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语:),简称阿盟,成立於1945年,是阿拉伯国家组成的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成員國皆位於亞洲非洲,宗旨是加强成员国间的协作,共同维护各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广泛开展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合作。现有成员国22个。总部原设开罗,由于埃及以色列签订和约,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国家外交和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将阿盟总部迁往突尼西亞。1990年10月31日,阿盟总部迁回开罗,现任秘书长是来自埃及的艾哈邁德·阿布·蓋特。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盟旗
盟旗
阿拉伯国家联盟盟徽
盟徽
深綠色:成員國
深綠色:成員國
行政中心开罗a
官方语言
成员
领导人
 秘书长
埃及 艾哈邁德·阿布·蓋特
 阿拉伯议会
科威特 阿里·达克巴希
 主席国
 苏丹
立法机构阿拉伯议会联盟
成立
 亚历山大议定书
1945年3月22日
面积
 总面积
13,132,327平方公里
人口
 2019年估计
400,652,486
 密度
27.17/平方公里
GDPPPP2014年估计
 总计
$3.335万亿
 人均
$9347
GDP(国际汇率)2021年估计
 总计
$2.7万亿美元[2]
 人均
$6,600
货币
21种货币
  • (括号内为ISO 4217代码)
  • (DZB)阿尔及利亚第纳尔
  • (BHD)巴林第纳尔
  • (KMF)科摩罗法郎
  • (DJF)吉布提法郎
  • (EGP)埃及镑
  • (IQD)伊拉克第纳尔
  • (JOD)约旦第纳尔
  • (KWD)科威特第纳尔
  • (LBP)黎巴嫩镑
  • (LYD)利比亚第纳尔
  • (MRO)毛里塔尼亚乌吉亚
  • (MAD)摩洛哥迪尔汗
  • (OMR)阿曼里亚尔
  • (QAR)卡塔尔里亚尔
  • (SAR)沙特里亚尔
  • (SOS)索马里先令
  • (SDD)苏丹镑
  • (SYP)叙利亚镑
  • (TND)突尼斯第纳尔
  • (AED)阿联酋迪拉姆
  • (YER)也门里亚尔
时区UTC+0至+4
网站
  1. 1979年至1989年为突尼斯突尼斯市

会员国

位于开罗塔利尔广场附近的阿盟总部大楼,2008年7月
成員國加入年份

以下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員國與他們加入的日期:

  •  埃及-1945年3月22日(創始國)
  •  伊拉克-1945年3月22日(創始國)
  •  约旦-1945年3月22日(創始國)
  •  黎巴嫩-1945年3月22日(創始國)
  •  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3月22日(創始國)
  •  葉門-1945年5月5日 (創始國)
  •  叙利亚-1945年3月22日(創始國)
  •  苏丹-1956年1月19日

截至2016年 (2016-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共有22个成员国以及7個观察员国(观察员国可以参加阿拉伯國家联盟会议,但不享有投票权):

成员国变迁

在20世纪下半叶,阿拉伯联盟逐步成员增加。

一些會員國资格曾被暂停:

  • 1979年3月26日,因埃及承认以色列,资格被中止,至1989年5月23日恢复会籍。
  • 自2011年11月16日开始,叙利亚會員國资格被暫停[5]。2013年3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阿盟外长会议上,決定讓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接替叙利亚巴沙爾政府的席位[6]。不過2014年3月9日,阿盟秘书长表示,叙利亚的席位将繼續空缺,直到反对派組建起政府為止[7]。2023年5月7日,叙利亚的會員國资格恢复[8]
  • 2011年2月22日,由於第一次利比亞內戰,利比亚的會員國资格被暫停[9],2011年8月25日恢复

地理

阿拉伯國家聯盟的22个成員國領土面積共1400萬平方公里,其中10个位于非洲,12个位于亚洲。阿盟成员国橫越西亞北非和東北非,包括新月沃土尼羅河流域、阿特拉斯山脈的肥沃土地和撒哈拉沙漠,這地區曾出現古埃及亞述巴比倫腓尼基迦太基庫施納巴泰等古代文明。

历任秘书长

人物 生卒年份 就任年份 离任年份 国籍 照片
1 阿卜杜勒·拉赫曼·哈桑·阿扎姆 1893-1976 1945 1952  埃及
2 阿卜杜勒·哈立克·哈苏纳 1898-1992 1952 1972  埃及
3 马哈茂德·里亚德 1917-1992 1972 1979  埃及
4 切德利·克里比 1925-2020 1979 1990  突尼西亞
5 艾哈迈德·阿斯马特·阿卜杜勒-马吉德 1923-2013 1991 2001  埃及
6 阿穆尔·穆萨 1936- 2001 2011
7 纳比勒·阿拉比 1935- 2011 2016
8 艾哈迈德·阿布·盖特 1942- 2016 現任

經濟

2009年阿盟首長會議

阿拉伯國家聯盟有大量石油天然氣資源,蘇丹南部肥沃的土地更是阿拉伯世界的食物來源地。旅遊業沒有受到不穩的局勢影響,是區內發展最快速的行業,尤其以埃及阿聯酋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約旦最明顯。通訊業是另一個發展迅速的行業,當地公司如Orascom阿联酋电信在短短十年內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程度懸殊,石油國家如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十分富有,而科摩羅毛里塔尼亞吉布提的貧窮問題嚴重。阿拉伯國家聯盟同意撥出5億美元援助蘇丹達尔富尔地區,而埃及和利比亞公司也計劃在當地挖掘水井。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下表是成員國以美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列表,除特別註明外,所有數據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8年4月發表的報告。[10]

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列表(購買力平價)─ 百萬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購買力平價)─ 美元
阿拉伯國家聯盟f2,604,6397,671
 沙烏地阿拉伯592,88623,814
 埃及443,4305,896
 阿尔及利亚233,4796,709
 阿联酋185,28738,893
 摩洛哥138,2504,433
 科威特137,45038,857
 伊拉克g114,1513,652
 叙利亚94,5634,756
 94,40486,008
 苏丹88,0372,309
 利比亞88,13314,192
 突尼西亞82,6368,002
 阿曼68,33124,674
 葉門52,0502,335
 黎巴嫩51,47413,374
 约旦27,9864,886
 巴林24,49932,064
 毛里塔尼亚5,8181,800
 巴勒斯坦g5,0341,100
 吉布提1,7382,271
 科摩罗7191,125

注:

^f 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沒有提供整個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數據,總國內生產總值是各成員國的總和,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根據下表的人口計算。
^g g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沒有提供這個國家的數據,數據來自2007年出版的《世界概況》。[11]巴勒斯坦的數據來自2006年出版《世界概況》中的「西岸(包括加沙地帶)」。

教育

不少國家利用自己發佈的數據計算識字率,而有些國家則以入學資料作出粗略估計,由於定義和數據收集方式有異,識字率應謹慎詮釋。下表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09年發表的報告數據︰

排名國家識字率
1 科威特94.5
2 巴勒斯坦93.8
3 93.1
4 约旦91.1
5 阿联酋90.0 [l]
6 黎巴嫩89.6 [j]
7 巴林88.8
8 利比亞84.2 [l]
9 沙烏地阿拉伯82.9
10 阿曼81.4
11 叙利亚80.8
12 突尼西亞74.3
13 埃及71.4
14 吉布提70.3 [j]
15 阿尔及利亚69.9
16 苏丹60.9 [aa]
17 科摩罗56.8 [j]
18 葉門54.1 [l]
19 摩洛哥52.3
20 毛里塔尼亚51.2
x 伊拉克沒有資料

人口

阿拉伯國家聯盟由22個不同文化和種族的成員國組成,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根據2014年估計,成員國總人口約為3億5千多萬,人口增長較世界大部份其他地區快速,預計會減慢發展中國家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最多人口的成員國是埃及,人口約7910萬。而最少人口的成員國是葛摩,只有69萬居民。由於大部分土地是沙漠,人口主要聚集在商業和工業活動頻繁的城市和附近地區。阿拉伯國家聯盟最大城市是開羅,其次是巴格達喀土穆吉薩大馬士革利雅德和达尔贝达。關於阿拉伯聯盟各大城市的人口資料和排名,可見阿拉伯聯盟大城市列表。

排名國家人口
01  埃及79,089,650
02  苏丹43,939,598
03  阿尔及利亚35,423,000
04  摩洛哥32,200,000
05  伊拉克31,234,000
06  沙烏地阿拉伯27,136,977
07  葉門23,580,000
08  叙利亚22,505,000
09  突尼西亞10,432,500
10 利比亚6,420,000
11  约旦6,407,085
12  阿联酋4,975,593
13  黎巴嫩4,224,000
14  巴勒斯坦4,136,540
15  科威特3,566,437
16  毛里塔尼亚3,291,000
17  阿曼2,845,000
18  1,696,563
19  巴林1,234,596
20  吉布提864,000
21  科摩罗691,000
合共 阿拉伯國家聯盟355,251,539

與其他組織的比較

阿盟与其他阿拉伯國際组织的比较

阿拉伯國家聯盟與美洲國家組織歐洲委員會非洲聯盟南美洲國家聯盟東南亞國家協會等組織一樣,政治因素是成立的首要考慮,但其以文化因素而非地理位置作為成員資格,則與拉丁語聯盟加勒比共同體等組織相似。

歐洲聯盟截然不同的是,阿拉伯國家聯盟沒有造成大規模的地區融合或與成員國的人民沒有直接關係,只是提倡統一的阿拉伯民族,為阿拉伯國家提供討論問題的平台。所有成員國都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區均來自阿拉伯國家聯盟。

军事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联合国防委员会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机构之一。[12]它是根据1950年的防卫与经济合作条约的条款成立的,目的是协调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员国集体防卫[13]

阿拉伯国家联盟作为一个组织並沒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但是在2007年首脑会议上,與會國家领导人决定重新启动联合防御,并建立一支维和部队,以部署在黎巴嫩南部、达尔富尔、伊拉克和其他热点地区。

在2015年埃及举行的首脑会议上,成员国原则上同意组建联合军事力量。[14]

峰會

序數國家城市日期備註
1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開羅1964年1月13日-17日
2亞歷山卓1964年9月5日-11日
3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1965年9月13日-17日
4 苏丹喀土穆1967年8月29日
5 摩洛哥拉巴特1969年12月21日-23日
紧急1 埃及开罗1970年9月21日-27日
6 阿尔及利亚阿爾及爾1973年11月26日-28日
7 摩洛哥拉巴特1974年10月29日
紧急2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1976年10月17日-28日
8 埃及开罗1976年10月25日-26日
9 伊拉克巴格達1978年11月2日-5日
10 突尼西亞突尼斯市1979年11月20日-22日
11 约旦安曼1980年11月21日-22日
12 摩洛哥非斯1982年9月6日-9日
13暨紧急3 卡萨布兰卡 1985年9月7日-9日
14暨紧急4  约旦 安曼 1987年11月8日-12日
15暨紧急5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尔 1988年6月7日-9日
16暨紧急6  摩洛哥 卡萨布兰卡 1989年6月23日-26日
17暨紧急7  伊拉克 巴格达 1990年5月28日-30日
紧急8  埃及 开罗1990年8月9日-10日
18暨紧急91996年6月22日-23日
紧急102000年10月21日-22日
19 约旦安曼2001年3月27日-28日
20 黎巴嫩貝魯特2002年3月27日-28日
21 埃及沙姆沙伊赫2003年3月1日
22 突尼西亞突尼斯市2004年5月22日-23日
23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2005年3月22日-23日
24 苏丹喀土穆2006年3月28日-30日
25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2007年3月27日-28日
26 叙利亚大馬士革2008年3月29日-30日
27 多哈2009年3月28日-30日
28 利比亞蘇特2010年3月30日-4月1日
29 伊拉克巴格达2012年3月27日-29日
30 多哈2013年3月21日-27日
31 科威特科威特城2014年3月22日-28日
32 埃及沙姆沙伊赫2015年3月28日-29日
紧急11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2016年1月7日
33 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2016年7月20日
34 约旦安曼2017年3月23日-29日
35 沙烏地阿拉伯达兰2018年4月15日
36 突尼西亞突尼斯市[15]2019年3月31日
37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尔 2022年11月1日
38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3年5月19日
  • 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的系统未加入的两个首脑会议:
    • 因沙斯 埃及:1946年5月28日至29日。
    • 贝鲁特, 黎巴嫩:1958年11月13日至15日。
  • 在摩洛哥非斯举行的阿盟第十四次首脑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
    • 1981年11月25日:历时5小时的会议没有达成文件协议而结束。
    • 1982年9月6日至9日:完成剩余会议事务。

注释

    参考文献

    1. . 卫报.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2. . IMF.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7).
    3. . Azad Hye. 19 January 2005 [20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1).
    4. . CNN.com. 30 July 2013 [201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5).
    5. . NYTimes.com. 2011-11-12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6. . 联合早报. 2013-03-07.
    7. . The Daily Star Newspaper. Lebanon. [20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0).
    8. . 联合早报. 2023-05-07 [202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中文(简体)).
    9. . [202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8).
    10.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08 [200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1. .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08-07-15 [200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12. . ABC-CLIO. [30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13. Edmund Jan Osmańczyk. . Mango, Anthony (编). 2 3.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290.
    14. . Reuters. 29 Mar 2015 [202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15. . EgyptToday.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延伸閱讀

    • Ankerl, Guy: Coexisting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s: Arabo-Muslim, Bharati, Chinese, and Western. Geneva, INU Press, 2000. ISBN 2-88155-0044-5
    • Geddes, Charles L: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Greenwood Press, 1991. ISBN 0-275-93858-1

    外部連結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