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初的七位名士:山涛、阮籍刘伶嵇康、向秀、阮咸、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的竹林裡面。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朝大墓 南京市西善桥宫山北麓,东晋晚期至南朝刘宋时期的帝 王陵墓磚畫。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別為春秋隱士榮啟期、阮咸、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

生平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雖然他们的思想傾向不同。阮籍、劉伶、嵇康、阮咸始終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阮籍、劉伶、嵇康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在八王之乱中,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山涛、王戎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名稱來由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1]一般認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遊有关。[2]

传统说法认为“竹林”位于嵇康山阳县的寓所附近。[3]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因而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这种说法见于《晋书·嵇康传》及《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条。

陳寅恪认为,“竹林七賢”的活動地方實際上並沒有產“竹林”,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出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事數,有標榜之義。“竹林”之辭,源於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Vlenuvena)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竹林七賢”。[4]

王晓毅不认同陈寅恪的观点,从汉晋时期佛经中“竹林”这一译名的出现频率质疑了陈提出的“托天竺竹林精舍”一说,并结合史料实地考察发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种植有“竹林”,之后又从时间和地点上论证了竹林七贤聚会的可能性,从而认为传统说法对于“竹林七贤”一名由来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5]

作品

  • 阮籍:传世作品〈大人先生傳〉,風格與刘伶〈酒德颂〉相似,诗存《咏怀诗》八十二首,著有〈达庄论〉、〈为郑冲劝晋王笺〉等
  • 刘伶:好饮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賦〉、〈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答難養生論〉、〈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 向秀:對嵇康的〈養生論〉有駁難之作〈難養生論〉;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
  •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琴”,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學方面沒有留下作品

評價

岑逸飛認為,如果分五等,嵇康屬優,隱遁招致殺身之禍,作《管蔡論》為管蔡翻案,認為管蔡之反是疑慮周公篡權,影射司馬氏篡魏,鍾會指他「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下不為用,無益於今,有敗於俗」,被誅時有3,000名太學生請以他為師;阮籍屬良,狀甚瀟灑,卻能虛與委蛇,聞悉步兵廚人精於釀酒,為飲酒而當步兵校尉,未可厚非,境界及不上嵇康;山濤、向秀屬常,雖有學問,但山濤位至三公,向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嵇康後與山濤絕交,並非無因;阮咸、劉伶屬可,阮放浪形骸,劉為酒徒,皆乏善可陳;王戎屬劣,神童小時了了,大時壞透,全靠獻媚取容,苟全於世,且貪財聚斂,不知休止[6]

臺灣高雄市有七賢路以紀念之。

画像

参考文献

引用

  1.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
  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皆同意這樣的說法。
  3.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条“清水出河内修武县(即原山阳县)之北黑山”句注云:“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
  4. 陈寅恪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文中说:“寅恪尝谓外来之故事名词,比附于本国人物事实,有似通天老狐,醉则见尾。如袁宏《竹林名士传》、戴逵《竹林七贤论》、孙盛《魏氏春秋》、臧荣绪《晋书》及唐修《晋书》等所载嵇康等七人,固皆支那历史上之人物也。独七贤所游之‘竹林’,则为假托佛教名词,即‘Velu’或‘Veluvana’之译语,乃释迦牟尼说法处,历代所译经典皆有记载,而法显(见《佛国记》)玄奘(见《西域记》玖)所亲历之地。”(《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5. 王晓毅 《竹林七贤考》 《历史研究》 2001年第5期
  6. 岑逸飛. . 《明報》. 1994-05-16.

书籍

  • 萬繩楠,〈清談誤國(附「格義」)〉,《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1999)

期刊論文

  • 顧敏耀,〈異時空符碼再現‧在地化互文演繹——臺灣古典詩中的竹林七賢〉,《臺灣學研究》,第12期,2011年12月,頁95-130。

外部連結

参见

  • 云台山
  •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