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蟾蜍俗称癞蛤蟆,又名“𧐶”(音同“戚”),是無尾目下的一類动物,大部分蟾蜍耳后有毒腺,分泌毒性分泌物,可以制作中药“蟾酥”,此外蟾蜍自然脱落的表衣膜即是中药“材蟾衣”。

蟾蜍
金蟾蜍 Bufo periglenes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两栖纲 Amphibia
亚纲: 滑体亚纲 Lissamphibia
总目: 蛙总目 Batrachia
演化支 跳躍類 Salientia
目: 无尾目 Anura

蟾蜍科 Bufonidae
鈴蟾科 Bombinatoridae
智利蟾科 Calyptocephalellidae
盘舌蟾科 Discoglossidae
姬蛙科 Microhylidae
龜蟾科Myobatrachidae
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異舌蟾科 Rhinophrynidae
北美鋤足蟾科 Scaphiopodidae

蟾蜍科的动物大约有250种,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岛等海岛以外的全世界各地,目前澳大利亚也引入了蟾蜍。虽然大部分蟾类生活在陆地上,栖身地洞内,但也有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树上的蟾类。

習性

蟾蜍虽然在陆地生活,但产卵时必须找一个合适的水塘,雄性负责寻找合适的水体,雌性被其叫声吸引,体外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

以水藻为食,成体捕食昆虫蜗牛等,一般为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泥洞、草丛里,傍晚出来活动。冬季在泥底冬眠。

负子蟾产卵带弯曲到背上,将卵产于海绵状背部软化皮肤的小窝中孵化,经过蝌蚪阶段,直到成为幼体后才离开母体。

藥用

蟾蜍在很早之前就是藥引。《本草綱目》載“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沈约《宋書》載:“張收嘗為猘犬所傷。食蝦蟆鱠而愈。”

但蟾蜍亦有毒性,中毒者多因将蟾蜍误作青蛙食用或煮食不当而中毒,进食蟾蜍的皮肤、肢爪、肝、卵巢或卵等也可发生中毒;有按民间流传偏方内服蟾蜍治病而致中毒。

文化

台灣沿用古字俗稱“癩蝦蟆”,中國大陸現今則使用同音不同字的“癩蛤蟆”。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是一句俗語,《水浒传》《紅樓夢》以及《鏡花緣》都提過。[1]

由于中国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蟾蜍,所以蟾蜍在古文中常被用来指代月亮。[2]

在英國小說哈利波特中蟾蜍經常於書中出現,並多時用作魔藥或魔法物品的素材。《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的蛇妖就是將公雞蛋以蟾蜍孵化而生成。

參考文獻

  1. 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我直恁这般呆!癞蝦蟆怎想吃天鹅肉!”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一回:“平兒說道:‘癩蝦蟆想吃天鵝肉’,沒人倫的混帳東西,起這樣念頭,叫他不得好死!”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小弟攛空離地不過五六丈,此樹高不可攀,何能摘他?這是‘癩蝦蟆想吃天鵝肉’了。”
  2. 唐贾岛诗《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蟾蜍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