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娅·罗伯茨

茱莉亞·費歐娜·羅勃茲英語:1968年10月28日),美國女演员及製片人。身高172公分。2001年以《永不妥協》獲得第73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奖

茱莉娅·罗伯茨
羅勃茲出席2016年坎纳影展
女演员
原文名
国籍美國
出生Julia Fiona Roberts
(1968-10-28) 1968年10月28日
 美国喬治亞州亚特兰大
职业演员、製片人
配偶
1993年结婚—1995年離婚)

丹尼·莫達2002年结婚)
儿女3
亲属埃里克·罗伯茨 (哥哥)
丽莎·罗伯茨·吉兰(姊姊)
艾瑪·羅勃茲 (侄女)
活跃年代1987年至今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
金球奖
最佳電影女配角
1989年 《鋼木蘭
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1990年 《風月俏佳人
剧情类电影最佳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
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

早年生活與家庭

茱莉亞·羅勃茲出生於一個擁有爱尔兰血统的演藝家庭,父母沃尔特·佳迪·罗伯茨與贝蒂·卢·贝蒂努斯都是演員,因此三個子女也相繼踏上演藝之路。茱莉亞小時候跟哥哥艾力克·羅勃茲一樣曾患有口吃。四歲時,父母離異。高中畢業後便搬到紐約和姐姐麗莎·羅伯茨一同實踐追星夢,後來因為他哥哥的幫助使她得到一個演出機會,但兩人關係並不親密。

羅勃茲曾就读于喬治亞州立大學,但是尚未毕业。

影视事业

1988年,茱莉亞·羅勃茲在《現代灰姑娘》中的演出吸引了觀眾的目光。1989年她在《鋼木蘭》()中扮演一位與糖尿病抗爭的新娘,出色的演技為她帶來了第一個奥斯卡提名(最佳女配角)。

1990年《麻雀變鳳凰》()一片更是使她闻名全世界,也带来了第二个奥斯卡提名(最佳女主角)。接下来的《与敌共眠》()为她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在該片中她扮演一位逃离丈夫重新开始生活的女子。她在1991年出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虎克船長》后,有两年的时间几乎没在上露面。

1993年初,《人物》杂志封面故事就提问到:“茱莉亞·羅勃茲到底出什么事了?”[1]

羅勃茲出席2011年翠貝卡影展《》的首映會。

同年晚些时候,她与丹泽尔·华盛顿联袂出演《絕對機密》(),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接下来几年内,她参与的一系列电影都既不叫好又不叫座。1997年她终于时来运转,出演了《新娘不是我》。这部浪漫喜剧带来了极高的票房收入,奠定了罗勃茲票房灵药的名誉。

2001年她在《永不妥协》()中精湛的演出受到评论家广泛好评,终于为她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这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中,她扮演了一位没有受过正式法律教育但坚强果敢的女性,帮助小镇居民起诉能源巨头“太平洋煤气电力公司”的环境污染罪行。

私生活

茱莉亞·羅勃茲的私生活一直为娱乐媒体穷追不舍,后来这种现象便反映在她1999年的电影《新娘百分百》()中:她扮演一位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爱上了一个在伦敦诺丁山開书店的普通人(休·葛蘭扮演)。据说她的这个角色就是茱莉亞的真实写照,以至于拍摄时有一场戏问起女主角片酬多少,羅勃茲脱口而出“1500万美元”,而这个数字正好就是她出演这部电影的酬劳。

1991年,羅勃茲与演员基夫·修打蘭订婚,但婚礼前几天取消婚约。后来她与乡村歌手Lyle Lovett私奔,两人1995年离婚。

2000年羅勃茲拍摄《危險情人》时,在片场认识了摄影师丹尼·莫達()。2002年7月4日,两人在茱莉亞·羅勃茲於新墨西哥州的庄园结婚。

2004年拍《瞞天過海2:長驅直入》時,她發現她懷上了一對雙胞胎,所以導演和編劇也很巧妙的把這個事件編入故事之中,讓角色變得更有趣。

2004年羅勃茲产下龙凤胎,2007年产下另一個儿子。

羅勃茲信仰印度教[2]

評選

人物雜誌公布2005年「五十名全世界最漂亮人物」排行榜中,羅勃茲獲選為封面人物,創下三度榮登這項排行榜封面的最高紀錄。人物雜誌主編丹妮兒·杜賓今天上午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羅勃茲今年獲選為「五十名全世界最漂亮人物」特輯封面人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她產下龍鳳胎雙胞胎升格當媽媽之後,「臉龐散發出一股自然的母性魅力」,使得原本就漂亮的這位女星更加美麗動人。這是37歲的羅勃茲第九度入選「五十名全世界最漂亮人物」排行榜,與今年同樣也榜上有名的哈莉·貝瑞打成平手。羅勃茲這次也是第三度登上這份人物雜誌排行榜的封面,創下無人能比的紀錄。

2010年最新一期人物雜誌公布「世界最漂亮人物」排行榜,羅勃茲再次獲選為封面人物。打破了自己早前的記錄,第四次登上了該排行榜的首位(這已經是她入圍第12次),亦曾被评为好莱坞最有权势的人物;在《福布斯》杂志的“百人权势榜”中处于第12位,是好莱坞片酬最高的女星,接拍电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的片酬高达2500万美元[3]

参考文献

  1. . People. [2012-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8).
  2. Blake, Heidi. . The Daily Telegraph (UK). 2010-08-05 [2013-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3. Goldman, Lea; Blakeley, Kiri. . Forbes. 2007-01-17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