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信念英語:)是一種態度,認為某些事情是某個樣子,或者關於世界的某些命題正確的。[1]認識論中,哲學家使用“信念”一詞來指代對世界的態度,該態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2] 相信某事就是將其視為真實;例如,相信是白的,相當於接受了“雪是白的”命題的真理。然而,堅持信念並不需要積極的內省。例如,很少有人仔細考慮明天太陽是否會升起,只是假設它會升起。此外,信念不必是發生性的(例如,一個人積極思考“雪是白的”),而是可以是性格傾向的(例如,如果被問及雪的顏色,他會斷言“雪是白的”)。[2]

當代哲學家試圖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描述信念,包括作為世界可能的方式的表示(傑里·福多),作為表現得好像某些事情是真實的(羅德里克·奇澤姆),對於他人行動緣由的詮釋方案(丹尼爾·丹尼特和唐納德·戴維森),或作為滿足特定功能的心理狀態(希拉里·普特南)。[2] 一些人還試圖對我們的信念概念進行重大修改,包括關於信念的取消主義者,他們認為自然界中不存在與人們的民間心理學概念(保羅·丘奇蘭,英語:Paul Churchland)相對應的現象,以及正式認識論(英語:Formal epistemology):旨在取代關於信念的二價概念(“要麽我們有信念,要麽沒有信念”),以及更寬容的、概率性的信念概念(信念有程度差別,但非簡單二分法的有或無兩種)。[2][3]

信念是各種重要哲學辯論的主題。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當面對各種證據時,修正一個人的信念的合理方式是什麼?”、“我們信念的內容是否完全由我們的心智狀態(英語:mental states)決定,或者相關事實是否對我們的信念有任何影響(例如,如果我相信我拿著一杯水,那麼H2O 的非心智事實是否是該信念內容的一部分)?”、“我們的信念是精細的還是粗糙的?”和“信念是否必須可以用語言表達,或者是否存在非語言信念?”。[2]

信念与信仰的区别

信念(belief)是反应个人见识正确与否的思想意识。相信(belief)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 做出某种判断[4]。 相信是依赖人为能力的心理状态:相信自己是依赖自己的能力;相信他人是依赖别人的行为和言论。所以,信念和相信基本是同义的。

信仰英語: ),拉丁语fides and 旧法语feid,[5] 是对一位,一个物,一件,或者是一种概念的坚信不疑和置信。[5][6]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7]认为“信仰”是一个广义术语,出现在表达各种不同概念的语言中;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信仰”(Faith) 与“信任”(Trust) 的含义大致相同。

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在于,信仰是对某事或某人的一种强烈的坚定不疑的信念,处于难以被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而改变心理状态。信仰常用于宗教语境, 是指对宗教的一种神圣的信念。 信念通常指的是对某件事是真实或存在的一种心理态度或接受,通常基于证据、经验或对来源的信任。 信念在没有达到信仰所具有的强烈的坚定不疑的心理状态,是容易被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而改变的。 信念所意味的的信任程度可能不如信仰的信任程度那么强烈。[8] 信仰以某些信念为前提,但信念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信仰。[2][9]

做为知识相信例子: 罗素说:我们不说“2加2等于4”是信仰[10]。 这意味着我们对命题只是知识相信, 不排除继续用经验证据进行理性的研究。实际上,历史上类似“2+2等于4”的严格的语义含义也受到质疑,这催生了皮亚诺公理

做为信仰相信例子:基督徒相信“处女生育”和“死后三日复活”的命题(圣经新约),其推理根据是对圣经的信仰, 尽管是被科学上否定的(到目前为止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文献报道科学发现为准)。爱因斯坦不信宗教,不信人格化的上帝(见: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按照 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上帝错觉》的“上帝假说”见解:从知识相信的角度,“存在人格化的上帝”,“处女生育”和“死后三日复活”等命题,可以看成有效的科学假说,对物理的宇宙有影响, 像其他任何科学假设一样都可以得到检验和证伪。他坚持认为,上帝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关于宇宙的科学事实,如果在实践中还无法验证而发现,但原则上是可以发现的。[11][12]

认识论

认识论涉及划定合理的信念和观点之间的界限,并且通常涉及知识的理论哲学研究。[13]

知识-证明过的真信念

证明过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是在启蒙运动期间获得认可的知识定义,“证明”与“揭示”相对立。 有人试图将其追溯到柏拉图和他的对话。[14]

知识相信(信念)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着认为其是正确的。相信一件事就是单纯通过思考。哲学家们在探讨知识时运用的就是这种相信。知识相信的一个命题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不排除按经验证据的方式(科学方式)继续理性的研究和质疑和探讨。 这里的逻辑是,一个人想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不排除按经验证据的方式来研究它的真实性。

信念系统

信念系统是一套由多种个人理念演化而来的、并相互支持的信仰体系。

所有的信念系统都可归类为宗教、哲学、政治、意识形态或这些系统的组合。

哲学家乔纳森·格洛弗(Jonathan Glover)表示,信仰总是信念系统的一部分,一种人们共同的信念系统很难让个人完全修改或拒绝。[15] 基督教网站“AllAboutReligion”认为无神论就是一个近代形成的一个信仰体系[16]。 无神论者有不同的看法,英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认为无神论是一种信念,但不是一种信仰[10]。 他将“信仰”定义为对没有证据的事物的坚定信念。 进一步指出,在有证据的地方,没有人会说“信仰”。

心理学

信念的建立

心理学研究了信念的形成以及信仰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三种信念形成与变化过程:

条件推理过程

当人们估计事物的真实性时,他们会搜索自己所记忆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自己所记忆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信念。[17]

信念形成的线性过程

与以前的过程不同,这个过程考虑了影响信念形成的多重因素。使用回归过程,该过程基于几个不同的信息来预测信念的形成,根据其相对重要性分配每个部分的比例。[17]

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信念形成与演变

这些过程解决了人们在处理与建立信念相关信息时,他们不可能从所掌握的信息中,做出以客观为基础的预测。相反,这些处理过程反映了人们在遇到事物时对信息理解的多少和含义。[17]

參見

參考文獻

  1. Primmer, Justin, , Primmer, Justin (编), , Stanford, CA: The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2018 [200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November 2019)
  2.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2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November 2019).
  3.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2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20).
  4. .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5. . Oxford Living Diction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ch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6. . Cambridge Dictiona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ch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7. .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Faith’is a broad term, appearing in locutions that express a range of different concepts. At its most general ‘faith’ means much the same as ‘trust’. ... Philosophical accounts are almost exclusively about theistic religious faith—faith in God—and they generally, though not exclusively, deal with faith as understood within the Christian branch of the Abrahamic traditions.
  8. . [202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9. Bishop, John and Daniel J. McKaughan, "Faith",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22 Edition), Edward N. Zalta & Uri Nodelman (eds.),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22/entries/fa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 Russell, Bertrand. "Will Religious Faith Cure Our Troub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uman Society in Ethics and Politics. Ch 7. Pt 2. Retrieved 16 August 2009.
  11. .
  12. .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13. Oxford Dictionaries – definition 存檔,存档日期6 September 2016. published by OUP [Retrieved 2015-08-09]
  14. The received view holds it that Plato's theory presents knowledge as remembering eternal truths and justification reawakens memory, see Fine, G. .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7. ISBN 978-0199245581.
  15. Elizabeth A. Minton, Lynn R. Khale. . New York: Business Expert Press LLC. 2014. ISBN 978-1-60649-704-3.
  16. . AllAboutReligion.org. [2017-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5) (中文).
  17. Wyer, R. S., & Albarracin, D. (2005). Belief 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In D. Albarracin, B. T. Johnson, & M. P. Zanna, The Handbook of Attitudes (273-322).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