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生
胎生(英语:Viviparity;拉丁语:Viviparious,词根来自vivus生命[1])可用来形容一些动物与植物的繁衍方式,但两者的定义并不直接相关。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一般爲胎生。

高山早熟禾(Poa alpina)表现出植物的胎生现象,種子未脱离母株就已经萌发。
概论
以动物来说,胎生是指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为胎儿並從母体中出生。胚胎通过诸如卵黄囊及胎盘等结构自母体获得营养,直至出生时为止。大部分哺乳類動物如猴、虎、牛、羊等為胎生,單孔目的針鼴和鴨嘴獸則為卵生。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胎生動物。有一些毒蛇(如蝮蛇、海蛇)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發育期間營養則由蛋黃提供,被稱為卵胎生。
以植物来说,则是指种子成熟后还未脱离母株即在子房(果实)内发芽的现象,芽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才脱离母株。和动物胎生不同的是,这里的种子并不靠母株供给营养,而是以种子内胚乳所储藏的营养来发育。
注释
- [.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英文)词源词典]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