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洛因
海洛因(英語:)即二乙酰吗啡(),俗稱白粉[5],是一種鴉片類藥物。因其能帶來欣快感,而被當作娛樂性用藥使用[6]。某些國家將其作為醫療用藥,用來緩解疼痛或鴉片類藥物替代療法[7][8][9]。常見的給藥方式為靜脈注射,但也可以經口或鼻吸入海洛因的煙[6][10][11]。起效通常很快而藥效可持續數小時[6]。
臨床資料 | |
---|---|
其他名稱 | Diamorphine, Diacetylmorphine, Acetomorphine, (Dual) Acetylated morphine, Morphine diacetate |
AHFS/Drugs.com | heroin |
依賴性 | 生理依賴:極高 心理依賴:極高 |
成癮性 | 極高 |
给药途径 | 吸入,经粘膜,静脉注射,口服,鼻内,直肠内,肌肉注射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生物利用度 | <35% (口服), 44–61% (吸入)[1]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0% (吗啡代谢产物35%) |
药物代谢 | 肝脏 |
藥效起始時間 | 几分钟内[2] |
生物半衰期 | 2–3 分钟[3] |
作用時間 | 4 至 5 小时[4] |
排泄途徑 | 90%肾脏作为葡萄糖醛酸苷,其余为胆汁 |
识别 | |
| |
CAS号 | 561-27-3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8.380 |
化学 | |
化学式 | C21H23NO5 |
摩尔质量 | 369.41 g/mol |
3D模型(JSmol) | |
| |
|
「Heroin」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国大陸 | |
臺灣 | |
港澳 | |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呼吸減少)、口乾、嗜睡、神經功能受損、便秘和成癮[10]。注射的可能副作用則有膿瘍、心內膜炎、血源性感染和肺炎[10]。若有長期用藥史,鴉片類藥物戒斷症狀最快會在最近一次使用後的數小時內出現[10]。若藉由靜脈注射給藥,海洛因的藥效是同劑量嗎啡的兩到三倍[6];海洛因通常是白色或棕色粉末[10]。
通常海洛因成癮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10],採用藥物為丁丙諾啡、美沙酮或納曲酮[10]。海洛因過量可用納洛酮治療[10]。據估計,截至2015年,有1,700萬人使用鴉片製劑,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海洛因[12][13];鴉片類用藥致死高達12.2萬例[14]。2000-2015年,據信不論是在非洲、美洲或是亞洲,全世界總用藥人數都在增長[15]。在美國,人生不特定階段使用海洛因者約佔1.6%,在前一年就有高達95萬人使用過海洛因[10][16]。如有藥物過量致死病例出現,該藥物往往是鴉片類藥物,其中海洛因佔最大宗[12][17]。
1874年,最初的海洛因是C. R. Alder Wright利用罌粟的天然產物——嗎啡所製成[18]。在國際上,海洛因受麻醉品單一公約附表一和附表四管制[19],未經許可生產、持有或出售通常屬違法[20]。2016年,海洛因的產量高達448噸[15],2015年,世界上約66%的鴉片出產於阿富汗[12]。非法的海洛因經常混合其他物質,像是糖、澱粉、奎寧或士的寧(番木鱉鹼)[6]。
起源
在19世纪分析发现鸦片的药效主要来源于其中的生物碱、可待因和吗啡。1874年,任職英國聖瑪莉醫院的化學家偉特(C.R Wright)第一次合成海洛因。他把嗎啡与醋酸酐加热,得到二乙酰吗啡。該化合物之後送到曼城歐文斯學院研究。該學院把海洛因注射到犬隻及白兔体内,牠們當時出現驚恐、渴睡、瞳孔放大、流大量口水及欲吐的跡象,呼吸最先加速然後紓緩,心跳減弱而不正常等。[21]偉特并未继续研究该药物。
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化學家菲力克斯·霍夫曼再次合成二乙酰吗啡(11日前,他剛成功將阿斯匹林製成藥物)。他本希望合成可待因——药效和成瘾性都较小的咳藥水。海洛英(Heroin)的名字由拜耳藥廠註冊,該字或源自德文heroisch一字,意指英雄,因为海洛因會帶给服用者一种英雄般的感觉。1898年至1910年,海洛因作为一种止咳处方药出售,拜耳公司以「不會上癮的嗎啡」作招徠。當時海洛因極為暢銷,不過由於其處方只是口服極低劑量,故使用者確實沒有發生嚴重成癮問題。但後來發現該藥會在肝臟中代謝成高濃度嗎啡(口服海洛因危害較低、與口服嗎啡相同),而且嗎啡成癮者也改用海洛英,加上拜耳公司曾嘗試隱瞞其危害,令拜耳公司名譽扫地。
代谢
口服后,海洛因经过首过代谢,脱去乙酰基,转化为吗啡,效果及風險與口服嗎啡相同。[22]如果通过注射,海洛因就可免去首过效应,因为它比吗啡有更强的亲油性,因此可以迅速越过血脑屏障,[23]在大脑之中,它会转化为3-单乙酰吗啡和6-单乙酰吗啡,后者会转化为吗啡,与大脑中的μ-鸦片受体结合,发挥药效。海洛因自身和该受体的结合力弱。[24]
服用
海洛因一般處於白色粉末狀態,故俗稱白粉,味苦,吸食者一般將注射入體內,亦有人會口服、直接用鼻吸入粉末以及煙霧等。以吸入煙霧來攝取海洛英俗稱為「追龍」,直接注入血管內稱為「走水路」。吸食者会事先备好锡箔纸和中空吸管,然后把碾压成粉末状的海洛因放在锡箔纸上,下面用打火机的火焰炙烤,吸食者嘴含吸管强吸炙烤后产生的白色烟雾,并通过呼吸通道进入肺部被吸收。这种方法占吸毒者中近六成的比例。一般吸食者會將白粉混入其他雜質,如粉筆灰或葡萄糖,亦有人混入安非他命或巴比妥酸鹽,部分人會因此吸食過量致死,部分注射食者會共用針筒,因同時使用相同針頭,一旦暴露於頻繁的體液交換,容易感染經由體液交換的病毒,如HIV或B型肝炎病毒,致使患病風險增高。[25][26]
影響
生理反應及成癮
使用初有感觉愉快安静,无法集中精神,会产生梦幻现象(幻覺)。吸食之后的12小时,会即时出现紧张、无法入睡、出汗、肠胃不适、四肢疼痛及痉挛等断瘾症状。这症状持续三到五天。滥用越久,断瘾症状越长。过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昏睡、呼吸抑制、低血压、瞳孔变小。具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上瘾的人因身体对它有适应性,会不断增加份量以得到相同的效果。长期使用后停药会发生渴求药物、不安、流泪、流汗、流鼻水、易怒、发抖、恶寒、打冷颤、厌食、腹泻、身体卷曲、抽筋等禁断症,所以成瘾后极难戒治。
分級
海洛英按照純度而分成4級,其中1號至3號海洛英一般在較落後的地區出售,純度最高的4號海洛英,大多售予富庶地區,故臺灣、香港都稱海洛英為「四號仔」。以香港為例,4號海洛英已完全取代3號海洛英,但自1990年以來,四號海洛英的純度不斷下降,現時的純度是44.97%。[27]
一号和二号海洛因实际指吗啡或吗啡盐类,三号海洛因是将盐酸吗啡制成二乙酰吗啡后,再添加大量的稀释剂而制成的,二乙酰吗啡和单乙酰吗啡总含量一般为25%至45%。四号海洛因是在盐酸吗啡经乙酰化反应后不稀释,而是提纯,沉淀,干燥。最终产品为白色,无味,透明粉末,非常细腻甚至擦在皮肤上会消失。其二乙酰吗啡含量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达99%。
社會及文化
法律
各地对于海洛因的管制情况:
- 中国大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贩卖毒品(含海洛因)50克或以上,即可判处死刑。
- 香港:根據《危險藥物條例》,販運危險藥物人士最高可被判終身監禁及罰款500萬港元。
- 台灣: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1款規定,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為一級毒品。再依同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製造、運輸、販賣第1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3000萬元以下罰金。
- 新加坡:根據現行新加坡法律第185章,未經許可而進、出口多於15克的海洛英,或製造任何數量之海洛英者,一經定罪,一律判處死刑。
- 馬來西亞:根據馬來西亞毒品條列第39B,任何人販運多於5克的毒品(海洛因、嗎啡、单乙酰吗啡)一經定罪,即唯一死刑,處絞死。
参考文献
- Rook EJ, van Ree JM, van den Brink W, Hillebrand MJ, Huitema AD, Hendriks VM, Beijnen JH. .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06, 98 (1): 86–96. PMID 16433897. doi:10.1111/j.1742-7843.2006.pto_233.x.
- Riviello, Ralph J. . Sudbury, Mass.: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2010: 41 [2015-09-03]. ISBN 9780763744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electronic Medicines Compendium. ViroPharma Limited. 2013-09-24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0).
- Field, John. .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2: 447 [2015-09-03]. ISBN 9781469801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Rang HP, Ritter JM, Flower RJ, Henderson G. 8th.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515 [2016-04-12]. ISBN 97807020549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While 'diamorphine' is the recommended 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 (rINN), this drug is widely known as heroin.
- . Drugs.com. 2014-05-18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9).
- Friedrichsdorf, SJ; Postier, A. . Journal of Pain Research. 2014, 7: 117–23. PMC 3953108 . PMID 24639603. doi:10.2147/JPR.S58862.
- 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Cancer, (UK). . May 2012. PMID 23285502.
- Uchtenhagen AA. (PDF). Drug and Alcohol Review. March 2011, 30 (2): 130–7 [2018-07-21]. PMID 21375613. doi:10.1111/j.1465-3362.2010.00266.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28).
- .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October 2014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9).
- National Institutes on Drug Abuse. (PDF). National Institutes on Drug Abuse. 2014: 1 [2018-07-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30).
Highly pure heroin can be snorted or smoked and may be more appealing to new users because it eliminates the stigma associated with injection drug use…. Impure heroin is usually dissolved, diluted, and injected into veins, muscles, or under the skin.
- Crime,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PDF). . Vienna, Austria. May 2016: xii, 18, 32 [2016-08-01]. ISBN 978-92-1-0578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09).
- . WHO. August 2018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 GBD 2015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 Lancet. 2016-10-08, 388 (10053): 1459–1544. PMC 5388903 . PMID 27733281. doi:10.1016/s0140-6736(16)31012-1.
- (PDF). United Nations. May 2017: 14, 24 [2018-12-10]. ISBN 978-92-1-148294-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7-27).
- .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0) (英语).
- Valencia, Marie. .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06-23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 .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010: 49 [2019-08-03]. ISBN 97892114824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英语).
- (PDF).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December 2004 [2006-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5-10). Referring URL = . [2006-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1).
- Lyman, Michael D. . Routledge. 2013: 45 [2019-08-03]. ISBN 97801240716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英语).
- . dilaudid.net. [200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6).
- Sawynok J. . Can. J. Physiol. Pharmacol. January 1986, 64 (1): 1–6. PMID 2420426. doi:10.1139/y86-001.
- Klous, M; Brink, W; Ree, J; Beijnen, J. .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05, 80 (3): 283–95. PMID 15916865. doi:10.1016/j.drugalcdep.2005.04.008.
- Inturrisi, C; Schultz, M; Shin, S; Umans, JG; Angel, L; Simon, EJ. . Life Sciences. 1983, 33: 773–6. PMID 6319928. doi:10.1016/0024-3205(83)90616-1.
- . [200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2).
- 羅一鈞. . heartvalley.blogspot.tw. [2014-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 . [2008-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6).
- Hou XR; Zhang RJ, Lv H, Cai XH, Xie GC, Song XG. . Neural Regen Res. 2014, 9 (2): 164–170 [2014-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参见
- 杜冷丁
- 海洛因中毒性脑病
- 雙獅地球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