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

门巴族藏語མོན་པ་威利转写mon paTHLmön-pa)是印度阿鲁纳恰尔邦)、中国不丹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万人,其中在中国的实际控制区内超过11143人(2020年统计[1]),他们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和上珞隅(墨脱)地区。

门巴族
མོན་པ་
仓央嘉措
喇嘛扎西(英语:)
喇嘛扎西
佩马·坎杜(英语:)
佩马·坎杜
總人口
78,000
分佈地區
 印度阿鲁纳恰尔邦:50,000
 中國西藏自治区(實際控制):11143
 不丹境內:3,000
語言
门巴语、仓洛语、藏语
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泛靈論
相关族群
藏族

分布概况

门巴族主要聚居地被稱為「门隅」(མོན་ཡུལ),意為「門巴族的地區」和「主隅」(即今“不丹”)。门隅的地域包括了今日中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市,以及由印度阿鲁纳恰尔邦(争议领土,中國稱藏南地区)實際控制下的达旺县以及西卡门县,在不丹境內也有分布。19世纪中叶,有一部分门巴族人东迁至林芝市的墨脱县和巴宜区。

中国实控区内

历史

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玛拉雅山区繁衍生息,与藏族珞巴族等民族长期相处。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包括门隅地区。唐朝时(823年)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唐蕃会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文化

语言

门巴族人使用门巴语、仓洛语、舍朱奔语和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东三巴等民歌形式。著名诗集《仓央嘉措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

所谓的“门巴语”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广义的门巴语包括狭义的门巴语(错那门巴语)、仓洛语(墨脱门语)和舍朱奔语三种不同的语言。有人把门巴语和仓洛语都归入藏语群,有人认为仓洛语更接近藏语,另外还有人认为仓洛语是汉藏语系中的独立语支。仓洛语也分布在不丹

宗教

门巴族人普遍信藏傳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风俗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在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

婚葬

1951年以前,门巴族奉行一妻多夫、姐妹共夫的多配偶传统。现在已改为一夫一妻制。

门巴人死后多行水葬和土葬,也用火葬天葬

民族服饰

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门巴族男女

门巴族的服饰受藏族影响较大,男女都穿氆氇袍,腰间都系上红氆氇腰带,很像藏装,但衣着比藏装短小。他们胸前挂“噶乌”——一个内装佛像及经卷的金属护身盒,这也同藏族的习俗很相近。由于地处亚热带,男女一般都穿长短两种上衣。妇女喜欢身披羊皮或牛犊皮,梳长辫,胸前佩戴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饰品,戴手镯、戒指。女子的内衣颜色多样,为圆口套头式。男子多穿氆氇袍和绛红色的长袍,腰间都挂一把砍刀,头戴一种叫做“拔耳甲”的帽子,帽边在额头上方有个缺口。

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与藏族相同,并用藏历。藏历新年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门巴族人要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作“错木”的门巴戏剧。

名人

  • 第六世達賴喇嘛
  • 央吉瑪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 《门巴族简史》,《门巴族简史》编写组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