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盟校

常春藤聯盟英語:)是由美国東北部8所大學獨立學院所組成的聯盟。常春藤聯盟最初是1954年這8所學校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目前常春藤聯盟一詞,已用於指稱由這8所學校組成的精英大學聯盟,具有良好學術聲望、嚴格入學標準以及社會精英主義的內涵。[2][3][4][5][6]

常春藤盟校
Ivy League
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 logo
常春藤盟校
Ivy League logo
建立時間1954
所屬協會國家大學體育協會
賽區NCAA第一级别 FCS
成員8
隊伍人數33 (男性: 17;女性: 16)
地區美國東北部
曾用名稱Ivies, Ancient Eight
總部新澤西普林斯頓
會長Robin Harris[1] (始于2009)
網址ivyleaguesports.com
區域
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 locations
常春藤盟校
Ivy League locations

成員

学院名称 地址 成立年代 创校宗教派系
哈佛大学[7] 麻萨诸塞州劍橋 1636创立之初名为新学院 克尔文派(主要是公理会信徒、清教徒);也有少部分一位论派
耶鲁大学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 1701创立之初名为学院学校 克尔文派公理会
普林斯顿大学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1746名为新泽西学院 无宗派,但是由克尔文派信徒创建(长老教会[8]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州纽约市 1754名为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聖公會创立。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1740创立之初费城教会慈善学院(Church and Charity School of Philadelphia)[9] 无宗派,但是由英國聖公會成员建立[10]
布朗大学 罗德岛州普洛威顿斯 1764名为英属罗德岛和普洛文德斯殖民地学院。 浸信會,但是成立章程写明不从事宗教活动并且信仰自由。
达特茅斯学院 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 1769 克尔文派公理教会
康奈尔大学 纽约州伊萨卡 1865 无宗派

历史

八所藤校依次分布

常春藤聯盟的前身是一個非正式的大學美式足球賽事,起源於1900年,當年耶魯大學捧得首個冠軍。多年來美國陸軍学院和空軍学院也曾參加過常春藤的美式足球比賽,但是在聯盟正式成立前不久退出。

直到1936年,体育专栏作家John Kieran就注意到哈佛大学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的校刊学生编辑们在提倡建立一个顶级学院的体育竞赛协会,以代表社会精英群体。1937年紐約的《先驅論壇報》首次用長在牆上的常春藤的比喻來形容這些參加美式足球比賽的學校;1945年8所大學的體育教練們簽署了首個常春藤協議,為8支參賽的美式足球隊設立了學術財政運動標準。1954年這項協議被擴展到其他所有運動,該年也被認為是常春藤聯盟正式成立的年份。

成員特點

這8所學校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

  • 產生最多羅德獎學金得主
  • 建立于美国独立以前(除了康乃尔大学之外)
  • 私人辦學(但同时接受政府資助和私人捐赠,與公立大學一樣,例如康乃尔大学有4所學院是完全由政府支持的。)
  • 新教背景
    • 殖民时期纽约的英格兰教会国王学院在独立战争中分裂,并被改革为无宗派的哥伦比亚大学。在19世纪早期,尽管克尔文派牧师都是由宗教团体培养的,但是每个常青藤学校仍然有很强的宗教控制成分,比如每个学校都强制的礼拜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才终止。宾州大学和布朗大学虽然建立之初是以非宗教学校建立的,但是比如布朗的董事会却是22个浸信會教徒、5个貴格會教徒、4个公理會教徒和5个圣公会教徒。唯一有康乃尔大学保持了非宗教的独立性,即便如此,校园内的多个教堂也是主要建筑。

直到19世纪60年代,除了康乃尔大学以外,其他学校都是仅招收男性学员,最晚的哥伦比亚在1983才开始和女子大学联合办学,引入了女性。二战后,这些常青藤学校开始逐渐放松了門檻(人种和性别),至今常春藤盟校每年吸引擁有不同专长的高中毕业生。[11]自2000年起,每所学校的录取率从6%到16%不等,被录取生以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美国的东北部)的学生占多数。[12][13][14]

录取率统计表(2025届) [15]
申请人数录取率
布朗大学 46,568 5.4%[16]
哥伦比亚大学

60,551 3.7%[16]
康乃尔大学 67,380 8.7%[17]
达特茅斯学院 28,357 6.2%[16]
哈佛大学 57,435 3.4%[16]
宾夕法尼亚大学 56,333 5.7%[16]
普林斯顿大学 37,601 4.0%[16]
耶鲁大学 46,905 4.6%[16]

学生构成

学生种族背景统计表(2011年数据)[18]
亚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非拉丁裔白种人其他种族未知
布朗大学 14%6%10%45%14%11%
哥伦比亚大学 15%8%13%41%17%6%
康奈尔大学 17%6%10%46%13%10%
达特茅斯学院 14%8%9%48%13%8%
哈佛大学 12%7%9%45%22%6%
宾夕法尼亚大学 19%7%8%46%13%7%
普林斯顿大学 18%7%8%49%15%3%
耶鲁大学 15%6%8%58%5%8%
美国全境[19] 5%13%17%63%4%暂无

常春藤的学生很多都来自美国的东北部地区,特别是纽约波士顿,以及费城地区。因为常春藤的八所学校都坐落于东北部,所以大多数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在东北部工作、生活,这也不足为奇。哈佛大学2013年发布的调查指出,42%来自东北部地区的学生,和55%的全体学生都计划在东北部定居。一直以来,纽约波士顿是毕业生工作生活的首选之地。[20][21][22][23][24]

声望

人们经常会把常春藤盟校与美国的「華斯普」群体联系在一起。[25][26][27][28] 事实上「华斯普」这个词本身就是在1964年出版的书《新教当权者:美国的贵族和社会等级》中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波茨尔(E. Digby Baltzell)所推广。虽然常春藤盟校的学生都来自家境优越的上级阶层,也往往來自新英格蘭,但目前的学生群体无论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还是种族、地域方面,都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29][30][31][32]。学校也设有专门的补助金项目以资助那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但有数据表明,在校生中的寒门子弟仍然是少数。[33][34][35]

美国仅次于最早的哈佛的第二古老大学威廉和玛丽大学就是由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建立的。1766年建立的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创始人几乎全是常青藤毕业生。现在美国西海岸最好的斯坦福大学建校之初的教员和董事会则几乎全是康奈尔大学教员,包括其第一任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而美国西海岸最著名的加州大学系统的主要创始人則都是来自耶鲁大学,因此就连第一所学校的主色系都是耶鲁的代表色蓝色再加上加州闻名的金色[36]

美国总统母校

后来当上了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与他的哈佛同学

迄今为止,44名曾担任美国总统的人士中,就有16名是毕业于常春藤盟校的。有8名总统是从哈佛大学毕业,5名从耶鲁大学毕业,3名(其中两名获得荣誉学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2名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还有7名肄业,其中有3名是转校生:唐納·川普总统從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转至賓夕法尼亞大學,奥巴马总统从洛杉矶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转至哥伦比亚大学,而约翰·肯尼迪总统从联盟内的普林斯顿大学转至哈佛大学。而美国总统中第一个从常春藤盟校毕业的是约翰·亚当斯,1755年从哈佛大学毕业。

美国总统 就读学校 毕业年份
约翰·亚当斯 哈佛大学 1755
詹姆斯·麦迪逊 普林斯顿大学 1771
约翰·昆西·亚当斯 哈佛大学 1787
威廉·亨利·哈里森 宾夕法尼亚大学 肄业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哈佛大学法学院 1845
西奥多·罗斯福 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880[37]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耶鲁大学 1878
伍德罗·威尔逊 普林斯顿大学 1879
富兰克林·罗斯福 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903
肄业
约翰·肯尼迪 哈佛大学 1940
杰拉尔德·福特 耶鲁大学法学院 1941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耶鲁大学 1948
比尔·克林顿 耶鲁大学法学院 1973
乔治·沃克·布什 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法学院
1968
1975
贝拉克·奥巴马 哥伦比亚大学
哈佛大学法学院
1983
1991
唐納·川普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 1968

其他顶尖高校的代名词

  • 美国大學協會創始校(1900年12所学校在芝加哥创立该学会,其中包含6所常春藤盟校,和其他顶尖高校,如芝加哥大学史丹福大学密歇根大学、以及柏克萊加州大学等)

参考文献

  1. .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2. . [April 26,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2, 2010).
  3. . www.crimsoneducation.org. [May 7,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美国英语).
  4. Vedder, Richard. . Forbes. [May 7,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英语).
  5. Gladwell, Malcolm. . The New Yorker. [May 7,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英语).
  6. . Princeton University Admission. September 2, 2016 [May 7,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4) (英语).
  7. The institution, though founded in 1636, did not receive its name until 1639. It was nameless for its first two years
  8. University Chapel: Orange Key Virtual Tour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存檔,存档日期2008-02-23.
  9. See 宾夕法尼亚大学 for details the circumstances of Penn's origin. Penn's self-stated founding date of 1740 is a matter of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between Penn and Princeton boosters.
  10. 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 - LoveToKnow 1911 存檔,存档日期2010-12-29.
  11. scandals: James Axtell, The Making of Princeton University(2006), p.274; quoting a former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Ivy League
  12. Waldman, Peter. . Bloomberg.com. 2014-09-04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7).
  13. . U.S.News & World Report LP. [201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1).
  14. Annicchiarico, Francesca; Weinstock, Samuel Y. . The Harvard Crimson. 2013-09-03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15. Nick Anderson, "Ivy League admission rate: 8-point-something-something-percent",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28, 2014. Local references for the schools' statistics are footnoted at their entries
  16. Bergman, Dave. . College Transitions. 2021-04-09 [2021-08-28] (美国英语).
  17. . The Cornell Daily Sun. 2021-08-25 [2021-08-28] (美国英语).
  18. . www.nationaljournal.com.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8).
  19. .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 . The Harvard Crimson, Inc.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21. . Business Insider. 2012-06-29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22. . The Atlantic. 2012-02-17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23. .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24. . Alternet.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3).
  25. Epstein, Joseph. . Houghton Mifflin. 2003. ISBN 0-618-34073-4. p. 55, "by WASP Baltzell meant something much more specific; he intended to cover a select group of people who passed through a congeries of elite American institutions: certain eastern 预科学校, the Ivy League colleges, and the 美国圣公会 among them." and Wolff, Robert Paul.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2. ISBN 1-56000-603-X. p. viii: "My genial, aristocratic contempt for Clark Kerr's celeb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as as much an expression of Ivy League snobbery as it was of radical social critique."
  26. The Associated Press. . The New York Times. 1935-10-05: 35.
  27. Auchincloss, Louis. . Houghton Mifflin. 2004. ISBN 0-618-45244-3. p. 179, "he dreaded the aridity of snobbery which he knew infected the Ivy League colleges"
  28. McDonald, Janet.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ISBN 0-520-22345-4. p. 163 "Newsweek is a morass of incest, nepotism, elitism, racism and utter classic white male patriarchal corruption.... It is completely Ivy League—a Vassar/Columbia J-School dumping ground... I will always be excluded, regardless of how many Ivy League degrees I acquire, because of the next level of hurdles: family connections and money."
  29. Epstein, Joseph. . Houghton Mifflin. 2003. ISBN 0-618-34073-4. p. 55, "by WASP Baltzell meant something much more specific; he intended to cover a select group of people who passed through a congeries of elite American institutions: certain eastern prep schools, the Ivy League colleges, and the Episcopal Church among them." and Wolff, Robert Paul.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2. ISBN 1-56000-603-X. p. viii: "My genial, aristocratic contempt for Clark Kerr's celeb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as as much an expression of Ivy League snobbery as it was of radical social critique."
  30. Greenblatt, Alan. . NPR.org. 2012-09-19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31. Orlet, Christopher. . The American Spectator. 2012-08-23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32. Feldman, Noah. .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6-27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33. Hayes, Robin J. . The Atlantic. February 2014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34. Time magazine, Noliwe M. Rooks, Feb. 27, 2013, The Biggest Barrier to Elite Education Isn’t Affordability. It’s Accessibil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Aug. 27, 2014, "...accessibility of these schools to students who are poor, minority ... the weight that Ivy League and other highly selective schools...unfortunate set of circumstances ... gifted minority, poor and working class students can benefit most from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35. August 26, 2014 , Boston Globe (via NY Times), A Generation Later, Poor are Still Rare at Elite Colle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Aug. 30, 2014, "more elite group of 28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ing all eight Ivy League members, ... from 2001 to 2009, ... enrollment of students from the bottom 40 percent of family incomes increased from just 10 percent to 11 percent...."
  36. Resource: Student history 存檔,存档日期2010-09-09.
  37. Presidents Roosevelt Honored With Posthumous Columbia Degre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eptember 26, 200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