, Rubaiyat M.; Strindberg, Samantha; Redfern, Jessica V.; Moore, Thomas O. (PDF). 2015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5-27).
  14. Minton, G; Zulkifli Poh, AN; Peter, C; Porter, L; Kreb, D. .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2016, 73: 141–56. PMID 26790891. doi:10.1016/bs.amb.2015.07.003.
  15. Jefferson, TA; Smith, BD. .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2016, 73: 1–26. PMID 26790886. doi:10.1016/bs.amb.2015.04.002.
  16. Chen, Tao; Hung, Samuel K.; Qiu, Yongsong; Jia, Xiaoping; Jefferson, Thomas A. . mamm. 2010-06-01, 74 (2): 117–125. doi:10.1515/mamm.2010.024.
  17. Fuxing, Wu; Xianyan, Wang; Xiaohui, Ding; Xing, Miao; Qian, Zhu. . Aquatic Mammals. 2014-12-01, 40 (4): 341–349. doi:10.1578/AM.40.4.2014.341.
  18. Jutapruet, Suwat; Huang, Shiang-Lin; Li, Songhai; Lin, Mingli; Kittiwattanawong, Kongkiat; Pradit, Siriporn. . Aquatic Mammals. 2015-06-01, 41 (2): 129–142. doi:10.1578/AM.41.2.2015.129.
  19. Wu, Haiping; Li, Qiuhui; Wang, Chunyan; Wu, Qianwen; Peng, Chongwei; Jefferson, Thomas A.; Long, Zhizhen; Luo, Fangqiang; Xu, Youhou; Huang, Shiang-Lin. . Marine Policy. 2022-05, 139: 105018. doi:10.1016/j.marpol.2022.105018.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202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21. Wang, Xianyan; Wu, Fuxing; Turvey, Samuel T.; Rosso, Massimiliano; Tao, Cuihua; Ding, Xiaohui; Zhu, Qian. . Journal of Mammalogy. 2015-09-29, 96 (5): 964–971. doi:10.1093/jmammal/gyv097.
  22. 王先艳; 钟铭鼎,吴福星,戴宇飞,林莉. .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1, 40: 154–162 [2023-12-30]. doi:10.3969/J.ISSN.2095-4972.2021.0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
  23. 臺灣海域白海豚保育專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2020-08-3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