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俄語:,羅馬化:Sibir)是烏拉山脈以東廣大地區之總稱,佔北亚的大部分,面積超过1310万平方千米,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中亚北部。自16世纪下半叶以来至今属于俄罗斯,相當於該國領土总面积的75%,但仅占该国五分之一的人口。此外,中國部份王朝(唐、元、明、清等)、蒙古帝國、渤海国、高句丽、西伯利亞汗國過去也都有統治或佔領部份西伯利亞領土。
西伯利亞 Сибирь | |
鮮卑利亞 | |
Region | |
绰号:鮮卑利亞 | |
国家 | 俄羅斯 |
---|---|
地区 | 北亚 |
接壤 | 西:烏拉山脈 北:北冰洋 東:太平洋 南:哈萨克斯坦、蒙古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最高點 | 克柳切夫火山 |
- 海拔 | 4,649 m(15,253 ft) |
面积 | 13,100,000 km²(5,057,938 mi²) |
人口 | 3,727万5,609[1](2022) |
人口密度 | 2.8 /km² (7 /mi²) |
名稱
西伯利亞此名稱可能來自西伯利亞韃靼語,意思就是「沉睡之地」(Sib Ir)。西伯利亚鞑靼人以此为国家名稱建立西伯利亚汗国,后來被莫斯科大公国征服,西伯利亚此名詞进入了俄語。也有說法為「鮮卑利亞」,來自鮮卑。亦有一個解釋,西伯利亞被解作昔班的地方,因為他的封地位於西伯利亞。又有一说,俄罗斯沙皇国以锡伯族的族名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而在中國古地圖上,西伯利亞被稱為羅荒野。
歷史
早在石器時代以前,西伯利亞已經有人居住。當時西伯利亞的氣候比現在溫和得多,而且當時的水位比較低。現時的白令海峽,當年有一條陸橋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現時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人口都是通過這條陸橋從西伯利亞來到美洲的。
西伯利亞亦是古代不少強悍民族的搖籃。匈奴、鮮卑、突厥、柔然等等各種民族都是從西伯利亞崛起的。
東斯拉夫人前往西伯利亞旅行可追溯至11、12世紀。根据基輔羅斯歷史書往年記事记载:當時諾夫哥羅德人與西伯利亞獵人建立貿易關係,最遠到達葉尼塞河。
至於西伯利亞的現代發展始於16世紀後期。最初從西邊入侵西伯利亞的不是俄國正規軍,而是斯特羅加諾夫家族的僱傭軍。1558年,因為烏拉山脈以西的毛皮日漸減少,沙皇伊凡雷帝授權斯特羅加諾夫家族率哥薩克在烏拉山脈以東開發商棧,攫取當地豐富的毛皮資源。1572年,在西伯利亞中部的半遊牧國家西伯利亞汗國拒絕以毛皮向俄國朝貢,這成了俄國進攻西伯利亞的理由。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次征服的起因是當地俄羅斯的居民點經常受到原住民的騷擾。哥薩克領袖葉爾馬克·齊莫菲葉維奇在1578年(明萬曆六年)10月開始東侵。幾年內,葉爾馬克等征服了庫臣汗國,將西部納入俄羅斯勢力範圍,但其後在進攻西伯利亞汗國時溺水身亡,該汗國直至1598年庫楚汗才被俄國擊潰。之後俄國人繼續深入東北亞拓殖,於1636年(明崇禎九年)到達鄂霍次克海,範圍擴張到將近整個西伯利亞地區,至此俄羅斯亦成為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
當俄國殖民範圍接近大清國领土時,雙方開始產生軍事接觸。1652年(清順治九年),俄人東入黑龍江,「駐防寧古塔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鬥。1657年,沙俄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之後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派將軍彭春5月22日從璦琿起兵五千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薩。之後清軍撤軍而俄軍捲土重來。1686年清軍再攻雅克薩。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條約》正式簽字,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两国边界。晚清衰败以后,俄罗斯帝国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黑龙江北、乌苏里江东、库页岛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俄罗斯,中国还失去了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的海洋资源和出海口。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之後,白軍在西伯利亞獨立,成立遠東共和國。然而隨著布爾什維克勢力日增,遠東共和國在1922年改組成為遠東蘇維埃共和國,並於同年被蘇聯合併。1944年,唐努烏梁海被併入蘇聯,成為圖瓦共和國。西伯利亞由於其荒涼,歷史上一直是帝俄和蘇聯政府流放罪犯的地方。
自然地理
氣候
氣候上屬副極地氣候,成因是西伯利亞的緯度很高,氣溫非常低,這些都是西伯利亞的發展及人口增長的障礙。西伯利亞的冬天很長,其中月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的月份至少有7个,每年1月时更加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同時成為影響整個歐亞大陸冬季季候風的主要發原地。在這段時間,大部份地區都會完全被冰雪所封鎖。在奧伊米亞康曾經有過攝氏零下71.2度的低溫記錄,是現時人類居住的地點中所錄得的最低氣溫。在這低溫之下,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會全部結冰。
西伯利亚最大城市新西伯利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12.2 (10.0) |
−10.3 (13.5) |
−2.6 (27.3) |
8.1 (46.6) |
17.5 (63.5) |
24.0 (75.2) |
25.7 (78.3) |
22.2 (72.0) |
16.6 (61.9) |
6.8 (44.2) |
−2.9 (26.8) |
−8.9 (16.0) |
7.0 (44.6) |
日均气温 °C(°F) | −16.2 (2.8) |
−14.7 (5.5) |
−7.2 (19.0) |
3.2 (37.8) |
11.6 (52.9) |
18.2 (64.8) |
20.2 (68.4) |
17.0 (62.6) |
11.5 (52.7) |
3.4 (38.1) |
−6 (21) |
−12.7 (9.1) |
2.4 (36.3) |
平均低温 °C(°F) | −20.1 (−4.2) |
−19.1 (−2.4) |
−11.8 (10.8) |
−1.7 (28.9) |
5.6 (42.1) |
12.3 (54.1) |
14.7 (58.5) |
11.7 (53.1) |
6.4 (43.5) |
0.0 (32.0) |
−9.1 (15.6) |
−16.4 (2.5) |
−2.3 (27.9) |
平均降水量 mm() | 19 (0.7) |
14 (0.6) |
15 (0.6) |
24 (0.9) |
36 (1.4) |
58 (2.3) |
72 (2.8) |
66 (2.6) |
44 (1.7) |
38 (1.5) |
32 (1.3) |
24 (0.9) |
442 (17.4) |
来源:[3] |
奥伊米亚康(曾經錄到零下60度以下低溫)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6.6 (2.1) |
−15.3 (4.5) |
2.0 (35.6) |
11.7 (53.1) |
26.2 (79.2) |
31.1 (88.0) |
34.6 (94.3) |
32.9 (91.2) |
23.7 (74.7) |
11.0 (51.8) |
−2.1 (28.2) |
−6.5 (20.3) |
34.6 (94.3) |
平均高温 °C(°F) | −42.5 (−44.5) |
−35.4 (−31.7) |
−20.8 (−5.4) |
−3.7 (25.3) |
9.1 (48.4) |
20.0 (68.0) |
22.7 (72.9) |
18.2 (64.8) |
8.9 (48.0) |
−9.2 (15.4) |
−30.7 (−23.3) |
−42 (−44) |
−8.8 (16.2) |
日均气温 °C(°F) | −46.4 (−51.5) |
−42 (−44) |
−31.2 (−24.2) |
−13.6 (7.5) |
2.7 (36.9) |
12.6 (54.7) |
14.9 (58.8) |
10.3 (50.5) |
2.3 (36.1) |
−14.8 (5.4) |
−35.2 (−31.4) |
−45.5 (−49.9) |
−16 (3) |
平均低温 °C(°F) | −50 (−58) |
−47.3 (−53.1) |
−40 (−40) |
−23.9 (−11.0) |
−4.7 (23.5) |
4.0 (39.2) |
6.2 (43.2) |
2.6 (36.7) |
−3.7 (25.3) |
−20.4 (−4.7) |
−39.3 (−38.7) |
−48.8 (−55.8) |
−22.1 (−7.8) |
历史最低温 °C(°F) | −65.4 (−85.7) |
−67.7 (−89.9) |
−60.6 (−77.1) |
−46.4 (−51.5) |
−28.9 (−20.0) |
−9.7 (14.5) |
−9.3 (15.3) |
−17.1 (1.2) |
−25.3 (−13.5) |
−47.6 (−53.7) |
−58.5 (−73.3) |
−62.8 (−81.0) |
−67.7 (−89.9) |
平均降水量 mm() | 6 (0.2) |
7 (0.3) |
5 (0.2) |
6 (0.2) |
13 (0.5) |
34 (1.3) |
45 (1.8) |
39 (1.5) |
23 (0.9) |
14 (0.6) |
12 (0.5) |
8 (0.3) |
212 (8.3)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12 | 10 | 8 | 5 | 12 | 12 | 12 | 12 | 10 | 11 | 15 | 12 | 131 |
月均日照時數 | 27.9 | 115.8 | 223.2 | 267.0 | 260.4 | 267.0 | 272.8 | 213.9 | 141.0 | 74.4 | 42.0 | 3.1 | 1,908.5 |
来源1:Погода и Климат,[4] | |||||||||||||
来源2:Climate &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days and sunshine hours)[5] |
行政區劃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包括烏拉爾联邦區、西伯利亞联邦區和遠東联邦區的薩哈共和國三部份。歷史上,整個遠東联邦區其實都算是西伯利亞一部份。
現時西伯利亞地區包括以下各個部分:
- 阿爾泰共和國,首府—戈爾諾-阿爾泰斯克
- 布里亞特共和國,首府—烏蘭烏德
- 薩哈共和國,首府—雅庫茨克
- 圖瓦共和國,首府— 克孜勒
- 哈卡斯共和國,首府—阿巴坎
- 阿爾泰邊疆區,首府— 巴爾瑙爾
-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行政首府—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 伊爾庫茨克州,行政首府—伊爾庫茨克
- 克麥羅沃州,首府—克麥羅沃
- 新西伯利亞州,行政首府— 新西伯利亞
- 鄂木斯克州,行政首府— 鄂木斯克
- 托木斯克州,行政首府— 托木斯克
- 赤塔州,行政首府—赤塔
主要城市包括:
参考文献
- . gov.ru. [202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 .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erisk Analytics. [20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 . [8 Janua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7) (俄语).
- —Погода и Климат. Retrieved February 4, 2013.
- Oymyakon Climate Guide to the Average Weather & Temperatures with Graphs Elucidating Sunshine and Rainfall Data & Information about Wind Speeds & Humidity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5-26.. Retrieved November 5, 2011
外部連結
- Novosibirsk: the center of Siber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сибирь-инфо.р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俄文)
- ロシア人のシベリア征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出羽 弘(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