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神學

自由主義神學英語:,又譯為自由派基督教),是当代基督教现代主义运动。

为对抗自由主义神学教义对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冲击,基督教内保守派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了基要主义,以抗衡自由派。

教义

自由主义神学通常有以下特征:

  • 相对于保守派而言,其内部观点呈多元化。
  • 相对于保守派而言,在救赎的问题上持更宽松的观点,包括普救论的信念。
  • 更愿意認識和接受基督教以外的立場观点(如其他信仰和哲学传统)。
  • 倾向于以现代科学对正统神学进行重估,將圣经中的神迹奇事視為隱喻而非史實來解讀。
  • 不再承认《圣经》的绝对权威性,认为《圣经》只是个人生活和信仰的指导、而非必需遵守及认同所有的教條。
  • 包容不同性取向人士、曾经墮胎的婦女、性工作者,尊重不同宗教人士、少數族裔傳統習俗等。

自由主义神学的“自由”一词意思是按照现代哲学现代科学来解释圣经,不将圣经视作絕對权威,故不受圣经本身的权威约束。

自由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观点的多样化,这也使得如何确切界定何为自由派变得十分困难,但自由派神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否认圣经中的神迹奇事內容,相信人的理性。但不完全接受圣经中的神迹奇事,在保守派基督徒看来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了。

自由派认为保守派為主的教會缺乏同情怜悯爱心包容其他人,導致信徒下降,而保守派強烈反對並谴责墮胎同性戀婚前性行為等行為是没有爱心及排斥的表现。但自由派所谓的爱心,在保守派看来,就是连非信徒也不接受的如同性恋墮胎等也宽容。 (婚前性行為及婚外性行為,過去保守派看來等同通姦,犯下十誡中的姦淫罪,不可寬恕。自由派認同應予宽容和接納,保守派認為這等同縱容。)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争议通常出于这样的原因。但近年隨著離婚率的增加,即使是保守派教會對已離婚的教友持宽容態度,儘管並不鼓勵。

自由主义神学的大前提,是以人性的理性分析及科学的发现为依归;任何与理性和科学不吻合的都要受到反对。结果,自由主义反对基督教信仰的历史教义,因为这些都是神迹及超自然,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耶穌復活等等均被質疑。

自由主义神学看圣经是一本普通但有十分具價值和意義的书,但不是在提摩太前書所指聖經是神的默示的。高等批判学从人的观点出发,分析圣经的书卷,尝试去发现与作者、日期及重要资源有关的人为因素,所以圣经书卷的写作日期通常被推后。有关作者的传统说法通常都被否定。圣经的权威及神圣启示都被否定。人类應理性分析及了解信仰的真締,不高于圣经与传统教义。圣经是需要用一个理性的立场去了解的,如果圣经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事,就应该被否定,因此,圣经的神迹可被摒弃。

自由主义神学强调神的内蕴性(immanence),即是神无处不在,及无事不有。神内蕴性的极端结果是泛神论(pantheism)(神就是一切)。在自由主义神学的教义里,神在各处工作——他在自然界工作;也在演化过程中工作,因此,神迹是不需要的。

传统基督教神学是教导真理道德的绝对标准,而自由主义却教导世界是个开放系统。自由派神学认为世事并没有绝对,也不应该有教义的断言。任何事物都可以受质疑——包括圣经及传统的教义。传统神学应被否定,因为它是一个固定系统(fixed system);而自由派则认为,一切都可以改变。

自由派神学反对个人的救恩和永远的审判——因为都是无关宏旨的。自由派是乐观的,它要透过人的努力去建立天国;社会福音就是它的信息。神的国不是未来的、不是属于超自然时代的,而是在今生,透过应用耶稣的原则及伦理观念便能实现了。

自由派神学否定人的全然败坏和原罪教义。认为所有人生來并非邪恶的,而且基本上是良善的。在始祖亞當夏娃吃「禁果」後,雖然人要面對死亡,但人的世代從此有了分辨善惡的權利。犯罪後的人可以透过教育的指引去行善。耶稣的神性被否定(質疑三位一體),他们认为耶稣是一个好教师和先知,是一个理想的人,是人类的良好典范。圣经的神迹也被否定,因为这些与人类的理性,及现代科学不协调。

历史

19世紀達爾文主義在歐洲兴起,理性主义蓬勃發展,某些知识分子开始认为圣经中的神迹奇事不合理性而加以拒绝。因受德國浪漫主義啟蒙運動影響,在新教教會中興起了一項新運動稱為自由神學。被稱為自由的原因是主張此思想的信徒,認為個人有權力認為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不應受到圣经的约束。他们认为,若不在理性之下,信仰便成為了迷信。這種宗教是純粹主觀性的[1]。自由神學的創始人是士來馬赫,他不相信聖經記載著神的特殊啟示,他堅信內心的良知,而這良知可以叫我們在內心、在宇宙間察覺上帝,因為人無法確認自己經驗以外的任何事情,所以對他而言宗教是一種情感的經驗,這種對基督的直覺是宗教唯一的解釋[2]士來馬赫認為新約及信經中所解釋的耶穌,都被錯誤解釋了。

士來馬赫同一時期還有一位哲學家黑格爾也屬於自由派學者,他暗指早期基督教(新約時期)的思想只是信仰的原始概念,隨著時間知識會逐漸成熟、完全,所以基督教的信仰需要重新被修正、改變以達到完全的地步。在士來馬赫之後出現許多深受他影響之神學家例如克里斯提安·鲍尔、立敕爾接續發展此思想。雖然立敕爾反對士來馬赫所提出的宗教經驗及形而上學的觀念,多強調於倫理及社會行動的焦點,但接下來所發展出的思想都有某些相同信念。此思想注重個人勝於聖經之權威,因為過於注重理性所以對於基督教中許多奧秘之事無法接受,例如聖靈感孕、道成肉身耶稣復活、“三位一體”的神等等。因為十分強調懷疑論之思維,所以將歷史中的耶穌與教義中的基督分開來,並且將心理學哲學等思想加入信仰的中心,企圖重新建構基督教的信仰核心。這個思想很快在德國以外的地區散布開來[3]

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自由主义神学的衰亡。后来,一种新的自由主义神学,又称为「实体神学」(realistic theology)就此形成。新的自由主义神学比旧自由主义神学重视圣经,如陶德等人就曾认真地研究过圣经。但自由主义神学前提——对圣经默示的否定——仍是自由主义神学的立场。新自由主义神学保留了自由主义神学对人性的基本信念。他们認為人基本上是良善的,并不邪恶,只是「已破坏了的好东西」。

新的自由派神学依然受到保守派的抗衡。

代表人物

德国
美国
中国大陸
  • 丁光训
  • 吴耀宗,社会福音派
香港
  • 陳士齊

参考文献

  1. 黎東方. . 臺北市: 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9: 77.
  2. 李少蘭. . 香港: 道聲出版社. 2000: 462, 485.
  3. 麥可·柯林斯、馬修·普瑞斯. . 由謝青峰、李文茹翻译. 台北市: 台灣麥可股份有限公司. 2005: 178.

外部連結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