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论
简介
正整数按乘法性质划分,可以分成質数,合数,1,質数產生了很多一般人能理解卻又懸而未解的問題,如哥德巴赫猜想,孿生質數猜想等。即,很多問題虽然形式上十分初等,事实上却要用到许多艰深的数学知识。这一领域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數論除了研究整數及質數外,也研究一些由整數衍生的數(如有理數)或是一些廣義的整數(如代數整數)。
整数可以是方程式的解(丟番圖方程)。有些解析函數(像黎曼ζ函數)中包括了一些整數、質數的性質,透過這些函數也可以了解一些數論的問題。透過數論也可以建立實數和有理數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有理數來逼近實數(丟番圖逼近)。
历史
古代
中世纪
在中世紀早期,除了1175年至1200年住在北非和君士坦丁堡的数学家斐波那契有關等差数列的研究外,西欧在數論上沒有什麼進展。
中世纪数论主要是指15-16世纪由费马、梅森、欧拉、高斯、勒让德、黎曼、希尔伯特等人发展的数论。最早是在文藝復興的末期,對於古希臘著作的重新研究。主要的成因是因為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一書的校正及翻譯為拉丁文,早在1575年Xylander曾試圖翻譯,但不成功,後來才由Bachet在1621年翻譯完成。
費馬
皮埃爾·德·費馬(1601–1665)沒有著作出版,他在數論上的貢獻幾乎都在他寫給其他數學家的信上,以及書旁的空白處[4]。費馬的貢獻幾乎沒有數論上的證明[5],不過費馬重覆的使用數學歸納法,並引入无穷递降法。
費馬最早的興趣是在完全數及相亲数,因此開始研究整數因數,這也開始1636年之後的數學研究,也接觸到當時的數學社群[6]。他已在1643年研讀過巴歇版本的丟番圖著作,他的興趣開始轉向丟番圖方程和平方數的和[7]。
費馬在數論上的貢獻有:
- 費馬小定理 (1640)[8],若不是質數的倍數,則
- 若和互質,則無法被任何除4後同餘-1的質數整除[9],而且每個除4後同餘1的質數都可以表示為.[10],這二個是在1640年證明的,在1649年他在寫給惠更斯的信上提到他用无穷递降法證明的第二個問題[11],費馬和福蘭尼可在其他平方形式上也有一些貢獻,不過其中有些錯誤及不嚴謹之處[12]。
- 向英國的數學家提出了求解的挑戰(1657年),但在幾個月後就由Wallis及Brouncker證明[13]。費馬認為他們的證明有效,但用了一個在其中未經證明的演算法,費馬自己是由无穷递降法找到證明。
- 發展許多找亏格0或1曲線上點的方法,作法類似丟番圖,有許多特殊的步驟,使用了切線法構建曲線,而不是用割線法[14]。
- 證明不存在非尋常的正整數解。
費馬在1637年聲稱(費馬最後定理)證明了對於大於2的任意整數,不存在 的非尋常的正整數解(目前已知唯一的证明是由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于1994年完成的證明),但只在一本丟番圖著作的旁邊寫到,而且他沒有向別人宣稱他已有了證明[15]。
歐拉
歐拉(1707–1783)對數論的興趣最早是由他的朋友哥德巴赫所引發,讓他開始專注在費馬的一些研究上[16][17],在費馬沒有使當代的數學家注意此一主題後,歐拉的出現稱為「現代數論的重生」[18]。歐拉數論的貢獻包括以下幾項[19]:
- 費馬研究的證明,包括費馬小定理(歐拉延伸到非質數的模數),以及若且唯若,這項研究可推導到所有整數都可以表示為四個平方數的證明(第一個完整證明是由約瑟夫·拉格朗日提出,費馬很快的也提出證明),和沒有非零整數解的證明,表示為費馬最後定理時成立,歐拉用類似方式證明了的情形。
- 佩爾方程,最早誤以為是歐拉證明[20],歐拉也寫了連分數和佩爾方程的關係[21]。
- 二次式,繼費馬之後,歐拉繼續研究哪些質數可以表示為,其中有些顯示二次互反律的性質[22] [23][24]。
- 丟番圖方程:歐拉研究一些虧格為0或1的丟番圖方程[25][26],特別的是他研讀丟番圖的著作,試圖要找到系統化的方法,但時機尚不成熟,幾何數論才剛形成而已[27]。歐拉有注意到丟番圖方程和椭圆积分之間的關係[27]。
分支
- 初等數論
- 意指使用不超過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數處理的數論問題,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數的整除性與同餘。重要的結論包括中國餘數定理、費馬小定理、二次互反律等等。
- 解析數論
- 借助微積分及複分析的技術來研究關於整數的問題[28],主要又可以分為積性數論與加性數論兩類。積性數論藉由研究積性生成函數的性質來探討質數分佈的問題,其中質數定理與狄利克雷定理為這個領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數論則是研究整數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與表示的問題,華林問題是該領域最著名的課題。此外例如篩法、圓法等等都是屬於這個範疇的重要議題。
- 代數數論
- 引申代數數的話題,關於代數整數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為了更一般地解決不定方程的問題,而為了達到此目的,這個領域與代數幾何之間有相當關聯,比如類域論(class field theory)就是此間的顛峰之作。
- 算術代数幾何
- 研究有理係數多變數方程組的有理點,其結構(主要是個數)和該方程組對應的代數簇的幾何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名的費馬最後定理、莫德爾猜想(法爾廷斯定理)、Weil猜想,和千禧年大獎難題中的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都屬此類。
- 幾何数论
- 主要在於透過幾何觀點研究整數(在此即格子點)的分佈情形。最著名的定理為闵可夫斯基定理。
- 計算数论
- 借助電腦的算法幫助數論的問題,例如素數測試和因數分解等和密碼學息息相關的話題。
- 超越数论
- 研究數的超越性,其中對於歐拉常數與特定的黎曼ζ函數值之研究尤其令人感到興趣。
- 組合数论
- 利用組合和機率的技巧,非構造性地證明某些無法用初等方式處理的複雜結論。這是由保罗·埃尔德什開創的思路。
- 模形式
- 數學上一個滿足一些泛函方程與增長條件、在上半平面上的(複)解析函數。
注释
- 德语原文“Die Mathematik ist die Königin der Wissenschaften, und die Arithmetik ist die Königin der Mathematik.”
- 1952年時數學家哈罗德·达文波特仍用「高等算術」一詞來表示數論,戈弗雷·哈羅德·哈代和愛德華·梅特蘭·賴特在1938年寫《數論介紹》簡介時曾提到「我們曾考慮過將書名改為《算術介紹》,某方面而言是更合適的書名,但也容易讓讀者誤會其中的內容」[2]
- 不過在20世紀的後半,有部份數學家仍會用「算術」一詞來表示數論。到20世紀初,才開始使用數論的名稱
參考資料
- . [2014-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Apostol, Tom M. . (Review of Hardy & Wright.) Mathematical Reviews (MathSciNet) MR0568909.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n.d. [2013-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 Heath, Thomas L.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21 [2016-02-28].
- Weil 1984,第45–46頁.
- Weil 1984,第118頁,數論比其他數學領域容易出現這様的情形(說明在Mahoney 1994,第284頁)
- Mahoney 1994,第48, 53–54頁
- Weil 1984,第53頁.
- Tannery & Henry 1891,Vol. II, p. 209, Letter XLVI from Fermat to Frenicle, 1640, cited in Weil 1984,第56頁
- Tannery & Henry 1891,Vol. II, p. 204, cited in Weil 1984,第63頁
- Tannery & Henry 1891,Vol. II, p. 213.
- Tannery & Henry 1891,Vol. II, p. 423.
- Weil 1984,第80, 91–92頁.
- Weil 1984,第92頁.
- Weil 1984,Ch. II, sect. XV and XVI.
- Weil 1984,第104頁.
- Weil 1984,第2, 172頁.
- Varadarajan 2006,第9頁.
- Weil 1984,第2頁 and Varadarajan 2006,第37頁
- Varadarajan 2006,第39頁 and Weil 1984,第176–189頁
- Weil 1984,第174頁
- Weil 1984,第183頁.
- Varadarajan 2006,第44–47頁.
- Weil 1984,第177–179頁.
- Edwards 1983,第285–291頁.
- Varadarajan 2006,第55–56頁.
- Weil 1984,第179–181頁.
- Weil 1984,第181頁.
- Apostol, Tom M., , Under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New York-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76, ISBN 978-0-387-90163-3, MR 0434929, Zbl 0335.10001
參考書目
- Weil, André. . Boston: Birkhäuser. 1984 [2014-10-06]. ISBN 978-0-8176-31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2).
- Mahoney, M. S. Reprint, 2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2014-10-06]. ISBN 978-0-691-0366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2).
- Tannery, Paul; Henry, Charles (eds.); Fermat, Pierre de. . (4 Vols.). Paris: Imprimerie Gauthier-Villars et Fils. 1891 (法语及拉丁语). Volume 1 Volume 2 Volume 3 Volume 4 (1912)
- Varadarajan, V. S. .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06 [2014-10-06]. ISBN 978-0-8218-35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2).
- Edwards, Harold M. . Mathematics Magazin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November 1983, 56 (5): 285–291. JSTOR 2690368. doi:10.2307/2690368.
外部連結
- (英文) Number Theory We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