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音

覺音梵語巴利語),又譯為佛音觉鸣,大約為西元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僧侶,是南傳佛教史上的關鍵人物。其巨著《清淨道論》是巴利文Visuddhimagga的意譯,是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因此覺音具有上座部佛教修行體系集大成者的重要歷史地位。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生平記載

對於覺音的生平,最主要的記載來自於西元13世紀法稱對《大史》的續寫(有人稱為《小史》)及緬甸的《教史》(Sasana-vamsa)。

根據《大史》續寫章節中的記載,覺音出生在中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羅門家庭,在上座部出家。覺音在大名王(412年-434年)統治斯里蘭卡的第20年時,因為聽說在斯里蘭卡保存了很多失傳的早期佛教經典,從印度渡海來到斯里蘭卡。大名王在公元428年和435年曾遣使來華[1]。據上述二者推算,覺音登島應在433年—447年範圍內。[2]

覺音向大寺派長老護僧學習上座部學說和僧伽羅語所作的註疏書。覺音召集眾人要求把所有書都交給他作註釋,僧團要求他將他研讀的心得作成總結,向僧團報告。於是覺音將他的心得總結成《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當時人們讀了之後稱「毫無疑問,這就是彌勒」,此書成為後世南傳佛教最重視的論書之一。

據《大史》續寫章節中的記載,覺音又將三藏和註釋譯成巴利文,最後返回印度本土。但根據緬甸傳說,覺音從緬甸出發到達斯里蘭卡後來又回到了緬甸,完成多種論述。柬埔寨傳說認為,覺音最後以很高的年紀,在高棉的覺音寺圓寂。

學術研究

近代學者考據認為他出身於南印度,後至中印度。

巴利三藏中律藏之註疏名為《善見論》(Samanta-pāsādika),這本書在南北朝時,由僧伽跋陀羅傳至中國,譯成《善見律毘婆沙》[3]。一般認定其為覺音所著,日本學者水野弘元認為,在永明六年(488年)和僧伽跋陀羅一起來到廣東的未具名三藏法師,很可能就是覺音本人。他在30歲時到达斯里蘭卡,研究巴利文經典。之後可能到達緬甸傳授佛法,78歲時與弟子僧伽跋陀羅到達中國廣州,因為年老的緣故而沒有上岸,將《善見論》交給弟子僧伽跋陀羅後,乘船歸國,最後在扶南圓寂。

注释

  1. 宋書》卷九十七:「師子國,元嘉五年,國王剎利摩訶南奉表曰:……至十二年,又復遣使奉獻。」
  2. 水野弘元《佛教文獻研究》151頁。
  3. 《歷代三寶記》卷11:「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毘婆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