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书
梵书(天城体:ब्राह्मण,IAST:)[1]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它的名称来自于词根bṛh,“增长,变大”。参考同源词:梵(brahman)、婆罗门(brahmin)[2]、梵天(brahmā)。
印度教系列模板 |
印度教 |
---|
|
|
简介
传统上将梵书视为吠陀圣典的一部分,附在吠陀本集之后(白夜柔吠陀的梵书部分,即散文体的说明部分是夹在本集行文裡的,其“本集”部分则多半是梨俱吠陀裡已有的颂诗)。它们的编写时间大约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间,这段时间因此被称为“梵书时代”。最古老的梵书可能与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编写于同一时期。梵书用梵语写成,在其中发展出梵语文学最早的散文体。在语言学上,梵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资料。
在梵书时代,印度盛行祭祀至上主义。祭祀本身成了宗教的最高目的;天神没有什么地位而只是祭祀的对象,通过准确举行祭祀可以支配天神。关于祭祀的具体方法,则被祭司集团(婆罗门)设置得无比复杂。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夸大祭祀的意义,同时令一般人无法准确举行祭祀,于是婆罗门种姓可以垄断其中的好处(婆罗门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为他人举行祭祀,从而获取布施)。
梵书就是这样的思想状态下产生的祭祀手册。它们是各派祭司内部进行师徒传授用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吠陀本集的讲解,对祭祀仪式的技术性记录,以及关于这些内容的繁琐讨论。同时,梵书也保存了大量神话和传说故事(如广延天女和洪呼王的故事[3])。梵书对吠陀颂歌的解释往往是玄妙的和故意曲解的。在祭祀方面,梵书记载了各种祭祀的起源和举行方法,并努力将仪式繁琐化、神秘化,加入许多复杂的甚至是幻想的规定。对一些微小细节都加以严格控制,强调不准确履行仪式就会导致祭祀失败。有些梵书里还提到了人祭,但它们看来只是象征性的。[4]梵书中的许多讨论充满了神秘主义,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是不可理解或没有价值。
在梵书中,吠陀诸神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因陀罗为首的自然神地位下降,出现了创造万物的生主。[5]在史诗和往世书时代,自然神的崇高地位最终被印度教三主神取代。
现存的梵书
传统上认为教授吠陀的各个学派都编写了自己的梵书(一个吠陀学派传承的完整文献应该包括四部吠陀本集之一、讲解该本集用的梵书、探讨哲学论题的森林书和奥义书,以及吠陀支。例如鹧鸪氏学派拥有黑夜柔吠陀本集、鹧鸪氏梵书、鹧鸪氏森林书和阿跋斯檀婆随闻经;鹧鸪氏森林书的若干章节又组成鹧鸪氏奥义书和摩诃那罗延奥义书)。每部梵书都与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联系起来,并属于某个学派。现存的17部梵书是:
- 附属于梨俱吠陀:
- 爱达罗氏梵书(或译为他氏梵书)
- 海螺氏梵书(或译为赏伽衍那梵书,又名憍尸多基梵书)
- 附属于娑摩吠陀:
- 二十五梵书(又名“大梵书”)
- 二十六梵书(被认为是二十五梵书的附录)
- 歌者梵书
- 耶摩尼梵书(或译为阇弥尼耶梵书,又名多罗婆伽罗梵书)
- 耶摩尼奥义梵书
- 本集奥义梵书
- 世系梵书
- 娑摩术梵书
- 提婆达耶也梵书
- 阿尔塞耶梵书(有两个属于不同学派的版本,另一版本即耶摩尼学派的耶摩尼阿尔塞耶梵书)
- 附属于夜柔吠陀:
- 百道梵书(唯一一部属于白夜柔吠陀的梵书,有两个属于不同学派的版本)
- 石氏梵书(仅存残篇)
- 羯毗私陀罗迦陀梵书(仅存残篇)
- 慈氏梵书
- 鹧鸪氏梵书(或译为泰帝利耶梵书)
- 附属于阿闼婆吠陀:
- 牛道梵书
注释
资料来源
- 《梵语文学史》,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ISBN 7539231505/I351·092
- 《奥义书》,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6502-3
- 《印度教与佛教史纲》,查尔斯·埃利奥特著,中文版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统一书号:1105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