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阿拉伯语:,羅馬化:al-Jumhūrīya at-Tūnisīya),通称突尼斯(阿拉伯语:,羅馬化:Tūnis),是位於北非的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此外,突尼斯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部和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60公里),北方不遠處即為義大利。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突尼西亞共和國 (阿拉伯语) | |
---|---|
国旗
国徽
| |
国歌:《祖國的衛士》 | |
突尼斯在非洲的位置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
官方语言 | 阿拉伯語 |
政治體制 | 单一制 共和制 |
法律體系 | 大陆法系及伊斯蘭教法混合 |
國家憲法 | 突尼斯共和国宪法 |
政府 | 国民代表大会 |
• 總統 | 凱斯·賽義德 |
• 总理 | 艾哈邁德·哈沙尼 |
成立 | |
• 从法国独立 | 1956年3月20日 |
• 正式成立 | 1957年7月25日 |
面积 | |
• 总计 | 163,610平方公里(第90名)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11,707,000(第78名) |
• 密度 | 63/平方公里(第133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491.84億美元[1](第76名) |
• 人均 | 12,299美元[1](第95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456.42億美元[1](第84名) |
• 人均 | 3,763美元[1](第111名) |
货币 | 突尼西亞第納爾(TDN) |
时区 | UTC+1 |
• 夏令时 | +2 |
电话区号 | +216 |
ISO 3166码 | TUN |
人类发展指数 | ▲0.739[2](第91名)-高 |
国家象征 | 國父 : 哈比卜·布爾吉巴 |
互联网顶级域 |
「」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国大陸 | |
臺灣 | |
新加坡 | |
馬來西亞 |
名稱
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而是以古迦太基的一位女神塔尼特(布匿语: ;拉丁語:)命名[3]。亦有指該字來自柏柏爾語ⵜⵏⵙ tns,指“駐紮”[4]。
突尼斯的法語名稱Tunisie獲得歐洲各語言採用及稍微改變,建立一個有助分辨突尼斯和的名稱。其餘語言便把國名和市名混用,需要依靠上文下理推斷是市是國[5]。
突尼斯地區在古代的名稱為“阿非利加”(Africa或Ifriqiya),是非洲現在名稱的源頭。afri是迦太基附近(今突尼西亞附近)閃米特人常見的名字,這一名字來源於腓尼基語中的afar,即「灰土」。所以,古羅馬採用了由afar一詞演變出來的“Africa”來稱呼迦太基人的土地。這古代名稱一直沿用著,直到近代。
歷史
突尼斯曾經是迦太基的發源地和國家中樞。這個位於北非的國家統治了西班牙,北非,地中海沿岸等零星地區,成為當時地中海最強盛的國家,並因此成為以後羅馬的強敵,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曾經一度要攻入羅馬的首都。後來北非第三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被征服並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阿非利加行省。後來此地又陸續受到汪達爾王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突尼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內受到奥斯曼帝国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突尼斯摄政时期)。在1881年时,隨著法國對殖民地的開拓,转而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即法属突尼西亞。二戰時間,1940年法國投降,维希法國繼續統治突尼西亞,1942年維希政權被德國進駐,意大利軍隊佔領了突尼西亞和法國南部,建立了短暫的意屬突尼西亞。1943年德義聯軍和盟軍爆發了突尼西亞戰役。二战后,突尼西亞被法國重新接收。
1956年3月20日,突尼斯从法国独立,成立突尼斯王国。穆罕默德·艾敏貝伊出任国王,哈比卜·布尔吉巴担任首相[6]。王国建立一年多以后,君主制被推翻,成立突尼斯共和国,哈比卜·布尔吉巴就任首届总统。從1956年獨立到2011年革命,政府和憲政民主聯盟實際上是一體的。國際特赦組織、《衛報》稱突尼斯為“阿拉伯世界最現代化但最專制的國家之一”。[7]
1987年11月,布尔吉巴被医生宣布不适宜继续担任总统[8],根据突尼斯宪法第57条[9],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中,总理扎因·阿比丁·本·阿里继任了总统职位[10]。他继任总统的日期11月7日此后被定为法定节日。本·阿里每五年都以绝对优势(远超过80%的得票)连任总统,最近一次是2009年10月25日,[11]直至2011年1月,他在民众骚乱中逃离突尼斯。
哈比卜·布尔吉巴30年統治的结果是以收买人心的政策以及伊斯兰运动的崛起为标志的,继任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将之废除,但延續了布尔吉巴主义的現代化目标,即经济自由化。他在國內推行經濟改革,吸引外國投資。突尼斯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調整至現時價格)從1986年的1,201美元升至2008年的3,876美元。[12]從1987年起的大約2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長。
这段时间内,突尼斯经济发展成就被誉为“突尼斯奇迹”。2009-2010年度世界经济竞争力论坛年报显示,在经济竞争力、抵御金融危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促进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突尼斯在133个国家排名中名列非洲第1、世界第40。在茉莉花革命前,无论从政府廉洁度(透明国际2010年排名,突尼斯位列排名59位),还是从民生状况来观察,突尼斯都是发展中国家样板。[13]
虽然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并未对突尼斯的经济产业结构造成明显冲击,但重创了突尼斯的旅游业,使得依靠旅游业周边产业谋生的底层民众怨声载道。2011年,一名女性突尼斯政府官员执法时掌摑了一名男性小贩,此举在伊斯兰文化是对雄性的羞辱。该名男性小贩在遭受掌摑后一小时在政府大楼前自焚。当地政府在此事件的处理轻描淡写,只是将该名女性官员调职处理,引起了民众群体性不满。加上当地社交网络煽风点火,引爆反政府示威茉莉花革命,要求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为此事负责,不敵民意壓力下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宣布解散国会重新大选。但彼时示威已成燎原之势,多地暴力事件频发,国内治安形势崩溃,再次大选已无法进行。扎因·阿比丁·本·阿里被迫将權力交給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代理,逃离突尼斯。
不過2011年1月15日突尼斯的憲法委員主席宣布,根據突尼斯憲法第57條的規定,最終決定讓國民議會議長福阿德·邁巴扎從穆罕默德·加努希手中取得臨時代理總統來履行職權。[14]
2011年1月17日突尼斯新聯合政府宣布:將國家和政黨分離。
2011年12月12日,突尼斯制宪议会投票选举保卫共和大会党主席蒙塞夫·马祖吉為新一任总统。
2014年11月23日,采用新宪法后的第一次正规总统选举举行,突尼斯呼声党候选人贝吉·卡伊德·埃塞卜西当选。此次大选的投票率达到了64.6%,投票过程也井然有序,突尼斯政治过渡进程渐近尾声。
2019年9月19日,突尼西亞外交部突然發出聲明,證實了帶罪流亡的本阿里,已於該日稍早病逝於沙烏地阿拉伯,終年83歲。
2021年1月,因疫情,失业,腐败等多重因素突尼斯发生2021年突尼斯示威。
2021年7月25日,突尼斯总统凯斯·赛义德罢免总理,关停议会,进行政变,重回独裁道路[15]。
地理
突尼斯国土面积的40%为撒哈拉沙漠所占据,餘下的60%则是十分富饶的土地,早在被併入罗马帝国之前的公元前3世纪就成为了迦太基文明的发源地。北部為高山與丘陵地,主要是亞特拉斯山脈東部的延伸;中部為階梯狀台地,由西向東傾斜,台地以南多季節性鹽沼;東部為狹長的沿海平原;南部則為撒哈拉沙漠。
薩赫勒地區,擴大沿海平原沿著突尼斯的地中海沿岸,是躋身於世界最大的橄欖種植區。突尼斯的海岸線長1148公里(713英里)。在海洋中,國家聲稱24海里(44.4公里,27.6英里),領海為12海里(22.2公里,13.8英里)。
舍阿奈比山是突尼斯最高的山,高約1,544米。最低點在杰里德大盐湖,在海平面下17米。
軍事
突尼斯在2008年有陸軍27,000人,裝備有84輛主戰坦克和48輛輕型坦克。海軍4,800人,有25艘巡邏艇。空軍有4,000人和一百多架飛機。國民衛隊有12,000人。[16]2006年的國防開支佔該年GDP的1.6%。
行政区划
突尼斯全國分為24個省,省下設縣。
省份
- 艾爾亞內省
- 巴傑省
- 本阿魯斯省
- 比塞大省
- 加貝斯省
- 加夫薩省
- 堅杜拜省
- 凱魯萬省
- 卡塞林省
- 吉比利省
- 卡夫省
- 馬赫迪耶省
- 馬努巴省
- 梅德寧省
- 莫納斯提爾省
- 納布勒省
- 斯法克斯省
- 西迪布濟德省
- 錫勒亞奈省
- 蘇塞省
- 泰塔溫省
- 托澤爾省
- 突尼斯省
- 宰格萬省
主要城市
人口最多的四个城市如下:
- - 983,861(2009年人口)
- 斯法克斯 - 855,256
- 凯鲁万 - 546,209
- 苏塞 - 544,413
經濟
突尼西亞是非洲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其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7,而它的人均收入居非洲前列。突尼斯盛產橄欖油,產量居世界第4位,被称为“世界橄榄油园”、“橄欖之邦”。除了出口紡織品與橄欖油之外,觀光業也是其重要的收入之一。
自從本·阿里政府在2011年被推翻後,突尼斯经济受到冲击,[18]2014年經濟增長率只有1%。突尼斯存在严重的失业率问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突尼斯的失業率已升至15%以上,尤为需要注意的是,青年人和高学历人群失業問題尤為嚴重。
交通
参考资料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英语).
-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8).
- Taylor, Isaac. . BiblioBazaar, LLC. 2008: 281. ISBN 978-0-559-29668-0.
- Rossi, Peter M.; White, Wayne Edward. . Pierian Pre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0: 132.
- Room, Adrian. . McFarland. 2006: 385. ISBN 978-0-7864-2248-7.
- . BBC News. 2017-11-01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 Black, Ian. . The Guardian (London). 13 July 2010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 . BBC News (obituary). [20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 AP. . The New York Times. 7 November 1987 [2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 . BBC. 6 April 2000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 Vely, Yannick. . ParisMatch.com. 23 November 2009 [2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 UNdata Record View Per Capita GDP at Current Pri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United Nations。
- . 美國之音. 2014-02-01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 NICK PARKER,"Shocked Brits flee bloodbath and riots in Tuni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Sun,UK,15 Jan 2011.
- Yee, Vivian.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1-10-14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中文(简体)).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Taylor & Francis Group. February 2008. ISBN 978-1-85743-461-3.
-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9 March 2012 [2015-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3).
- . 中新網. 2015-10-14 [2015-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 . [200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外部連結
- (繁體中文)突尼西亞簡介(中華民國外交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画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Government of Tuni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开放式目录计划中和突尼西亞相关的内容
- 《世界概况》上有关Tunisia的条目
- 維基媒體的突尼西亞地圖集
- OpenStreetMap上有關突尼西亞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