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
EMI集團(英語:,简称EMI),原名「電子與音樂工業公司」(英語:)(香港曾譯作「電氣音樂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國的的音樂製作及唱片公司,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其唱片部門及版權部門已於2012年分別被環球唱片及索尼/聯合電視音樂出版领导的财团收購。
EMI Group Limited | |
---|---|
公司類型 | 私人公司 |
公司結局 | 被分拆收购: EMI音樂出版售予:
帕洛风、Chrysalis Records、EMI古典、维珍古典及EMI比利时、捷克、丹麦、法国、德国、挪威、葡萄牙、西班牙、斯洛伐克、瑞典分公司售予: Mute Records和Virgin Music Publishing售予:
其余唱片业务售予: |
後繼機構 | Parlophone Records Ltd. |
成立 | 1931年3月31日[1] |
结束 | 2012年9月28日 |
代表人物 | 艾瑞克·尼可利 (Eric Nicoli,執行長) 馬丁·史都華 (Martin Stewart,財務長) |
總部 | 英國倫敦 |
产业 | 音樂 |
產品 | 唱片,演唱會 |
營業額 | £14.6億 (2006) |
£7億5700萬虧損 (2007~2008) | |
所有權者 | 维旺迪 |
員工人數 | 5,500 |
母公司 | 环球音乐集团、Sony (United Kingdom) |
主要子公司 | EMI音樂版權 EMI基督教音樂 EMI電影 EMI Televisa Music EMI音樂日本 |
网站 | EMI Group website |
歷史
EMI於1931年3月成立,後來參與廣播,特別是提供了第一個電視發射機給BBC,在1961~1970年,EMI与披头士乐队合作出版了一些唱片。EMI在2006~2007兩年間虧損了2億6千萬英鎊,而在英國市占率由16%大跌到9%。2007年8月,EMI被Terra Firma資金伙伴有限公司以32億英鎊買下。在此次大動作後,數個重要旗下台柱歌手出走,如電台司令、保羅麥卡尼等。而滾石樂團也在2008年7月與環球唱片另簽了新約。
2007年,Terra Firma資金伙伴有限公司的CEOGuy Hands宣布EMI將大幅裁撤約1500~2000名員工,約為EMI總員工數5500人的三分之一。此措施可望減少每年約2億英鎊的人事支出。
集團其他業務
- EMI音樂版權
- EMI基督教音樂
- EMI電影
- EMI Televisa Music
其他海外地區業務
歐洲
- EMI奧地利
- EMI比利時
- EMI捷克
- EMI丹麥
- EMI法國
- EMI德國
- EMI希臘
- EMI意大利
- EMI荷蘭
太平洋
- EMI紐西蘭
北美洲
- EMI加拿大
南美洲
- EMI阿根廷
- EMI巴西
- EMI墨西哥
澳洲
- EMI澳大利亞
亞洲
- EMI音樂日本(EMI Music Japan)
- Black board(EMI印尼地區業務)
- 百代唱片 (台灣)(舊稱「科藝百代」)
- 百代唱片 (香港)
旗下藝人
西洋
- 梅 伊斯特 (May East)
華語
2008年3月,市場傳出EMI將結束亞洲地區業務,最終在同年中將台灣百代音樂、步升大風等大中華地區業務售予香港金牌娛樂並合併為金牌大風(該公司其後再在2010年初被商人龐維仁旗下之“太平洋資本投資”收購),而其他EMI音像產品之代理發行權仍交由金牌大風公司負責。2011年美國環球音樂併購EMI後,EMI音像產品及版權正式交由各地區環球音樂管理。2014年6月,環球音樂以旗下音樂子品牌之名,重新將EMI品牌引進華語樂壇,由張惠妹擔任大中華區品牌總監,唯過往台灣百代音樂旗下歌手的歌曲和專輯版權乃歸華納音樂所有。2021年8月16日,環球唱片中國啟動多廠牌運營戰略,EMI中國為旗下廠牌之一。
旗下藝人參見:百代唱片 (台灣)#旗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