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派
極右派(英語:),又称极右翼,是指其政治立場位於政治光譜最右端的人士或組織。「極右」也常被許多政治評論家用來描述一些難以歸入傳統右派的政治團體、運動和政黨。[1]促進和持有極端保守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威權主義的立場或言論的運動或政黨也被描述為極右翼。 [2]
政治系列主題條目 |
政治主題 |
一些學者使用「極端右派」(Extreme Right)或「偏激右派」(Ultra Right)來討論位於傳統選舉政治範圍以外的右派政治團體,通常有革命右派份子、好戰的種族至上主義者和宗教極端主義者、新法西斯主義者、新納粹主義者和三K黨員等。在這種用法中,該名詞與不好戰的極右派或右派民粹主義者等其他形式的極右派有所區別。[1][3]
傾向改革的右派運動或保守派政黨中的右翼派系,他們常被稱為「不同政見的右派」(Dissident Right)、「行動主義右派」(Activist Right)或「右翼民粹主義」(Right-wing Populism)。他們的立場介於傳統保守派和極端右派之間。這些人士位於主流選舉政治之外,但他們一般是發起改革運動,而非革命。一些被認為的「極右派」的政黨則是因為與原主流中間偏右保守主義政黨意見不合,認為他們的政策和理念已偏離原來的右派路線,如英國獨立黨。
新法西斯主義者與新納粹主義者時常被視為「極右派」或「偏激右派」。這些團體通常具有反革命性質。新法西斯和新納粹也意指他們來自二戰之後的時代。
由於這些分類尚未普遍被接受,以及還有其他的用法存在,因此讓「極右派」的用法較為複雜。
用法
19世紀末期,法國政治光譜可分為極左派(社會主義激進派)、左派(社會主義者與進步主義者)、中間偏左(自由派共和黨人)、中間派(溫和派、保守派共和黨人) 、中間偏右(君主立憲支持者、奧爾良派、保守派共和黨人、波拿巴主義者)、右派(保守主義者)和極右派(保守主義激進派、極端民族主義者、保皇派和正統派)。
不同學者在「極右派」的使用上有著衝突的用法。[3] 歷史上,極右翼被用來描述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今天的極右翼政治包括新法西斯主義、新納粹主義、第三位置、另類右翼、種族至上主義,以及其他意識形態或組織,這些意識形態或組織具有極端民族主義、沙文主義、仇外主義、神權主義、種族主義、恐同主義、恐跨性別者,或者其他反動觀點。 [4]
荷蘭已故極右派政治家皮姆·富圖恩,因他的反移民和反穆斯林政策而被英國廣播公司稱為極右派。[5]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曾使用「極右派」來描述一些宣揚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威權獨裁政府,像是智利的奧古斯托·皮諾切特。[6][7]
左派刊物《新左派評論》曾稱雷根的政策是「激進右派」(Radical Right)。[8]「激進右派」也被用來表示「視個人為核心的自由意志主義運動」。[9]
美國國土安全部將右派極端主義定義為目標放在激進、種族或宗教少數份子的仇恨團體,而且仇恨團體可能致力於某項單一議題,如反墮胎、反犹太主义、反共主义、反同性戀和反移民等等。[10]
一些左翼人士及政治人物會以極右派來稱呼一些強硬和保守的右翼政治人物,這些政治人物會涉及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及恐同的言論。現時許多人所認為的「極右派」政黨實際上是右派民粹主義政黨,雖然這些右翼政黨抱持著民族主義,加上在社會政策上屬於右翼保守派如反對墮胎,但亦支持保障社會福利及政府干預市場經濟、集體主義或民族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歐洲的右派民粹政黨便一直主張強調保護本國工人權益,反對引入外國移民進入勞動市場,近年歐洲移民危機,歐洲的右派民粹政黨便主張反對來自伊斯蘭教國家為主的移民及難民進入歐洲,作為主要政綱。
各地組織
亞洲
-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運動
- 哈马斯
- 印度
- 蒙古
- 蒙古白色納粹十字
- 藍色蒙古
- 全蒙古運動
- 以色列
- 緬甸
- 若開民族黨
- 聯邦鞏固與發展黨
- 果敢民主团结党
- 中華民國
- 日本(參見日本右翼團體)
- 國家社會主義日本勞動者黨
- 自由民主黨(部分派別)
- 日本維新會
- 大日本愛國黨
- 日本第一黨
- 日本會議
- 參政黨
-
- 阿拉什党
- 大韓民國
- 我們共和黨、我們共和黨 (2020年)
- 國民力量
- 親朴新黨
- 黎巴嫩
- 马来西亚
- 馬來西亞伊斯蘭黨
- 國民聯盟
- 土著權威黨
- 巴基斯坦
- 原教旨主义政党联盟[31]
- 塔利班(包括阿富汗主体与巴基斯坦分支)
- 叙利亚
-
- 塔吉克斯坦伊斯蘭復興黨
- 土耳其
- 正義與發展黨
- 大團结黨
- 民族主義行動黨
- 灰狼
- 人民联盟 (土耳其)
-
- 土庫曼斯坦民主黨
- 伊朗
- 伊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 泛伊朗党
- 原则主义者大联盟
- 香港
- 激進建制派
- 幫幫香港出聲行動
- 正義聯盟
- 香港政研会
- 本土派
- 青年新政
- 東九龍社區關注組
- 長沙灣社區發展力量
- 港獨派
- 勇武前綫
- 本土民主前線
- 调理农务兰花系
- 修宪派
- 热血公民
- 激進建制派
- 泰國
- 人民國家力量黨
歐洲
- 欧洲联盟
- 歐洲民族運動聯盟
- 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
- 認同與民主黨
- 自由和直接民主欧洲
- 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
- 烏克蘭
- 右區
- 全烏克蘭聯盟「自由」
- 烏克蘭語全國聯盟
- 烏克蘭國民議會-烏克蘭人民自衛隊
- 亞速營(被指控,官方自稱無政治立場)
- 俄罗斯志愿军团
- 奥地利
- 俄羅斯
- 俄羅斯民族团结
- 俄羅斯自由民主黨
- 全俄政黨“祖國”
- 另一個俄羅斯
- 全俄人民陣線(部分派別)
- 瓦格納集團(與極右翼活動有關的雇傭兵組織)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德涅斯特河沿岸自由民主党
- 比利时
- 保加利亚
- 攻击[36]
- 丹麦
- 丹麥人民黨[35]
- 强硬路线
- 新右翼
- 丹麦人党
- 法國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尤比克争取更好的匈牙利运动
- 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公民聯盟
- 匈牙利正义与生活党
- 拉脫維亞
- 民族联盟[46]
- 芬兰
- 正統芬蘭人黨
- 爱沙尼亚
- 愛沙尼亞保守人民黨
- 盧森堡
- 替代民主改革党
- 馬爾他
- 歐洲帝國
- 马耳他爱国运动
- 荷蘭
- 自由黨
- 民主論壇
- 正确答案2021
- 葡萄牙
- 国家革新者党
- 新社会秩序
- 民族復興黨[47]
- 够了!
- 波蘭
- 波兰民族復興
- 波蘭家庭聯盟[48]
- 民族运动
- 波蘭王室聯合會
- 基督教家庭联合会
- 法律与公正
- 自由与独立联盟
- 共和国复兴-自由与希望联盟
- 羅馬尼亞
- 大羅馬尼亞黨[49]
- 新右翼
- 罗马尼亚人团结联盟
- 塞爾維亞
- 斯洛維尼亞
- 利帕
- 斯洛文尼亚民族党
- 西班牙
- 西班牙长枪党 (1976年)
- 全國民主[33]
- 西班牙2000
- 全国联盟
- 呼声
- 加泰隆尼亚平台
- 加泰隆尼亚民族阵线(2013)
- 我们是加泰罗尼亚人
- 挪威
- 进步党
- 瑞典
- 瑞典民主黨[55]
- 国家民主党
- 瑞士
- 瑞士民主黨[56]
- 瑞士民族傾向黨
- 提契諾聯盟
- 瑞士人民黨
- 瑞士民族主義黨
- 瑞士自由黨
- 瑞士聯邦民主聯盟
- 英国
- 斯洛伐克
- 科特雷巴-我们的斯洛伐克人民党
- 斯洛伐克民族党
- 斯洛伐克人民黨
- 真斯洛伐克国家党
- 義大利
- 北方聯盟
- 意大利兄弟(官方自稱右派,並否認極右,但外界仍視其為極右)
- 三色火焰
- 塞族共和國
- 塞爾維亞族民主黨
- 独立社会民主人士联盟
北美洲
原各地组织
亚洲
欧洲
- 俄罗斯帝国
- 黑色百人團
- 俄羅斯人民聯盟
- 苏联
- 蘇聯自由民主黨
- 烏克蘭
- 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
- 烏克蘭反抗軍
- 乌克兰爱国者
- 納粹德國
- 德國工人黨
- 德國國家人民黨
- 纳粹党
- 國家社會主義革命戰鬥聯盟
- 奥地利
- 祖国阵线 (奥地利)
- 義大利
- 意大利戰鬥者法西斯
- 国家法西斯党
- 意大利民族主義協會
- 共和法西斯党
- 民主法西斯党
- 西班牙
- 西班牙長槍黨
- 傳統主義西班牙國家工團主義進攻委員會方陣
- 共和社会运动
- 葡萄牙
- 國民聯盟
- 国家工团(葡萄牙)
- 民族复兴独立运动/葡萄牙右翼党
- 希腊
- 自由思想黨
- 羅馬尼亞
- 匈牙利
- 箭十字党
- 統一黨
- 芬兰
- 爱国人民运动
- 荷蘭
- 荷蘭國家社會主義運動
- 瑞典
- 北欧帝国党
- 民族民主人士
- 立陶宛
- 秩序与正義
- 圣马力诺
- 圣马力诺法西斯党
- 比利时
- 雷克斯党
- 法國
- 火十字團
- 法蘭西運動
- 法國民眾黨
- 西德
- 社会主义帝国党
- 德意志权利党
- 德意志帝国党
- 英国
- 不列顛法西斯聯盟
- 阿尔巴尼亚
- 阿爾巴尼亞法西斯黨
- 欧洲联盟
- 民族和自由欧洲
- 爱尔兰
- 蓝衫党
南美洲
- 巴西
- 巴西整合运动
- 国家秩序重建党
- 国家革新联盟
参考文献
- Betz & Immerfall 1998; Betz 1994; Durham 2000; Durham 2002; Hainsworth 2000; Mudde 2000
- Ultraconservadurismo y ultranacionalismo:
- (Mudde 2002,p.11)
- (Ignazi 2003)
- (Baker 2016)
- (Aubrey 2004)
- (Camus & Lebourg 2017,p.21)
- (Hilliard & Keith 1999,p.43)
- Betz & Immerfall 1998; Betz 1994; Durham 2000; Durham 2002; Hainsworth 2000; Mudde 2000; Berlet & Lyons, 2000.
- Fascism and Nazism:
- (PDF). Administration of the German Bundestag, Research Section. March 2006 [2022-03-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1-07).
- Lyons, Matthew N. . Poli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20 January 2017 [3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 (Carlisle 2005,p.693)
- (Phipps 2019)
- . BBC. 2002-03-07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7).
- . 2006-09-14 [200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 Glenn Greenwald. . Salon.com. 2007-05-04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1).
- Alan Wolfe, , New Left Review,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 Oscar B. Johannsen. .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 (PDF), [2009-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6-15)
- .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7).
- .
- Leidig, Eviane. . Patterns of Prejudice. 2020-05-26, 54 (3): 215–237. ISSN 0031-322X. doi:10.1080/0031322X.2020.1759861.
- . Modi's farm laws repeal: What was at stake for Indian farmers?.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英语).
- Beauchamp, Zack. . Vox. 2021-05-04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 Leidig, Dr Eviane. . GNET.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英国英语).
- . Peoples Dispatch. 2018-12-12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美国英语).
- .
- .
- .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Public Safety Canada. 2006-11-06 [200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4).
- . Yahoo News. 2023-08-02 [202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5) (中文(臺灣)).
- . 中國時報. [202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5).
- Ya’ari, Ehud. . Atlantic Monthly. 1987年6月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9).
[The SSNP] greet their leaders with a Hitlerian salute; sing their Arabic anthem, "Greetings to You, Syria," to the strains of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and throng to the symbol of the red hurricane, a swastika in circular motion.
- Pipes, Daniel.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09-06-12]. ISBN 019506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8).
The SSNP flag, which features a curved swastika called the red hurricane (zawba'a), points to the party's fascistic origins.
- Rolland, John C. . Nova Publishers. 2003 [2009-06-12]. ISBN 1590338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6).
[The SSNP's] red hurricane symbol was modeled after the Nazi swastika.
- Johnson, Michael. . I.B.Tauris. 2001 [2009-06-12]. ISBN 18606471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Saadeh, the party's 'leader for life', was an admirer of Adolf Hitler and influenced by Nazi and fascist ideology. This went beyond adopting a reversed swastika as the party's symbol and singing the party's anthem to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and included developing the cult of a leader, advocating totalitarian government, and glorifying an ancient pre-Christan past and the organic whole of the Syrian Volk or nation.
- Becker, Jillian.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4 [2009-06-12]. ISBN 02977854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The SSNP] had been founded in 1932 as a youth movement, deliberately modeled on Hitler's Nazi Party. For its symbol it invented a curved swastika, called the Zawbah.
- Yamak, Labib Zuwiyy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Simon, Reeva S. .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1996 [2009-06-12]. ISBN 002896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The Syrian Social Nationalist party (SSNP) was the brainchild of Antun Sa'ada, a Greek Orthodox Lebanese who was inspired by Nazi and fascist ideologies.
- . 2007年3月16日 [2007-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 Ignazi, Piero, , Merkl, Peter H.; Weinberg, Leonard (编), , London: Peter Cass, 1997
- Mudde, Cas. . Manchester, Englan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 . CNN. 1999-10-03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9).
- . 《衛報》.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 Mahony, Honor. . EUobserver. 2007-01-09 [200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 Cynthia M. Frank, (PDF), [2007-02-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9-03)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5).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9).
- .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2).
- . BBC.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 . 《衛報》. 2007-09-13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1).
- Paul Tugwell Saronida. . The Age. 2007-09-18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2).
- ANTHEE CARASSAVA. . 《紐約時報》. 2007-09-17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 . 《華盛頓郵報》. 2007-09-16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 (PDF): 9,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1-11)
- .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3).
- Political parties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8-05,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Poland), accessed 23 October 2009.
- Traynor, Ian. . 《衛報》. 2007-01-08 [200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2月3日).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23).
- Ian Traynor. . 《衛報》. 2007-05-08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9).
- Misha Savic. . Boston.com. 2007-05-08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 Rydgren, Jens. .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y. [2006-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 . NZZ Online.
- . 《經濟學人》. 2004-08-05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2).
- . [2017-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2017-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The Age. 2005-12-14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3).
- . The Age. 2004-08-24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3).
- . The Australian. 2007-07-14 [2007-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6).
- Diamond, Sara. 1995. Roads to Dominion: Right–Wing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Guilford.
- .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 Benites, Afonso. . El País. 2019-11-12 [2019-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葡萄牙语).
- Ávila, Ariel. . Article. Diario El País. 2017-09-05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西班牙语).
- Hoyos, Adriana, (PDF),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4–5, 2013-03 [2020-05-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03)
- .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參考書目
- Arzheimer, Kai. . [29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Carlisle, Rodney P. .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USA; London, England, UK; New Delhi, India: Sage Publications. 2005.
- Hainsworth, Paul. . Pinter. 2000.
- Kundnani, A. Blind Spot? Security Narratives and Far-Right Violence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ounter-Terrorism – The Hague, 2012)
- Merkl, Peter H.; Weinberg, Leonard. . Frank Cass Publishers.
- Hilliard, Robert L.; Keith, Michael C. .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Inc. 1999.
- Parsons, Craig; Smeedling, Timothy 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Woshinsky, Oliver H. . Routledge.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