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简称偏执型人格,是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的一种人格障碍[1],多始于成年早期[2]。盛行率在0.4%~5.1%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偏执性人格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遗传度约0.50,且更常见于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个体;此外,心理与社会因素也对此障碍形成有作用。
偏執型人格障礙 | |
---|---|
类型 | 人格障礙、疾病 |
治療 | 心理治療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医学、心理學 |
ICD-10 | F60.0 |
ICD-9-CM | 301.0 |
MedlinePlus | 000938 |
MeSH | D010260 |
人格障礙 |
---|
人格障礙A型(奇特) |
人格障礙B型(戲劇化) |
人格障礙C型(焦慮) |
待分類的人格障礙 |
|
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新版为DSM-5-TR,2022)中定义,属A类群人格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也曾定义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等8种具体的人格障碍类型[3],但在最新的ICD-11(2022)中已不再定义所有具体人格障碍。不过,ICD-11另用维度的方式描述了六大人格特征或模式,其中如“负性情感”的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不信任”()等与DSM定义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有相似之处。
名称
“偏执型人格障碍”(简称“偏执型人格”)又可称“妄想型人格障礙”(简称“妄想型人格”)[4]。
症状与诊断标准
在DSM-5-TR中,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A类群(奇异或古怪型)人格障碍(该类群为症状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人格障碍)。具体诊断标准为[5][6][7][1][8]:
A. 对他人普遍不信任和猜疑,以至于将别人的动机解释为有恶意的,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多种环境下都有体现,表现出下列至少四项症状:
- 没有根据地怀疑他人剥削、伤害、欺骗自己。
- 固着于没有必要的怀疑,担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诚和可信度。
- 由于莫名地害怕别人会恶意或不公正地利用自己的信息,不会轻易相信他人,对他人吐露心事。
- 在别人无害的点评或举动中,读出潜在的侮辱或威胁。
- 对别人的侮辱、伤害或忽视等,长期耿耿于怀。
- 相信他人损害自己的名誉或地位,即使在他人看来不是事实,并迅速做出愤怒的反击。
- 不断无理由地怀疑其配偶或性伴侣有不轨行为。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生性多疑,常将自己的恐惧投射为他人的恶意动机,将他人无意乃至友好的行为理解为敌意,认为对方对自己不公平、不重视、不信任、不忠诚等,如将适度幽默视作严重人身攻击,将他人帮助解读为看不起自己等等。他们甚至无端认为他人在酝酿对自己的“阴谋”,常注意到常人注意不到的如吞吐舌头之类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视为反映他人恶意图谋的线索;他们常能将任何情形/线索都往既有猜疑上解释,若遇到他人的合理反对,可能将对方也视作“阴谋”的一部分;当朋友表示忠诚与支持时,他们会非常惊讶乃至于无法相信。他们通常拒绝回答任何可能涉及个人的问题,称这些信息为“隐私”、“与他人无关”。他们通常执拗主观、自视甚高,一方面表现出“自我援引”的态度,另一方面对挫折与拒绝十分敏感,对自认为受到的轻视、批评等有强烈的报复心;他们固执地追求自认为应得的权利,且总将过错和责任推卸于他人或环境。很多患者对配偶或性伴侣有着病态嫉妒,对对方与异性的交往表现出极大的不快[5][6][1][9][4][2]。
由于无时无刻不在的敌意,也为“保护自己”,一些患者表现为沉默但显然带有敌意的疏远(极端情况下可能将自己完全与社会隔离开来[8]),一些人则相反,变得充满进攻性,喜欢争辩、抱怨,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是更正确和优越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客观”“理性”“非情绪化”,但更多时候仍不免情绪不稳,表达出敌意、固执和嘲讽的言语。他们的好斗多疑很容易招致他人的敌意回应,而这却被他们反过来应证自己初始的对他人不信任的预期。可以预料,由于偏执性人格患者缺乏信任与亲密,他们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常对周围人有高度的控制欲,故缺乏灵活性,难以合作;他们可能经常为一点小事提起诉讼。他们可能是某种信念的“狂热者”,与其他同有偏执信念体系的人组成邪教团体[5][6][9]。
偏执型人格可能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开始发展,表现为孤僻、社交焦虑、学校成绩差、过度敏感、奇特想法/言语、怪异幻想等,常招致取笑[5][6]。
偏执型人格会使职业功能受损[10]。也常与其他心理障碍共病,如重度抑郁症、焦虑障碍、药物滥用乃至精神病发作等[11][12];患上广场恐怖症、强迫症的风险也较高;最常共病的人格障碍类型有分裂型、分裂样、自恋型、回避型和边缘型[5][6]。在一些情况下,偏执型人格可能出现在妄想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发生之前[5][6]。
流行病学
调查偏执性人格障碍的盛行率并不容易,因为患者常不认为自己的偏执是不正常的[2]。一些研究表明偏执型人格在人群中的盛行率大致在0.4%~5.1%之间,且男性多于女性[13][5][6][8]。
病因
社会因素
受歧视与偏见的社会环境、儿童期创伤,以及尤其是低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促使个体养成怀疑与不信任的习惯,进而称为偏执性人格的诱发因素之一[17]。
治疗
治疗偏执型人格非常困难[18]。患者往往只有在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等危机状况下才会求医,且仍不认为偏执本身需要治疗;患者不信任的特点也显然会阻碍治疗过程的开展[9]。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有一点效果,主要集中在帮助患者提高处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上,以推动他们减少对其他人的敌意和防备。另外还有帮助患者形成针对恼怒情绪的合理应对策略等[9]。
参考文献
- 郝伟; 陆林 (编). .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06. ISBN 978-7-117-26665-9.
- 王高华. .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01-20.
- . icd.who.int. [2024-03-25].
- 陈至立 (编). .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326-5325-6.
- . DSM Library. doi:10.1176/appi.books.9780890425787 (英语).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编). . 由(美)张道龙等翻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07: 639–642. ISBN 978-7-301-25812-5.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由夏雅俐; (美)张道龙翻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5: 242–243. ISBN 978-7-301-27039-4.
- 梁碧珊. .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01-20.
- (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 由邹丹 等翻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03: 282–284. ISBN 978-7-115-44838-5.
- McGurk, Susan R.; Mueser, Kim T.; Mischel, Rebecca; Adams, Rebecca; Harvey, Philip D.; McClure, Margaret M.; Look, Amy E.; Leung, Winnie W.; Siever, Larry J. . Psychiatry Research. 2013-12, 210 (2). doi:10.1016/j.psychres.2013.06.019 (英语).
- Grant, Bridget F.; Hasin, Deborah S.; Stinson, Frederick S.; Dawson, Deborah A.; Chou, S. Patricia; Ruan, W. June; Pickering, Roger P. .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4-07-15, 65 (7). ISSN 0160-6689. doi:10.4088/JCP.v65n0711.
- Trull, Timothy J.; Jahng, Seungmin; Tomko, Rachel L.; Wood, Phillip K.; Sher, Kenneth J.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10-08, 24 (4). ISSN 0885-579X. PMC 3771514 . PMID 20695803. doi:10.1521/pedi.2010.24.4.412 (英语).
- Lenzenweger, Mark F. .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8-09, 31 (3). ISSN 0193-953X. doi:10.1016/j.psc.2008.03.003.
- Coolidge, Frederick L.; Thede, Linda L.; Jang, Kerry L. . Behavior Genetics. 2004-01, 34 (1). ISSN 0001-8244. doi:10.1023/B:BEGE.0000009486.97375.53 (英语).
- Beck, Aaron T. (编). 3rd ed. The Guilford Press. 2015-11-17. ISBN 978-1462525812.
- Beck, Aaron T; Butler, Andrew C; Brown, Gregory K; Dahlsgaard, Katherine K; Newman, Cory F; Beck, Judith S. .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1-10, 39 (10). doi:10.1016/S0005-7967(00)00099-1 (英语).
- Iacovino, Juliette M.; Jackson, Joshua J.; Oltmanns, Thomas F. .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14-02, 123 (1). ISSN 1939-1846. PMC 4370342 . PMID 24661172. doi:10.1037/a0035258 (英语).
- Millon, Theodore (编). 2nd. Hoboken, N.J: Wiley. 2004. ISBN 978-0-471-23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