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
綠色建築或綠建築(英語:),是指本身及其使用過程在生命週期中,如選址、設計、建設、營運、維護、翻新、拆除等各階段皆達成環境友善與資源有效運用的一種建築[1]。換言之,綠色建築在設計上試圖從人造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這需要設計團隊、建築師、工程師以及客戶在專案的各階段中緊密合作。而綠色建築的實作擴充並補足古典建築設計對於經濟效益、實用性、耐用度以及舒適度方面的不足。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堪薩斯城科技中心。該建築具有如下綠色貢獻:
- LEED 2.0 金牌認證
- 綠色能源
- 自然景觀
可持續能源 |
---|
![]() |
概述 |
|
節約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可持續交通系統 |
|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設計的亞熱帶全生態減碳屋,利用太陽能作為唯一能量,兼具人與自然共存觀點
相近觀念為自然建築,是指正常用於較小的比例,並偏向集中於使用當地所可取用的材料。其他常見的用詞包括了永續設計及綠色建築物[2]。
現代的綠色建築已經不止單純的建築,也包括建築材料以及建築方式等,綠色建築與電梯也存在關聯。
綠建築指標
綠建築在過去指「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而現在擴大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從定義中可以清楚發現綠建築的四大目標,而目前為以下九大指標:
生態
- 生物多樣性指標:增加生物棲地,使物種多樣化。
- 綠化量指標:將建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轉換成植物吸收量,降低二氧化碳濃度。
- 基地保水指標:使土地涵養水源,減少都市洪荒。
節能
- 日常節能指標:節省日常使用能源。
減廢
-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使用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建材。
- 廢棄物減量指標:運用自動化及規格化,避免浪費。
健康舒適
綠建築指標清單
|
|
設計原則

利麗思商學綜合大樓的正面牆使用建築整合太陽能工法
- 節約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採用節能的建築圍護結構以及採暖和空調,减少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统,使建築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築採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体布局。
- 節約資源:在建築設計、建造和建築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
- 節约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约用水。
- 回歸自然:綠色建築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静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 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築内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築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内空氣清新,温、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 冬暖夏涼:使用很少的空調能源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不能為了達成節能目標而故意不裝置空調,要求使用者忍受悶熱寒冷等不舒適的環境。
發展
- 1960年代,美國建築師保羅·索萊里提出了生態建築的新理念。
- 1969年,美國建築師英·瑪哈著《設計结合自然》一書,標誌著生態建築學的正式誕生。
- 19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各種建築節能技術應運而生,節能建築成為建築發展的先導。
- 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同时節能建築體系逐漸完善,並在德國、英國、法國及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廣泛應用。
- 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我們共同的未来》報告,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 1990年,世界第一個綠色建築標準於英國發布。
- 1992年,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築逐漸成為發展方向。
- 1993年,美國創建綠色建築協會。
- 1996年,香港推出绿色建筑標準。
- 1999年,台灣推出绿色建筑標準。
-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 2005年,新加坡倡議《BCA綠色建築標誌》
-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各個國家或地區認證制度

中華民國內政部綠建築標章2005年版
國家或地區 | 認證制度 |
---|---|
![]() | LEED、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Green Glob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uild it Green |
![]() | BREEAM |
![]() | EEWH |
![]() | Nab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reen St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AQU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LEED Brasi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LEED Cana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reen Glob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GBAS、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
![]() | Promi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HQ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DGN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綠建環評 BEAM Pl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GRIH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ERI、LEED India |
![]() | Protocollo Ita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BREEAM Netherlan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Green Star NZ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Lider 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綠標 Green 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Green Star SA |
![]() | VERDE |
![]() | Green Building Index(GB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相關條目
- 全球暖化
- 建築整合太陽能
- 綠化屋頂
- 零碳建築
- 自然建築
参考
- 阮景,许先锋,孙永庆准备.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02: 187. ISBN 978-7-5682-1193-2.
- 常宏达,杨金铎主编. .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6.05: 23. ISBN 978-7-5160-1314-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