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流行音樂
華語流行音樂(英語:,簡稱:),指現代標準漢語[註 1]的流行音樂,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也是以華語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1]。其起源於二十世紀的上海,目前主要流行於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說漢語地區。[2]
華語流行音樂 | |
---|---|
風格起源 | 漢語音樂、嘻哈、流行、搖滾、民俗 |
文化起源 | 1920年代(中國本土) |
典型樂器 | 人聲、鋼琴、小提琴、吉他、鼓、合成器 |
其他主題 | |
粵語流行音樂 · 臺語流行音樂 · 客語流行音樂 · 日本流行音樂 · 韓國流行音樂 · 中國搖滾樂 · 獨立音樂 |
歷史
1920年代:時代曲的產生
19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4]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5]而巴克·克萊頓(Buck Clayton)——美國爵士樂小號手——曾在上海同黎錦暉一起工作,他們兩人彼此學習,相互影響,使對方熟習的音樂元素融入自己的音樂中。黎錦暉創建的明月歌舞團也是首個中國流行音樂團體,後於1931年並入聯華影業公司,成為首個進入中國電影工業的流行音樂團體。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白光、李香蘭(山口淑子)、吳鶯音”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此時,處於繈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5]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臺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裏,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1950-1960年代:分裂與新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取得政權,開始在文化領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項政策便是將流行音樂宣佈為色情[6],至此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被嚴厲壓制,只容許中國民族音樂與中國革命音樂,嚴重打擊中國音樂發展。
龔秋霞、姚莉、白光、吳鶯音、張露等上海海派時代曲音樂人,因戰亂南遷至香港發展,香港開始成為時代曲的接續發展中心,後因邵氏、電懋影業競爭,歌舞片盛行,幕後代唱演歌雙棲成為常態,代表者為葛蘭、葉楓、淩波、潘秀瓊等人。
1949年後,由於國民政府同帶不少社會精英遷往台灣,臺北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新中心。
1962年11月8日起,由慎芝擔任主持人的群星會在臺北台視開播開啟了黑白電視歌唱節目時代,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共播出1283集,群星會是以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所創造的男女對唱的表演型態風靡一時,張琪、謝雷、孔蘭薰、青山、吳靜嫻、美黛、趙曉君、姚蘇蓉、紫薇、余天、陳蘭麗、楊小萍、尤雅、陳盈潔、楊燕皆是其座上賓,鄧麗君因演唱台視晶晶連續劇主題曲,15歲初出道時首次參加群星會,成為該節目年紀最小的來賓。群星會的影響力遍及東南亞成為此世代的共同記憶。
隨著電視在大中華地區等地的普及,流行音樂工業也借助其獲得了新的成長。電視劇繼電影之後,與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中文流行音樂形成相互扶持的關係。而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也在廣播電臺之後又增加了電視這一新媒體。錄音機(收錄機)與磁帶(卡式錄音帶)的流行使留聲機及唱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流行音樂工業也隨之邁向了新階段。
1956年,在青年樂手金祖齡(Johnny King)的號召下,台灣第一支演唱英文歌曲的搖滾樂團「洛克樂隊」(Rock Band)正式成軍。由於「洛克」歌聲動人,甚獲蔣宋美齡夫人喜愛,特別邀請該團到各地舉行勞軍演出,深得美國大兵們的歡迎。六〇年代中期(1965年),美國開始全面介入越戰,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酒吧與色情行業大量興起,源自「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簡稱AFNT)的鄉村音樂和民謠歌曲也跟著慢慢流行起來,並以美軍俱樂部(如臺北美軍招待所)及飯店西餐廳、舞廳和夜總會為據點,包括臺北中山北路、台中大雅路、台南健康路、高雄鹽埕區等,帶動了西洋熱門樂團的發展,也培養了台灣本地大量的流行音樂人才。
台湾:華語流行音樂中心地位
1965年,陶曉清開始在中廣主持《中廣熱門音樂》節目介紹當時西洋流行音樂。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台灣國際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音樂文化之中,「舊上海」式的歌曲,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在這種氛圍之下,創作屬於「中國人」的歌曲,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整個七八十年代,臺北保持並發展了其華語流行音樂的工業中心地位。
70年代初,隨著青春校園電影及瓊瑤「三廳電影」熱潮,以電影主題曲姿態出現的國語時代曲亦獲得空前成功。當中劉家昌的創作班底獨領風騷,劉更憑藉培育或引薦多位日後叱吒七八十年代臺灣華語樂壇流行巨星,尤雅、鄧麗君、費玉清、甄妮、劉文正、鳳飛飛、黃鶯鶯等,成為不爭的七十年代華語樂壇教父。其時,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力遠遍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 而鄧麗君的歌聲亦傳至中國大陸。1975年,陶曉清在中廣開闢了《熱門音樂》節目,其中另闢一個「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這些實驗性的歌曲,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75年,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76年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為風潮,歌謠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陶曉清以電台廣播人的身份,聯合了廣播界與藝文界人士,召開「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包含了胡德夫、楊弦、楊祖珺、吳楚楚等民歌運動健將。陶曉清並策劃了「第一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與《我們的歌》專輯出版。陶曉清參與其中的民歌運動,逐漸成為1970年代中期後,台灣流行音樂界的發展方向之一。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臺灣一方面從校園發展出以「唱自己的歌」為號召的校園民歌創作熱潮,如蔡琴、齊豫、潘越雲、李建復、施孝榮、黃大城 、陳明韶、王夢麟、趙樹海、葉佳修、李壽全、李泰祥、蘇來、靳鐵章 、梁弘志等人開始投入樂壇,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樂樂團(BAND)起家的音樂人,也開始回歸國語唱片參與製作及演唱如黃鶯鶯、蘇芮、羅大佑、譚健常、陳志遠、翁孝良等人,彼此激發火花樂壇風格更趨多元成熟。八十年代起,與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同步,民歌亦進入成熟與商業化時期,西洋音樂樂團起家的人成為主流,市場欣欣向榮唱片公司百家爭鳴,詞曲創作與唱片製作成為專業並開始細緻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兩家為吳楚楚與彭國華創辦的飛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黃鶯鶯、蘇芮、王芷蕾 ,知名創作人李壽全、陳志遠、陳樂融、張雨生等人)與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創辦的滾石唱片(知名歌手陳淑樺、齊豫、潘越雲,知名創作人羅大佑、李宗盛、陳昇、陳煥昌(小蟲)、黃韻玲等人),兩家的良性商業競爭擴展了唱片市場,創作力道豐沛多元。
1982年开始,羅大佑的《之乎者也》等专辑的流行將華語流行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時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於1985年演唱。[7] 該歌曲迅速傳遍了亞洲並成爲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個標杆。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臺灣華視開播張小燕 (臺灣)主持的綜益節目綜藝100,其中與《民生報》聯辦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膾炙人口,以唱片銷售量定榜單,每週公佈當週排行榜,每季結算當季累計最暢銷專輯前十名,成為流行音樂指標。1989至1998年台灣華視播出胡瓜主持的金曲龍虎榜,則繼續與《民生報》及台灣區唱片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合作,民眾明信片票選與銷售量各佔一半比例統計出每週最佳專輯與最佳歌曲,《民生報》每日刊登票選表格。每週由報榜主持人公佈每週歌曲前20名排行榜,每年舉行十大票選偶像藝人與銷售量的頒獎典禮。公正的排行榜節目普及人心,成為老將展實力,新人曝光發熱的極佳管道,亦促成台灣唱片市場蓬勃發展。
臺灣女歌手中,流行音樂天后鄧麗君、鳳飛飛、黃鶯鶯、蘇芮是融合其中傑出者,鄧麗君她的音樂風格上接上海時代曲下啟台灣流行樂,不僅是華語流行音樂巨星,也在日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鳳飛飛以獨到表演方式橫貫華語與台語流行音樂,拉近流行音樂與土地及生活的距離,從樂團與美軍俱樂部起家的黃鶯鶯與蘇芮中英雙聲帶紅遍海內外,則是將西洋樂風帶入華語流行音樂的指標性人物;黃鶯鶯專注在唱片製作演繹,以其獨到的品味與唱腔,不斷與新秀合作翻新音樂風格,唱片賣座創作者也受到樂壇注目,為華語流行音樂注入新血;蘇芮打破樂壇溫柔女聲慣例,將西洋音樂中的靈魂撼動揉入國語音樂中,影響力到后辈歌手如张惠妹,那英等,以上四位皆獲得台灣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
香港:粤语乐坛崛起
而在香港,许冠杰也掀起唱粤语歌风潮,原本靠唱国语歌或英文歌的罗文,徐小凤,温拿乐队等纷纷开始唱粤语歌。郑少秋为当时第一代演而优则唱的粤语歌手,凭着楚留香及主题曲在台湾大红大紫;而罗文在日本参加歌谣赛间吸收到泽田研二坎普风及以华丽衣着等舞台表演风格,开始把此风格推广至大众,影响后辈往后华语舞台表演风格模式,70年代末更凭着小李飛刀 (歌曲)走红台湾及东南亚。温拿乐队更是该年代最为火红的华语乐队,影响力遍及东南亚及台湾,两位主唱谭咏麟和钟镇涛更被邀主演台湾不少文艺电影。
香港八十年代时期,红馆83年落成乃标志着大型舞台表演的开始,在罗文引入坎普风舞台表演风格后,后辈歌手舞台风格越加华丽鲜艳,在唱片工业愈加发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众多巨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王一后」,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和梅艳芳。彼时香港娱乐业高度发达,领先华语地区、其中最知名的巨星张国荣和梅艳芳更是多栖发展的巨星,在影视歌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开启了香港巨星全面发展的时代。谭咏麟的《爱在深秋》,《一生中最爱》,《爱情陷阱》等;张国荣的《我》,《追》,《风继续吹》,《当爱已成往事》等;梅艳芳的《女人花》《似是故人来》《亲密爱人》等歌曲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除「三王一后」外,林子祥、Beyond乐队、陈慧娴、叶倩文也金曲频出,其中林子祥的十分十二寸掀起串烧歌风潮,影响到后辈如巫启贤的凑热闹,张学友的友情歌,古巨基的劲歌金曲系列;而《海阔天空》《光辉岁月》、《千千阙歌》、《潇洒走一回》等金曲带着这些粤语歌手突破语言的隔阂火遍大江南北,香港一度成为华语娱乐圈朝圣的殿堂,就连邓丽君、王傑、周华健、张信哲、巫启贤、陈洁仪、许美静、等外地歌手也曾发行粤语专辑,並取得了取得香港市场的青睐。
八十年代末起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紛紛成立香港和台灣分公司搶攻華語音樂市場,香港乐坛、臺灣樂壇影響力擴展到全球華語音樂圈。
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本土流行乐萌芽
在七十年代末,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拨乱反正启动,中国共产党調整了對內對外政策,于1978年底正式開始實行改革開放[12][13]。邓丽君等人演唱的華語流行音樂開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中間,并在“新启蒙运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0][11][14][15]。1980年代,錄音機及電視在中國大陸城市中的大規模普及,使得華語流行音樂的傳播如虎添翼。陶东风认为,“这些所谓‘靡靡之音’在当时是作为对极端的‘公共文化’(其代表是所谓的‘样板戏’)的反动而出现的,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当时中国老百姓十分单调贫乏的文化生活,而且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新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在精神上无疑是极为一致的,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呼应和推动了思想界、理论界的‘新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10]
而早在1970年代末,中国内地流行歌曲萌芽,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1979年底起风靡全国,从唱法到歌词都是在贴近本真的人和人性,但不久就因被批判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而被禁,人民音乐出版社甚至出版了大陆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音乐人士所编写的《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文集,但最终《乡恋》在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获得解禁[15][16][17]。此后,中国流行音乐歌坛进入到一个繁荣的新时期,率先出现了以《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为代表的“西北风”流行歌曲原创潮[15][18]。
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央视春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由王福龄作曲、黄霑填词,一举成名,而曲目也在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广为流行[19][20][21]。1985年,美籍华人黄锦波在春晚上演唱《龙的传人》,第一次将这首歌传唱到中国大陆[21][22]。
1986年,崔健推出的《一无所有》成为中国大陆摇滚乐的开山之作,在“新启蒙运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评价:“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目前唯一可以胜任启蒙的艺术形式了。因为理论界的范围大狭窄,起不了大面积的启蒙影响,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起到任何其他方式都达不到的作用。中国需要启蒙。”[23][24][25][26] 《一无所有》在中国大陆“八九民运”期间被广为传唱,成为当时抗议学生的非正式用歌[27][28][29],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标志[30][31][32]。而崔健的崛起,也带动内地摇滚乐的发展,其中汪峰、臧天朔、竇唯、謝天笑、鄭鈞等都深受他影响而投身乐坛。
1986年,中國大陸的郭峰等人創作了歌曲《讓世界充滿愛》,該曲由128名華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北京首唱[33]。當時這兩首歌曲都是從美國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靈感[7][33]。這種群體大規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華語流行音樂的創作和表演形式更為豐富。
到了1987年,費翔通過演唱台灣經典流行歌曲紅遍中國大陸,他在1987年央视春晚上演唱了名曲《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21][22]。同年齊秦的《大約在冬季》、《外面的世界》等歌曲也風靡兩岸。而八十年末以《一場遊戲一場夢》出道的王傑銜接了之後的巨星斷層。童安格也在这段时间凭着《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等专辑大红大紫。
1990年代:大融合
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新科技的發展,包括海峽兩岸的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甚至全世界的經濟與文化聯係都日益緊密。這不僅促進了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更對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1990年代後期,CD的出現和廣泛流傳不僅逐漸結束了磁帶的時代,也使華語流行音樂獲得了傳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代表则是80年代中期出道走红的張學友及靠影视或广告获得人气而发唱片的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电台吹棒为香港「四大天王」,被譽為香港十大文化符號之首,四大天王的影響力席捲華人地區,重新定義了偶像含義,成為當時影響人們生活中重要文化載體。其中張學友於1990年代間推出的《吻別》,《祝福》等華語唱片在大中華區大熱,他的粵語唱片亦開始在華語地區所流行,包括臺灣、新馬和中國大陸,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等。張學友是大融合時期最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銷量最高的華語流行樂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銷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歐美樂壇的矚目,令華語音樂開始走向國際,[34]亦有歐美著名樂隊將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並獲得成功。張學友在華語樂壇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的「歌神」。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亦是華語樂壇的女歌手代表之一,被海內外譽為大中華地區的「乐坛天后」[35]。王菲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專輯具有極高的概念性、音乐性和完整性[36],是90年代港台唱片工业最为鼎盛时期音乐艺术造诣最高、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女歌手。[37]王菲也是华语音乐文化大融合的代表之一,中国大陆的背景使她即使在香港发展却与内地音乐圈保持密切联系,留美经历更使她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王菲是最早將夢幻流行、神遊舞曲、人聲實驗、嘻哈音乐等音樂風格引入華語樂壇的歌手之一,她的团队不仅涵盖海峽兩岸如林夕、张亚东、窦唯、梁翘柏等顶尖音乐人,更有日本、欧美音乐人如中岛美雪、极地双子星的参与,高度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华语音乐的多样性。王菲的歌曲《我愿意》被各国歌手翻译成10余种语言,是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歌曲之一。在粤语市场,王菲的经典歌曲《容易受伤的女人》《爱与痛的边缘》《暧昧》等脍炙人口,在国语市场她的《我願意》等众多作品更是经久不衰,甚至在日本她的歌曲《Eyes On Me》也取得了极高知名度。同时王菲也是如蔡依林[38]、孫燕姿[39]、王力宏[40]、陈奕迅、梁靜茹、S.H.E、容祖儿、谢霆锋、李健[41]等两岸三地众多知名歌手歌手的偶像,為華語音樂、华语乐坛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以及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了王菲外,同时期香港还涌现出了许多突破地域限制、享誉华语乐坛的女歌手,比如林忆莲,郑秀文,陈慧琳,莫文蔚等。其中林忆莲不仅在香港取得过不俗的成绩,更是曾转战台湾并大获成功。她的经典作品如《伤痕》《至少还有你》《为你我受冷风吹》等在两岸三地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大融合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天后级女歌手。
臺灣90年代樂壇金曲獎在蔡琴等倡导下成立,又讓華語歌壇增添了良性競爭的契機,各家唱片公司推出當家最紅歌星出戰金曲獎力拼各大獎項,也讓單張唱片銷量最終突破百萬門檻成為產值高昂的唱片工業。这年代則以张雨生,李宗盛,陈升,伍思凯,伍佰,张宇等为重要音乐代表人物。其中李宗盛提携及为周华健,赵传,张信哲,辛晓琪,莫文蔚等创作大量经典歌曲,又成为不争的音乐教父之一,其中周华健更有天王杀手的美誉,在香港更创下90年代台湾歌手最多演唱会场数纪录。
90年代中后期以任贤齐,范晓萱、李玟、许茹芸以及张雨生捧红的張惠妹為代表人物[42],其中張惠妹更是成為1990年代後期至今華語流行樂壇的天后級指標人物。1996年張惠妹憑藉專輯《姊妹》出道後即一炮走紅,火爆的「張惠妹現象」成為90年代後期華語樂壇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的二十餘年來,張惠妹在華語流行樂壇長期享有極崇高的影響力與地位,被稱為「妹神」[43][44][45],出道至今已發行19張個人專輯,全球已累有5500餘萬張唱片銷量和370餘場世界巡迴售票演唱會,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46] [47][48][49],其中世界巡迴演唱會以及個人演唱會的觀賞人數逾700萬人次。[50]她亦被眾多歌手、音樂人及媒體譽為國寶級天后。不僅影響了無數樂壇後輩同輩甚至前輩[51][52][53][54],歌曲傳唱度亦甚高,是各大選秀比賽翻唱次數最多的歌手[55][56]。 張惠妹曾獲得多個本地及國際音樂獎項,包括1998年美國告示牌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57]並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參與NHK年度音樂盛典「Asia Live Dream」[58],2000年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59],以及2004年第2屆世界和平音樂獎唯一獲得大中華區代表藝人[60],且為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入圍紀錄保持人(共計14次入圍,得獎3次)[61][62],亦是金曲獎表演次數最多(高達8次)的歌手,堪稱金曲模範生。
1990年代初,中國大陸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在廣東興起。廣東毗鄰香港、澳門,是文化大革命後期至改革開放時期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經香港、澳門輸入中國大陸的門戶,受流行音樂薰陶多年,又是多個經濟特區的所在地,現代工商業發達。由於流行音樂企業及優秀詞曲作家、歌手薈萃,該地區一度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華語流行音樂及粵語流行音樂中心。該地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融合臺灣流行音樂的風格,並結合了地方特色,發展出華語流行音樂,一時風靡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其中杨钰莹为当时的佼佼者,并创造当时在内地的销量纪录,打破港台强势流行音乐的垄断。
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話因沒有地方性基礎,而作為粵語基地的廣東卻始終沒有自我發展出粵語歌曲,音樂人才外流,最終沒有新人加入,廣東流行音樂最終式微。踏入2000年後,華語創作者開始北移。
港台華語流行音樂輝煌
受到互聯網,P2P、MP3等新技術下載的影響,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音樂工業在2000年代既獲得了新的發展良機,同時又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遷也影響了各地華語流行音樂工業。根據統計,2006年後,台灣流行音樂總體國內產值已遽減為每年平均不到50億元,遂相關從業人員紛紛前往中國尋覓新的商機。[63]
2000-2015年是台灣流行音樂輝煌的15年,由周杰倫、陶喆、王力宏、林俊傑並稱台灣新四大天王,還有後起之秀的盧廣仲、林宥嘉、蕭敬騰、方大同並稱為台灣新四小天王,其他當紅的歌手包括蔡依林、蕭亞軒、張韶涵、王心凌、吴克群、楊丞琳、羅志祥、A-Lin、徐佳瑩、韋禮安、周興哲;乐团及组合包括五月天、S.H.E、F.I.R、蘇打綠等,無論在獎項和銷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歌手來台灣出道發展的蔡健雅、梁靜茹、戴佩妮、孫燕姿,以及成功打開台灣市場的香港歌手陳奕迅亦成為華語樂壇有影響力的天王天后。此時為台灣音樂蓬勃發展時期,其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
這個年代的最为代表歌手為周杰伦、陶喆、和孙燕姿,周杰倫以他獨有的風格改變了華語樂壇。他的前四張專輯取得三張金曲獎最佳專輯,並和方文山的詞曲合作著稱,並在生涯中期也將Bossa Nova、Techno、另類搖滾、Ragtime等樂風帶入華語樂壇。除了音樂上的高度,他的歌曲傳唱度亦極高。陶喆在1997年出道,將節奏藍調、硬式搖滾、佛朗明哥、爵士曲風、阿卡貝拉首次運用在華語音樂,改變了未來20年的華語樂壇,也影響了包括周杰倫、胡彥斌、盧廣仲等後輩的音樂創作。並且陶喆在前五張專輯中,至少有一首歌是將老歌新編,包括將「望春風」改為阿卡貝拉,成功融合中西方的風格,「Susan說」則陶喆透過新穎的編曲將故事重新詮釋,並在歌詞中放了一段京劇版的蘇三起解。為華語樂壇注入新血,影響力極大,故被稱為華語音樂教父。而孙燕姿更被亚洲周刊形容掀起孙燕姿现象,跟周杰伦并列,尤其02销售量四张专辑占近40%,可说是2000年代华语女歌手之首屈一指。[64]
至於香港方面,在大中華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陳奕迅,谢霆锋及Twins。其中陳奕迅於台灣金曲獎獲不少大獎,及至2018年更三度奪得最佳國語男歌手獎,追平台灣歌手殷正洋的紀錄,成為奪得「金曲歌王」次數最多的歌手之一,同時也成為奪得該獎項次數最多的香港歌手;陳奕迅亦是首位香港歌手於北京國家體育場(俗稱北京鳥巢)開個人世界巡迴演唱會,並一連兩場;於兩岸四地炙手可熱,華語樂壇天王地位備受肯定。而方大同也在00年代中后期崛起,为不少歌手谱写不少歌曲,成为又一个炙手可热的华语唱作歌手。
然而,21世紀網路數位化革命時代的到來卻讓全球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爲盜版猖獗,華語流行音樂可以輕易從網絡下載,CD銷量也因此大大銳減,很難恢復到1980、1990代華語流行音樂唱片大賣的光景。在華語流行音樂進入了21世紀電腦數位的時代,為力求日久不衰。臺灣音樂人大多改換以開多場演唱會的方式來賺取收入,改變了以往以發行CD賺取利潤的方式。現今的音樂人都借由網絡來行銷音樂,分別開展了中國大陸互聯網音樂產業和台灣互聯網音樂產業。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崛起
至於大陸方面,在新世紀初比較知名的中國大陸流行歌手有許巍、樸樹、郑钧、羽泉、汪峰、楊坤、胡彥斌、水木年华、花儿乐队等。中后期网络平台如QQ音乐,彩铃等崛起,标志着素人能在网络发表作品走红成为知名歌手的开端,其中郑源04年成为彩铃总量之冠;杨臣刚凭着老鼠爱大米一首歌曲传唱整个华语地区;2010年左右QQ音樂更出現「三巨頭」:分別是許嵩、汪蘇瀧及徐良。因為他們長期在QQ音樂熱歌榜佔據前三,與周杰倫、陳奕迅等传统唱片歌手并駕齊軀。其中許嵩在2009年發布的他的第一張音樂專輯ㄧ《自定義》。在這個專輯中,他包攬了詞曲創作、編曲、製作和監製,秒售罄,獲得極高的評價。專輯在無唱片公司的推廣宣傳,僅靠歌迷自發網絡購買即馬上爆紅,由此可見許嵩的實力。
2000年代中期开始选秀热潮兴起,其中湖南衛視的第二届超級女聲大獲成功,李宇春获得冠军,更成为当年最红的内地女明星,但选票方式惹起官方,内地乐评人及音乐人极大争议,而後引起中央電視台與廣電總局聯合打壓。但这热潮也影响到台湾的07年超级星光大道,其中萧敬腾、林宥嘉更成为唱片公司青睐的新晋歌手。
2010年以後,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開始崛起,特別是隨著中國網路數位音樂平台的繁榮,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蝦米音樂和抖音短視頻,及各類電影、電視劇主題曲,綜藝音樂節目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明日之子》,《中国好歌曲》,《乐队的夏天》等,捧紅或挖掘不少新晋歌手,原創歌手及民謠歌手如南征北战NZBZ、阿肆、霍尊、朱婧汐、薛之謙、宋冬野、陳粒和毛不易等靠着这些综艺节目於中國大陸走红,其中李荣浩,赵雷,裘德,许钧,苏运莹,Mr. Miss等更获台湾金曲奖肯定音乐口碑。
而歌唱事業重心轉往中國大陸的華語歌手如楊宗緯、彭佳慧、林志炫、A-lin、鄧紫棋等歌手更因《我是歌手》這節目獲得中國大陸樂迷大量關注,其中香港歌手鄧紫棋更是透過該節目红遍中國大陸,成為華語樂壇新生代天后。
同时韩国流行文化进入强势,不少中國大陸艺人如:张艺兴、鹿晗、黄子韬、吴亦凡等均往韩国出道发展,而其培训艺人的制度也影响到全华语地区,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等组合选秀节目为此诞生。
許多歌曲不再通過實體專輯方式發行,而是藉由網路銷售模式發表數位單曲或專輯,形成新的華語音樂創作與傳播形態。
2020年代初
2020年代初,出道超過20年的周杰倫,林俊傑及陳奕迅仍然叱咤華語樂壇。三人佔據2023年度Spotify全球最多串流收聽次數華語歌手頭三位。[65]周杰倫成績尤其特出,已連續數年稱霸華語串流播放量,於各大華語音樂榜均常佔前列位置,甚至睽違好幾年推出的全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成為了2022年IFPI全球專輯暢銷榜冠軍,亞洲天王的地位穩固。[66]
網絡短影音平台如抖音於華語地區日益普及,對華語音樂市場的影響亦不少。2021年11月,陳奕迅推出線上遊戲《英雄聯盟》首部動畫劇集《奧術》的中文主題曲《孤勇者》。於中國大陸上線當晚,即創下2億次播放量,其後於台灣及馬來西亞等地亦爆紅,甚至風靡各地華人小朋友,他們更琅琅上口互相接唱,其流行程度令不少家長嘖嘖稱奇,《孤勇者》被譽為新一代兒歌神曲。陳奕迅推出這歌曲後,實際未有亮相任何節目演唱作積極推廣,但歌曲仍現象級爆紅起來,有說因為網絡短影音平台如抖音的強勁傳播力助攻的關係,短影音充斥《孤勇者》作背景音樂,各種改編版本,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手勢舞等等,小朋友尤其受短片影響,歌曲由小朋友圈傳播至家長們,使歌曲獲得廣泛關注。網絡短影音作新時代的音樂推廣媒介不容忽視。[67]
特點
曲調
當代華語流行音樂十分盛行以卡農進行(1-5-6-3-4-1(3)-2-5)為主體的抒情歌,亦稱芭樂歌(Ballad)。諸如周興哲、林俊傑等人都非常擅長以此種和弦進行作曲。此種歌曲大量佔據了華語樂壇的排行榜。
行業
廠牌
现今華語流行音樂音樂廠牌包括獨立廠牌杰威爾音樂、福茂唱片、相信音樂、華研國際音樂和主流廠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樂、環球音樂、華納音樂。過去幾年,中國大陸廠牌例如天娛傳媒、華誼兄弟、太合麥田、少城時代也已經出現。
排行榜
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於2001年由來自北京、上海、廣東、香港、新加坡、臺北和吉隆玻等七家電台聯合成立;而全球流行音樂金榜則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蘭等全球十二家華語電台在2009年底共同設立。
頒獎典禮
- 臺灣金曲獎(臺灣)
- 唱工委音樂獎(中國大陸)
- 北京流行音樂典禮(中國大陸)
- CCTV-MTV音樂盛典(中國大陸)
- 四台聯頒音樂大獎(香港)
-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十大單曲暨十大專輯(臺灣)
- HITO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臺灣)
- 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香港)
- 無線音樂排行榜(中國大陸)
- 新城國語力頒獎禮(香港)
-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香港)
- 新加坡金曲獎(新加坡)
- 音樂風雲榜(中國大陸)
- 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香港)
電台
電台 | 地點 | 頻率及平臺 |
---|---|---|
KISS Radio | 臺灣高雄 | 99.9 FM、99.7 FM、97.1 FM、98.3 FM、網路 |
好事聯播網 | 臺灣高雄 | 89.3 FM、98.3 FM、98.9 FM、90.3 FM、 FM93.5 、網路 |
Hit Fm | 臺灣臺北 | 90.1 FM、91.5 FM、101.7 FM、網路 |
中廣音樂網 | 臺灣臺北 | 網路 |
台北流行廣播電台 | 臺灣臺北 | 90.7 FM 、91.7 FM、 網路 |
全國廣播 | 臺灣臺中 | 106.1 FM、 網路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 | 中國全國 | 90.0 FM |
北京音樂台 | 中國北京 | 97.4 FM、網路 |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 中國深圳 | 97.1 FM、網路 |
上海動感101 | 中國上海 | 101.7 FM、網路 |
88.3Jia | 新加坡 | 88.3 FM、網路 |
YES 933 | 新加坡 | 93.3 FM、網路 |
958城市频道 | 新加坡 | 95.8 FM、網路 |
96.3好FM | 新加坡 | 96.3 FM、網路 |
972最愛頻道 | 新加坡 | 97.2 FM、網路 |
UFM 100.3 | 新加坡 | 100.3 FM、網路 |
澳門電台中文頻道 | 中國澳門 | 100.7 FM、網路 |
KAZN | 美國洛杉磯 | |
KSFN | 美國舊金山 | 1510 AM |
KSJO | 美國舊金山 | 92.3 FM |
KSQQ | 美國舊金山 | 96.1 FM |
MY | 馬來西亞 | |
Radio Cakrawala FM |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 98.3 FM |
MandarinRadio.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網路 | |
参考资料
- Tony Mitchell. . Local Noise.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 Marc L. Moskowitz.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1 [2016-09-13]. ISBN 978-0824834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7).
- 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
- 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
- Kakisensi web. "Kakiseni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
- 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
- Lotayu.org. "Lotayu.o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歷史報道 : 《明天會更好》幕後. Retrieved on 2009-01-06.
- . 凤凰网. 《南方都市报》.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 (中文).
- . 中国新闻网. 《国际先驱导报》.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中文).
- 陶东风. . 《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爱思想 (中文).
- 杨程晨. . 中国新闻网. 2023-05-07 (中文).
那个年代,很多人说邓丽君的演唱是“靡靡之音”,这和她的演唱方式有关。她是一种气声唱法,把说话的声音带到了演唱里,把日常生活带到了音乐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歌唱的宏大叙事和严肃表达,她尤其热爱歌唱爱情,这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启蒙话语形成了呼应,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效果。
- 童青林. . 人民网. 人民日报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中文).
- . 凤凰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3) (中文).
- 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
- 庞忠海; 褚黎明.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 (6).
港台流行歌曲北上的逻辑原点即是这些歌曲对于人与生活的关注,《乡恋》从唱法到歌词都是在贴近本真的人和人性,“西北风”抒张的是人的志向、豪情和乡愁,崔健更是在自我和时空的双重逻辑中寻找出路,甚至在他们的歌词创作中,浸润着很多具有人道主义的元素。对人的关注恰恰顺应着1980年代的启蒙思潮。有学者就曾指出,以1980年代为开端的“新时期”的主要表征就是“人道主义”和“启蒙”的互文或互证,“‘人的觉醒’以‘感性血肉的个体’从‘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为主要内容,并以‘人道主义’、‘人性’、摆脱异化状态等作为其理论上的表述”。可见,当时“人”、“人道主义”和启蒙深深地联系在一起。1980年代所谓启蒙,本质上和20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意义相当,其中心指向都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崛起。在这样的思潮下,1980年代流行音乐中凸显人、呈现人、歌颂人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
- 陶淘. . 人民网. 《环球人物》. 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3) (中文).
- .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 (中文).
- . 凤凰网. 《中国青年报》.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中文).
- 张明敏. . 中国中央电视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4) (中文).
- . 《福建日报》. 2024-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4) (中文).
- . 凤凰网. 华龙网.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9) (中文).
- . 《中国日报》.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2) (中文).
- 杨波. . 新浪. 《新京报》.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
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说:“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唯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崔健的摇滚乐对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城市青年精神层面的影响与启蒙确实振聋发聩。...... 崔健之能够打动一代青年,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上世纪80年代,启蒙是思想界的最大追求,理想主义是青年的行动指南,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显性隐性地对抗。
- 郭永玉. (PDF). 《社会心理研究》. 1994年, (4): 34-3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24).
- . 新浪. 《南方周末》.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
牛鬼蛇神也好,过度阐释也罢,崔健的声音,是在一片沉默的憋闷中突然爆发出的那种喊叫,听听他有多憋,听听他有多激荡,正是中国人感受到的最切身的现实处境,更是“当时中国唯一可以胜任启蒙的艺术形式。”
- 张丁歌. . 《新周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
- 江河. . 美国之音.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5) (中文).
- SEBAG-MONTEFIORE, CLARISSA. . 《华尔街日报》.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
- 吴雨. . 德国之声. 2014-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0) (中文).
- . 中国网. 201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中文).
- . 中国新闻网. 《北京青年报》. 200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7) (中文).
- Matusitz, Jonathan. .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010-02, 43 (1). doi:10.1111/j.1540-5931.2010.0073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 (英语).
-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China.org.c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on 2009-01-05.
- Strauss, Neil. .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0-10 [2019-07-08].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美国英语).
- . TIME.com.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美国英语).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 . ent.sina.com.cn.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music.cctv.com.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 . YAHOO!. [2016-12-16] (中文(臺灣)).
- 陳奕迅現身小巨蛋跪拜「妹神」張惠妹 又親又抱歌迷爽尖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三立新聞
- 是偷人的故事還是順便也偷了自己的故事,『偷故事的人』aMEI張惠妹 後期口碑之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 根本天籟!妹神Amei義大利合體波伽利合唱〈If Only〉,美聲征服觀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美麗佳人
- 最苦命的歌後 張惠妹經典重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壹週刊
- 張惠妹 Amei女王幕後 緊張感廿年 星鮮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VBS
- 她的歌總有你的故事!張惠妹22年來的那些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VBS
- 20年了!張惠妹的天堂嗨歌與妹式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鏡週刊
- 阿妹后者歸來 登蛋Hold住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國時報
- 走過20年的張惠妹 聽20首經典「妹式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Q
- 張惠妹現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台灣光華雜誌
- 她把歌曲唱進你我的心坎裡!華語天后張惠妹的「妹力」人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AZAAR
- 解讀「阿妹現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遠見雜誌
- 張惠妹歌太火 選秀最愛唱蘋果日報
- 傳唱度高!陸歌唱節目 張惠妹歌曲翻唱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VBS
- 1998年美國告示牌 (雜誌)|告示牌]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張惠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illboard
- 妹力無人敵 亞洲傳熱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民生報
- 張惠妹接受十大傑出青年表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社
- . 蘋果新聞網.
- 14度入圍女歌手!張惠妹與金曲獎的愛恨情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Q
- . [202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www.youtube.com.
- . [2009-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4).
- https://www.sohu.com/a/402700733_351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itle= 造成“孙燕姿现象”的《Leave》究竟怎么样?
- 台灣達人秀TTshow. . 台灣達人秀TTshow. [202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6) (中文(臺灣)).
- . Yahoo News. 2023-03-28 [2024-04-11] (中文(臺灣)).
- 張鈞凱. . 香港01. 2022-09-27 [202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