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比
百分比(英語:)又稱百分數、百分率[註 1],依语境亦可译为百分法,是表示为“100的分数”的数()或比();其意义上,是将数或比改用“整体量”一律定为100,来表示“部分量”的方法,亦即“以百為分母”的分數計算。百分之(percent)则是此百分法的计数单位。
% | |
---|---|
百分号 | |
百分比通常使用百分号(%,percent sign)标示,少数也使用缩写 pct.、pct 或 pc[1]。
百分比的启蒙概念为:值()是小于1的分数(),但也推广其概念至值可大于1。例如:30% 按定义是100的分数的意思,即 0.3;而 130% 的意思则是目前量变为原来整体量的 1.3倍,或两同类量相比,大者为小者的 1.3倍。
百分比为無因次量的數字(純數),属于一种分比,所以也是一种以“伪单位”()作为“单位”的标记法,用以描述各种无量纲量的小值,实际上就是分数,即按同单位相除来计量的,因此它们是没有相关计量单位的纯数字,并无真正单位,或称其单位为“1”。
语源及称呼
英语 percent 一词源自拉丁语 per centum, 是「每」、 則是「百」的意思。根据其英语发音,百分比在东南亚华人中常称「巴仙」。在台灣,百分比常稱「趴」,此因台灣日治歷史,部份詞彙發音可追溯自日語,百分比在台語中根據日語「 pāsento ?」發音(臺灣話:),而華語音似趴線豆、趴線、趴,部分報章雜誌網站亦直接俗寫為「趴」[2][3][4]。
歷史
在古羅馬,早在十進位制的存在之前,計算往往在取得1⁄100倍數的分數,這些分數的計算往往類似計算百分比。隨著中世紀幣值大幅度的增長,從15世紀晚期至16世紀早期以百為分母計算變得更正式,這些計算也變成常見的算術文本。許多文本應用了收益與損失、利息以及樹狀規格的作法。在17世紀也正式引用了百分之利率[5]。
計算方法
如果原数值以小数或分数形式表示,则将其乘以100後再加上百分号则成为对应的百分数。例如当原来的数值是的时候,对应的百分数是:
简单一点就是把0.1437 乘以一百然后加%。 又例如当原来的数值是的时候,对应的百分数是:
表示方式
有三種符號形式:%(全形百分號)、% (百分號)、﹪(小型百分號)
百分数的表示方式是以阿拉伯数字开头,後接百分号“%”结尾。读法是在“百分之”後接着读出原文中写在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比如“42.627%”读作:“百分之四十二点六二七”。有时也会直接以读法的方式记录百分数,如“去年营业额增长百分之五”。
百分比值可能往往被限制只能位於1-100之間,但沒有任何數學限制,換句話說說百分比也可以取其它的數值[6]。
應用
例子:
其他
百分比以100為分母,分子小於100時,如50%代表原本數字的一半(0.5倍);但分子大於100時,如200%即代表原本數字的2倍。舉例如一間公司去年純利100萬元,今年的純利為120萬元,则可以表示成「今年的純利比去年增加20%」,亦可寫成「今年的純利是去年的120%」,但這種寫法較少使用。
百分比有時可能造成的誤會,部份人誤認為一個百分比的上升會被相同下降的百分比所取消,卻忽略基數已經改變,例如:
- (誤)100上升50%,再下降50%,會回到100。
- (正)從100增加50%,等於100 + 50,即150;而從150下降50%則是150 - 75,等於75。最終結果是小於原本的數字100。
占、超、為、增
- 占:占計劃的百分之幾,表示完成計劃的多少%。
- 超:超出計劃的百分之幾,就要扣除原來的基數(-100%)。
- 為:為昨天的百分之幾,就是等於或相當於昨天的多少%。
- 增:比昨日增加百分之幾,應扣掉原有的基數(-100%)。
註釋
轉換
百分比 | 千分比 | 萬分比 | 百萬分比 | 十億分比 | 分比 | |
---|---|---|---|---|---|---|
百分比 | 1 | 10 | 100 | 104 | 107 | 1010 |
千分比 | 0.1 | 1 | 10 | 103 | 106 | 109 |
萬分比 | 0.01 | 0.1 | 1 | 102 | 105 | 108 |
百萬分比 | 10-4 | 10-3 | 10-2 | 1 | 103 | 106 |
十億分比 | 10-7 | 10-6 | 10-5 | 10-3 | 1 | 103 |
分比 | 10-10 | 10-9 | 10-8 | 10-6 | 10-3 | 1 |
參考文獻
- Eurozone officially falls into deflation, piling pressure on EC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Telegraph. 2015-01-07[2016-07-12]
- .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 .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Smith, D.E. 2.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1958: 247–249 [1951]. ISBN 0-486-20430-8.
- Bennett, Jeffrey; Briggs, William, 3rd, Pearson Addison Wesley: 134, 2005, ISBN 0-321-22773-5
-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3rd ed. (1992) Houghton Mifflin
- Smith p. 250
- Brians, Paul. . Common Errors in English Usag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2010-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4).
- . Oxford Dictionaries. [2010-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00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5).
- (PDF).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06 [2007-08-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13).
-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1999-12-22 [200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