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钠

碘化鈉(實驗式:NaI)是一種離子化合物,室溫下為白色晶体,无臭,味鹹而微苦。易溶於水,其水溶液呈中性。在空气和水溶液中會逐渐析出而变黄或棕。碘化鈉可用作閃爍體材料、治療碘缺乏症的膳食補充劑、離散劑以及作為芬克爾斯坦反應的反應物等。

碘化鈉
英文名
识别
CAS号 7681-82-5  checkY
13517-06-1(二水)  ☒N
PubChem 5238
ChemSpider 5048
SMILES
 
  • [Na+].[I-]
InChI
 
  • 1/HI.Na/h1H;/q;+1/p-1
InChIKey FVAUCKIRQBBSSJ-REWHXWOFAL
ChEBI 33167
RTECS WB6475000
性质
化学式 NaI
149.89 g·mol¹
外观 白色固體
密度 3.67 g/cm³
熔点 660°C
沸点 1304°C
溶解性 184 g/100 ml (25°C)
结构
配位几何 八面体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刺激性刺激性 Xi
警示术语 R:R36, R38, R42, R43, R61
安全术语 S:S26, S36, S37, S39
NFPA 704
0
2
0
 
闪点 不可燃
相关物质
其他阴离子 氟化钠
氯化钠
溴化钠
其他阳离子 碘化锂
碘化钾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物理性质

碘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碘化钠是一种强还原剂,可以将Fe3+、Cu2+、MnO4-卤素等还原,如:

2 FeCl3 + 2 NaI → 2 FeCl2 + 2 NaCl + I2
2 NaI + Br2 → 2 NaBr + I2

和其他碘化物一样,碘化钠可以和作用,形成I3-

NaI + I2 → NaI3

碘化钠在水中可以解离出I-,参与沉淀反应:

Ag+ + I → AgI↓
Bi3+ + 3I → BiI3

用途

食物添加物

碘化鈉及碘化钾通常被用來治療和預防碘缺乏症,市售食鹽常摻有少許碘化鈉。

有機合成

碘化鈉之丙酮溶液也用於芬克爾斯坦反應(将有機氯化合物转化为有機碘化合物),机理是氯化鈉不溶於丙酮而碘化钠可溶,从而促使反應进行。

R-Cl + NaI → R-I + NaCl

核醫學

一些放射性碘鹽,包括Na125I及Na131I可做為放射性藥劑,用於治療甲狀腺癌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是造影技術中的放射性示蹤劑,(參見碘的同位素)

摻鉈碘化鈉閃爍探測器

碘化鈉結晶中添加,NaI(Tl),當受到电离輻射时,會放出光子(即閃爍(scintillation)),因此應用於閃爍探測器、傳統的核醫學地球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環境測量等方面。NaI(Tl)是使用最廣泛的閃爍材料。晶體通常附有光電倍增管,並以氣密封裝,因為碘化鈉具潮解性。可藉由不同條件下晶體生長的晶體,來微調部分參數,如輻射硬度餘輝及透明等。結晶中添加物的比率較高時,可用於高光譜品質的X光探測器。在此應用中,碘化鈉可同時作為單晶體和多晶體使用,最大放射之波長為415 nm。[1]

溶解度

碘化鈉在一些有機溶劑中有高溶解度,此與氯化鈉甚至溴化鈉不同。

Solvent NaI 溶解度 (g NaI 每kg溶劑於25 °C)[2]
H2O1842
液氨1620
液态二氧化硫150
甲醇625–830
甲酸618
乙腈249
丙酮504
甲醯胺570–850
乙醯胺323 (41.5 °C)
二甲基甲醯胺37–64
二氯甲烷0.09[3]

穩定性

碘化物(包括碘化鈉)可被大氣中的氧氣 (O2)以可偵測的速度氧化成 (I2)。I2及I 可络合成黃色的三碘陰離子,與碘化鈉的白色不同。水可加速此氧化過程,碘化物也會以光氧化過程變為I2,因此碘化鈉應儲放於暗處,並保持低溫低濕度。

參考資料

  1. (PDF). Saint-Gobain Crystals. 2016 [June 2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31).
  2. Burgess, John. . Ellis Horwood Series in Chemical Sciences. New York: Ellis Horwood. 1978. ISBN 9780470262931.
  3. De Namor, Angela F. Danil; Traboulssi, Rafic; Salazar, Franz Fernández; De Acosta, Vilma Dianderas; De Vizcardo, Yboni Fernández; Portugal, Jaime Munoz.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Faraday Transactions 1. 1989, 85 (9): 2705–2712. doi:10.1039/F1989850270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