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文獻(document)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献指人才。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后该词向偏义词演化,偏重于“文”,单指典籍

幾本古老的文献
電腦製表再手寫內容的文件

从学术的角度看,文献(literature)是古代为官方或民间收藏的用来记录群体或个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以及宗教等方面活动的文字。《书经》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档案。商代甲骨文档案是中国目前能见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现代学术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或记录方式,具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1]

文献的属性

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

  • 知识性
  • 记录性
  • 物质性

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

作为有形载体的文献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目前已知的文献载体包括以下:

古代的载体

  • 甲骨:包括龟甲和兽骨,应用于商代
  • 金属: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器,即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此類金屬製品其上的文字稱為金文銘文。后世政府使用贵金属制作金属文件,以作凭证。
  •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木片,可用来记录文字,称为竹木简,广泛应用于先秦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
  • 帛:即丝绸,蠶絲製成,價高耐用,質薄性柔,始见于,流行于秦汉时期,後為紙取代。
  • :纸最早发明于西汉初年,公元150年左右,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到东晋基本取代竹木作為書寫載體的簡牘。
  • 古埃及使用莎草纸古印度使用贝叶中世纪欧洲使用羊皮纸

现代载体

现代的文献根据载体形式分为:

  •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质材料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献形式,是目前整个文献中的主体,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献形式。它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以随身携带,随处随时阅读。但存贮密度小,体积大,占据空间大,不便于保存。
  •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照相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形式,包括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收藏和保存,价格便宜等,但阅读需要有较复杂的阅读设备来支持。目前在整个文献中,所占数量较少。
  • 声像型文献是以磁性和感光材料为介质记录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其优点是存取快捷,可闻其声,见其形,易理解。
  • 电子数字型文献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记录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这种文献存贮容量大,检索速度快捷、灵活,使用方便。电子数字型文献又分为光盘文献网络文献

文献的产生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产生的主要方式包括文献的产生方式包括“著”、“述”、“编”和“译”四类:

  • 著:古代亦称“作”、“造”、“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即强调原创性。
  • 述:相对于著来说,述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础上进行解释、疏通和解说。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看,《论语》、《春秋》等著作的原创性也是很高的。
  •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编辑旧文,重要特征是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注明出处。常见的编纂成果包括总集,如《诗经》、《乐府诗集》、《全唐文》等;类书,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丛书,如《四库全书》等;档案类编,如《清代文字狱档案》等;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等。
  • 译:即翻译,将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为另一种文献。中国古代最早的翻译是佛经翻译,东汉明帝时期,大月氏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佛经翻译之滥觞。后来重要的佛经翻译家有东晋释道安鸠摩罗什,唐代的玄奘等。明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学术翻译,重要的翻译家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人徐光启魏源等。佛经翻译中有部分文学故事,但真正的文学翻译始于近代,主要翻译家是林纾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等人都翻译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文献分类

文獻型式 性質 例子 發表為
一次文獻
  • 原創
  • 證據及記錄
  • 還未被資料創造者以外的人改寫或詮釋過

實驗結果、觀察、問卷、訪查、資料庫、典藏資料、書信、文學或藝術作品、手稿、會議記錄、企業檔案、專利、碩博士論文、出生/婚姻/稅務記錄、祖譜、相片、日記、部落格、微博、網站內容、自傳

二次文獻
  • 非原創
  • 非證據,而是對一次文獻做的分析、摘要、重組或精要
  • 在一次文獻產生之後才出來的
對於一次文獻內容的引文、引用、詮釋和描述
  • 學術論文的文献综述章節
  • 碩博士論文
  • 會議論文記要
  • 學術專書
  • 傳記
  • 教科書
  • 專題報導
三次文獻
  • 非原創
  • 非證據,而是對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做的分析、摘要、重組或精要
  • 在一次文獻、二次文獻產生之後一陣子才出來的
對於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內容的引文、引用、詮釋和描述

参考文献

引用

  1. . [202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2. 张大可, 俞樟华. .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211050499.

来源

  •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 GB/T 3792.1—1983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