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
白起(前332年?—前257年11月),芈姓白氏,因楚国公族出身,故又作公孙起[2][3][4],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武安君 白起 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上将军 | |||||
---|---|---|---|---|---|
明代所绘白起画像 | |||||
本名 | 姓:羋[1] 氏:白,武安氏開宗祖 名:起 | ||||
出生 | 约前332年 郿县 | ||||
逝世 | 前257年11月 杜邮 | ||||
国籍 | 秦国 | ||||
活跃时期 | 战国 | ||||
儿女 | 白仲 | ||||
|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餘座,歼灭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战、華陽之戰、陉城之战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将白起与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名将。[5]
生平
出身
關於白起的出身,據《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記載他的祖先是秦穆公的將領白乙丙[註 1]。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氏,他们的远代子孙就是白起。[6]而唐代诗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则记载白起的先祖是楚国公族白公胜。白公胜谋反失败自杀后,他的儿子逃往秦国,后代世代在秦国为将,白起就是他们的后代。[7][8]
伊阙之战
白起尖头小面,双眼有神。行事果断,分析事情透彻,意志坚强。[9]并且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前294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第二年,在魏冉的推荐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同年,韩、魏、东周联军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率兵进军至伊阙(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镇)与秦军对峙。战争中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方面韩军势单力薄,希望魏军主动进攻,而魏军则倚仗韩军精锐,想让韩军打头阵。秦军主将白起利用韩、魏两国联军想保留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的弱点,先设疑兵牵制韩军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军。魏军战败后致使韩军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取得大胜。伊阙之战秦军共斬首24萬,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公孫喜遭擒杀。[10][11][12][13][14]秦军又图谋进攻西周国,但在西周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下未能成功。[15][16][17][18]战后白起因功升任国尉。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以东到的大片土地。[10]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城(山西省永济市东);攻下垣邑(山西省垣曲县东南),但没有占领。前291年,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夺取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南)。[19]前290年,白起与司马错合兵再次攻下垣邑。[20][21]次年,又率军夺取魏国的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22][23][註 2]前282年,白起率军攻打赵国,夺取兹氏(山西省汾阳市南)和祁(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次年,又夺取蔺(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和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註 3][25][26][27]同年,白起率兵出崤山,进围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周君唯恐危及自身,于是派苏厉引用养由基的典故游说白起,白起称病撤兵。[27]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赵国,斩首3万并夺取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和光狼城(今山西省高平市西)。[28][29]
鄢郢之战
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政治腐朽、不修国政,大臣居功自傲、嫉妒争功,阿谀谄媚之臣掌权,贤良忠臣受到排挤,致使国内百姓离心离德,城池年久失修。[12]为全力进攻楚国,前279年,白起随同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相会修好,两国暂时罢兵休战。[30][9]白起在分析秦楚两国形势后,决定采取直接进攻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于前279年率军万人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白起命秦军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信心,并在沿途寻找食物,补充军粮。而楚军因在本土作战,将士只关心自己的家庭,没有斗志,因而无法抵挡秦军的猛攻,节节败退。[12][31]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城(今湖北省襄阳市北),直抵楚国别都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32]鄢城距离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很近,楚国集结重兵于此,阻止秦军南下。秦军久攻不下之时,白起利用蛮河河水从西山长谷自城西流向城东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百里处筑堤蓄水,修筑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经河水浸泡的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淹死数十万。[33]攻克邓、鄢城后,白起赦免罪犯迁往两地,[32]又率军攻占西陵(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西)。[34]
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东北),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自保。[35]此战秦国占领楚国洞庭湖周围的水泽地带、长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云梦县一带)的大片土地,[36][37]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因功受封为武安君。[38]次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主将、蜀郡郡守张若为副将,夺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註 4]。[39][40]在春申君的调解下,秦昭襄王才与楚国结盟休战。[41]
华阳之战
白起于前276年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两座城池。[42]
前273年,赵、魏两国进攻韩国的华阳(今河南省鄭州市南),韩国国相派陈筮求救于魏冉。魏冉请求秦昭襄王出兵,秦昭襄王命白起和客卿胡阳率军救韩。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长途奔袭八天后突然出现在华阳战场,然后趁赵、魏联军不备发动进攻,大败赵、魏联军。此战秦军共俘虏三名将领,斩首魏军13万,魏将芒卯败逃;赵国将领贾偃被击败,秦军杀死溃退渡河的赵军2万人。[43]秦军占领华阳并乘胜攻取魏国的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西)、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中阳(今河南省郑州市东)、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和赵国的观津(今山东省观城县西)。[44][45]白起又率军经过北宅(今河南省郑州市北),进围魏国首都大梁。经魏国大夫须贾游说魏冉以及魏安僖王答应派段干崇割让南阳郡后,秦国才罢兵。[46][43]秦国将观津送还赵国,并与赵国相约攻打齐国。[44]
陉城之战
魏国人范雎因受迫害逃往秦国,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针对秦国屡次跨越韩、魏两国作戰,劳师动众却又收获很小的缺点,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用恩威并用的办法亲近魏、韩两国,威胁楚、赵两国,迫使齐国恐惧后主动依附秦国,待齐国依附后然后再向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拓展土地。[47]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对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
前264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曲沃县东北)、汾城(今山西省临汾市北),斩首5万并沿汾河修筑防御工事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註 5]次年,又率军封锁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道路。[49][50]
长平之战
秦国于前262年出兵进攻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野王投降,切断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51]韩桓惠王大为恐慌,派阳城君出使秦国献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郡守靳黈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靳黈。[52]冯亭也不愿降秦,于是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说:“通往韩国的道路已被切断,秦国军队正在逼进,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恼怒,必定攻打赵国。赵国遭到武力攻击,必定亲近韩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于是便派使者通报赵国。赵孝成王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说:“圣人把无功受益看作是祸害,秦国自认为上党之地唾手可得,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说:“动员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受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可失去机会。”赵孝成王说:“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说:“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可以为将。”赵孝成王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53][54][9]
前261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的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註 6]。次年,秦昭襄王又派左庶长王龁攻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廉颇迎战。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击伤秦军的侦察兵,秦军的侦察兵斩杀赵军的裨将茄,双方战事逐步扩大。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攻下两座城堡,俘虏四名尉官。七月,赵军筑起围墙,坚守不出。秦军强攻,夺下西边的营垒,俘虏两名尉官。廉颇固守营垒等待秦軍糧草已盡則自退兵,雖然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此時秦軍糧草將盡, 但赵孝成王仍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正面交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坚守不战,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于是派赵括接替廉颇。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担任主将后,暗地里派白起接替王龁担任主将。由白起担任上将军,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且严令军中不要走漏消息,否则格杀勿论。赵括接任主将后,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营垒,但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破。白起命一支25000人的突袭部队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并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作战失利,于是原地建造壁垒,等待援兵到来。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亲自前往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兵。
到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编成四队,轮番进攻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最后赵括亲率精锐士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士兵20万向白起投降。白起与手下将领谋划说:“赵国人民反复无常,之前秦攻下上党,那里的民众却全都跑回赵国。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手下士卒将赵国降兵全部杀死,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240人放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前后斩杀赵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55]战争结束后,秦军清扫战场收集头颅,因头颅太多而堆积成台,名叫“白起台”。[56]
失势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全国上下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前259年,秦军再次攻占上党郡,并且兵分三路:王龁一路攻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司马梗一路攻下太原郡;白起亲率大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准备一举灭亡赵国。[57][58]韩、赵兩國大為恐慌,韩桓惠王决定割地求和,而赵孝成王亲自前往秦国拜见秦昭襄王,并与大臣赵郝约定割让六座城池与秦国和谈。[59]两国又派遣使者[註 7]携带重金對秦相范雎進行游说。范雎擔心白起功高影響自己的仕途,以秦国士兵征战操劳需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韩、赵两国求和。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答应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北)、赵国割让六座城池为条件进行和谈。双方于正月停战,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60]
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给秦国,只会让秦国更加强大,不抵抗割地求和只能加速赵国的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座城池贿赂齐国,交好燕、韩,联合魏、楚共同抗秦,赵孝成王采纳虞卿的建议,在国内积极备战。[61]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联合对付秦国,准备进攻赵国。白起此时患病,不能带军征战。秦昭襄王向其询问,白起说:“长平之战中,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战死的给予厚葬,受伤的给予精心治疗,有功绩的设酒食给予慰劳,百姓假借祭祀之名聚会,浪费财物;赵国人战死的无人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军民哭泣哀号,齐心协力恢复生产。虽然现在大王所派的兵力三倍于以前,但我预料赵国的守备力量是以前的十倍。赵国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都忧愁恐惧,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向四方派出使节,与燕、魏、齐、楚结为友好盟邦。他们千方百计,同心同德,致力于防备秦国来犯。现在赵国国内财力充实,加上外交成功,在这个时候不能攻打赵国”。 [12]
秦昭襄王不听从白起的劝告,于前258年派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郸,赵国军民奋起反抗,阵亡五校[註 8]军队也没有取得成果。[62]此时,白起痊愈,秦昭襄王又派范雎见白起,对他说:“当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您率领数万军队攻打楚国,攻下楚国国都,烧毁他们的宗庙,一直打到东面的竟陵,楚国人震惊,向东迁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韩、魏两国动员大批军队,而您率领的军队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却和它们大战于伊阙,大败韩、魏联军。现在赵国士卒死于长平之战的有十分之七、八,赵国虚弱,希望您能领兵出战,一定能消灭赵国。您以少敌多,都能大获全胜,更何况现在是以强攻弱,以多攻少呢?”白起说:“当年楚王依仗他的国家强大,不顾国政,大臣们居功自傲,嫉妒争功,百姓离心离德,城池也不修缮,所以我才能领兵深入楚国,占领很多城池,建立功勋。伊阙之战中,韩魏两国相互推诿,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有机会集中精锐,组织劲旅,出其不意地进攻魏军。魏军已经战败,韩军自然溃散,然后乘胜追击败军,所以我才能获胜。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军,不趁赵国恐慌时灭掉它,反而坐失良机,让赵国得到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现在赵国军民上下一心,上下协力。如果攻打赵国,赵国必定拼死坚守;如果向赵军挑战,他们必定不出战;包围其国都邯郸,必然不可能取胜;攻打赵国其他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夺赵国的郊野,必然一无所获。我国对赵国出兵毫无战功,诸侯就会产生抗秦救赵之心,赵国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援助。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危害,没有看到有利之处。”白起从此称病不起。[12]
身亡
范雎将白起的话转告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发怒,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消灭赵国吗?”于是另派王龁接替王陵攻打赵国,又派郑安平率军5万增援[63]。秦军包围赵都邯郸八、九个月,死伤人数很多,也没有攻下。赵军不断派出轻兵锐卒,袭击秦军的后路,郑安平也因遭到赵军的包围率部投降。楚公子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救援赵国,秦军损失很大。这时白起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见白起,强迫他前去赴任。白起叩头对秦王说:“我知道出战不会取得成功,但可以免于获罪;不出战虽然没有罪过,却不免会被处死。希望大王能够接受我的建议,放弃攻打赵国,在国内养精蓄锐,等待诸侯内部产生变故后再逐个击破。”秦昭襄王听后转身而去。[64][65]
秦昭襄王免去白起的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士卒,命其離開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迁往陰密(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但白起患病,没有立即动身。过了三个月,前方秦军战败的消息接踵而来,秦昭襄王更加愤怒,于是命人驱逐白起。白起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时,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白起被流放后很不服气且口出怨言。”于是秦昭襄王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命他自尽。白起仰天长叹道:“我到底有什么过错竟落得这般结果?”过了一会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的士兵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白起随后自杀。[66]《战国策》记载为白起离开咸阳七里时,被秦昭襄王所派使者绞杀。[67]白起的副将司马靳也一同被赐死。[68]
军事思想
白起擅长野战和攻城战,在作战前和作战时,重视掌握和分析敌方虚实强弱。例如伊阙之战中发现韩魏两国军队相互推诿,不能同心协力的弱点取得大胜;邯郸之战时发现失去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后拒不领兵。在与强敌作战时,不与敌军正面会战,采取先弱后强的战术分批蚕食敌军。例如鄢郢之战白起率数万军队在方圆五千里、士兵百万的楚国境内长途奔袭作战;长平之战避免与赵军主力会战,引诱赵军进入包围圈后进行蚕食。在敌军落败时,乘胜迎势,穷追猛打。例如伊阙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后乘胜扩大战果。白起战术灵活多变,能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制定战略战术。例如鄢城之战的水攻、华阳之战的长途奔袭作战等。白起还擅长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例如鄢郢之战中火烧楚国先王陵墓夷陵,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皆大幅挫伤敌方的士气。[71]
评价
正面评价
白起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无一败绩,使诸侯闻风丧胆。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历朝历代所称颂,例如:
- 蔡泽评价白起: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72]
- 韩、赵使者称赞白起: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73]
- 司马迁对于白起的军事才能给予极高的评价,他称白起用兵: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73],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74]
- 孙楚有《白起赞》称赞白起: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噭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惟其没矣,古今所叹。[75]
- 赵蕤称赞白起: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76]
- 《敕修武安君白公庙记》中对白起有如下评价:窃以武安君威灵振古,术略超时,播千载之英风,当六雄之敌。
- 杜甫称赞白起: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77]
此外,白起为秦国居功至伟却落得自杀收场的惨淡结局,许多人都对这位军事天才的死感到惋惜。
负面评价
白起在战争中大肆屠杀战俘,尤其以长平之战后活埋40万赵军将卒最为残忍。主要對白起的負面評價在於藐视生命、滥杀降俘的行为招致普遍的非议。
纪念
白起祠
《水经注》记载渭水北岸离咸阳十七里建有杜邮亭,亭内设有白起祠。[84]因年久失修,唐、宋时期的白起祠已荡然无存。1990年,白氏族人对其进行了整修,成为祭祀白起的场所。[85]
唐肃宗时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86]宋徽宗时,白起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87]现台湾嘉义县东石乡先天宫供奉白起为“白府千岁”,為負責除瘟的五年千歲之一,享有香火。[88]
白起墓
白起墓位于咸阳市东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咀,秦时此地称杜邮。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530工厂在此地施工时发现白起墓,墓中出土兵器、佩剑等文物。白起墓呈圆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1982年,白起墓被陕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
白起渠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军事水利工程。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白起进攻楚国,进兵鄢城,遭遇楚国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时,白起利用鄢城周围的地形,在距鄢城百里之外的武安镇蛮河河段上游垒石筑坝,开沟挖渠,引水攻破鄢城,战后百姓用此渠灌溉农田。
唐、宋、元时期曾多次对白起渠进行整修,使其发挥良好的灌溉作用。1939年,张自忠驻防宜城县,通电请求湖北省政府修复白起渠。1942年,白起渠修复工程动工,为纪念张自忠,将白起渠改名为荩忱渠。但施工五年,未能修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起渠修复工程再上议题。1953年5月1日,白起渠修复工程完工。今白起渠西起南漳县武安镇西3.5公里的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附近岛口入汉水,全长49.25千米。[89][90]2008年,白起渠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1]
傳說
《 太平廣記》〈趙文昌傳〉中記載:「(趙)文昌復甦.....與人曰『吾嘗於幽冥見周武帝,囑予曰:『卿既是我舊臣,今還家,為吾向隋皇帝說。吾諸罪並欲辯了,唯滅佛法罪重,未可得免。望與吾營少功德,冀茲福祐,得離地獄。』昌受辭而行。及出南門,見一大糞坑中,有人頭髮上出。昌問之,引人答云:『此是秦將白起,寄禁於此,罪尤未了。』」《洞冥實錄》亦有此記載。
高平烧豆腐是山西地区的名吃,此菜来源于白起。前260年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白起的残暴激起了赵国百姓的愤怒,他们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用炉火烧烤,再把豆腐渣用蒜泥和姜搅拌做“蘸头”调味,来发泄心中的仇恨。经过这种方法烹饪后的豆腐味道新鲜,于是烧豆腐在高平境内流传了下来,成为一道名菜。[92]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白起于第九十三回《赵主父饿死沙丘宫 孟尝君偷过函谷关》中登场,参与了与泾阳君一同追击赵武灵王的行动中。[93]在第九十五回《说四国乐毅灭齐 驱火牛田单破燕》中,白起同诸侯联军一起参与了济西之战。[94]在第九十八回《质平原秦王索魏齐 败长平白起坑赵卒》中详细的描写了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兵的过程:白起将赵国降兵分为十队,由秦国将领统帅,又在赵国降兵中编入20万秦军士兵,然后赐给酒肉,欺骗他们说:“明天要从赵国降兵中挑选精锐,编入秦军,老弱病残可以返回赵国。”赵国降兵于是放松警惕。当日夜晚,白起命令秦军士兵头裹白布,没有裹布的就是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侥幸逃出军营的被蒙骜和王翦所率的巡逻军砍杀,四十万赵国降兵一夜被屠戮殆尽。[95]其余事迹与《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所记载的白起生平相同。《东周列国志》还提到,唐朝末年,有一天打雷,震死一只牛,牛腹有“白起”二字,议论者认为白起杀人太多,所以数百年后,仍然受到轉世为家畜受雷击的报应。
此外,现代作家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第三部·金戈铁马》中,白起也是重要人物之一。[96]
参考书籍
- 《战国策》
- 《东周列国志》
- 《睡虎地秦简》
注释
- 《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记载西乞术、白乙丙为孟明視之子,而《史记·卷五·秦本纪》则记载西乞术、白乙丙是蹇叔之子,所以省略前段争议资料不用。
- 杨宽认为前289年秦国兵分两路,一路由白起主攻河东郡,而司马错主攻河内郡。《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记载司马错攻打魏国至轵,夺取61座城池。《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又记载秦国攻取河内郡六十多座城池。轵位于河内郡境内,据此推断61座城池全部由司马错所攻取,《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有误。《睡虎地秦简·编年纪》中记载秦国于此年攻占蒲反,杨宽推断应由白起率军攻取,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740页。[24]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和《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皆记载前282年秦国攻取赵国两座城池。钱穆所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一四二·公孙龙说赵惠文王偃兵考》一文中认为所攻取的是蔺和祁,但根据《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国于此年攻占兹氏,所夺两城必有兹氏一城。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前282年白起率军攻取兹氏和祁,次年又夺取离石和蔺,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823页至第824页。[24]
- 《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期间黔中郡等地可能被楚国夺回,所以才出现这种记载,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875页。[24]
- 《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为拔五城,皆有误,采纳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的观点,见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第158页。[48]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作缑氏和蔺。《史记集解·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两地均属颍川郡,《史记正义·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蔺不在颍川郡,并按照《括地志》和《地理志》考证距离缑氏东南六十里有纶氏,属颍川郡,因蔺与纶音相近而通用,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969页。[24]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游说范雎的是苏代,苏代此时已去世,游说范雎的不可能是苏代,《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一文中没有记载是谁游说范雎,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978页。[24]
- 一校军队为8000到1万人。
参考资料
- 《太原白氏家状二道》:“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
-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 《战国策·卷二十·赵策三·平原君请冯忌》: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
- 《廣韻》:「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 《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
- 《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白氏芊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白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赐死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
-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叶公闻白公为乱,率其国人攻白公。白公之徒败,亡走山中,自杀。
-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引严尤《三将叙》: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受冯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将,谁能当之者乎?”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
-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民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偿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𫗦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秦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境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向率,兴兵甚众,即可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峻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于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国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秦,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新,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为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秦败东周》: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
-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十三年、十四年,攻伊阙。
- 见《战国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 《战国策·卷二·西周策·犀武败》:犀武败,周使周足之秦。
- 见《战国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犀武败于伊阙》。
- 《战国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次年),攻楚(应为韩),取宛、叶。
-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十七年,攻垣、枳。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以(应为攻)垣为(应为及)蒲阪、皮氏。
-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十八年,攻蒲反。
- 杨宽. .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740页、第823页至第824页、第875页、第969页、第987页. ISBN 7208031851.
-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廿五年,攻兹氏。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赵惠文王)十八年,秦拔我石城。
- 《战国策·卷二·西周策·苏厉谓周君》:(周赧王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今公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击赵,斩首三万。
- 《史记·卷十六·六国年表》:(赵惠文王)二十年,与秦会黾池。
-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 《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中》: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拔鄢、西陵。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
- 《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廿九年,攻安陆。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 《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二城。
- 《资治通鉴·卷四·周纪第四》: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
-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明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应无韩字)、魏,破芒卯於华阳下…取魏之卷、蔡阳(应为蔡、中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
-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卅三年,攻蔡、中阳。卅四年,攻华阳。
-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 《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 梁玉绳. .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中华书局. 1981年4月: 第158页.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 《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昭王四十三年,秦攻韩汾陉,拔之,因城河上广武。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和党之地以为和…乃使冯亭代靳黈。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昭襄王)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应为纶氏),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 《水经注·卷九·泌水》:“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括地志》曰: ”头颅山在县西五里,白起台在其上。”又曰: “冤谷,在今高平城西二十里,旧称‘杀谷’。唐玄宗到潞州,路过致祭,又名‘省冤谷’。”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军分为三军…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
- 《史记集解·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苏林曰: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乃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
-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既解邯郸围(应为秦既破赵长平),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韩、赵恐,使苏代(应为使者)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对曰:“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 史記無載兵力。《s:東周列國志/第099回》:秦王既殺白起,復發精兵五萬,令鄭安平將之,往助王齕,必攻下邯鄲方已。
-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照相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何如?”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罨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 《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秦大破赵于长平,遂围邯郸…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 《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昔白起赐死,诸侯酌酒相贺。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 褚良才. . 北京市: 金盾出版社. 1990年: 第328页至第333页.
- 《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 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 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 见《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
- 见《长短经·卷一·品目》。
- 见杜甫《入衢州》。
- 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 见谷永《全汉文·卷四十六·上疏讼陈汤》。
- 见《太平预览·卷五百九十一·文部七·御制上》。
- 见《法言·卷十一·渊骞》。
- 见《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 见《史记集解·白起王翦列传》。
-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渭水北有杜邮亭,去咸阳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
- . 商圣网.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中文(简体)).
- 《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唐肃宗)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晶国君乐毅列于右,以良为配。
- 《宋史·卷一百零五·礼八》:宣和五年…东庑,白起…凡七十二将云。
- . 东石港先天宫官方网站.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1) (中文(繁體)).
- . 中国网. 2008年5月9日 [2011年9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4日) (中文(简体)).
- . 湖北省水利厅门户网站. 2008年1月17日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中文(简体)).
- 中国水利网. . 2008年4月28日 [2011年9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4日) (中文(简体)).
- 李俊杰; 黄贵庭. . 太行网. 2012年3月19日 [2011年9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7日) (中文(简体)).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赵主父饿死沙丘宫 孟尝君偷过函谷关》:昭襄王大惊,顿足曰:“主父大欺吾也!”即使泾阳君同白起领精兵三千,星夜追之。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说四国乐毅灭齐 驱火牛田单破燕》: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率一军,如期而至。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质平原秦王索魏齐 败长平白起坑赵卒》:乃将降卒分为十营,使十将以统之,配以秦军二十万,各赐以牛酒,声言:“明日武安君将汰选赵军,凡上等精锐能战者,给以器械,带回秦国,随征听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发回赵。”赵军大喜。是夜,武安君密传一令于十将:“起更时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 秦兵奉令,一齐发作。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受戮。其逃出营门者,又有蒙骜王翦等引军巡逻,获住便砍。四十万军,一夜俱尽。
- 孙皓晖. . 郑州市: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8年. ISBN 9787806239421.
- . 新浪娱乐-互动资料库. [201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中文(简体)).
- . 电视猫.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中文(简体)).
- . 商都网-文化频道. 2013年9月3日 [2014年4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26日) (中文(简体)).
- . 中国国学网. 2006年10月12日 [2014年4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27日) (中文(简体)).
- . 中国京剧戏考.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中文(简体)).
- . 京剧剧目考略.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