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管理,現行制度上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 學前教育:學前教育階段通常在兒童的三歲至六歲期間進行,為接受小學前的幼童提供學習與群體相處的機會。目前學前教育主要由幼兒園和幼稚園提供。自2017年9月起,香港政府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其中絕大部分半日制幼稚園學位為免費。[1]
- 小學教育: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九月必須年滿五歲八個月(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必須年滿六歲),獲安排接受為期六年的免費小學。
- 中學教育,職專學校:三年制初中課程(中一至中三)及三年制高中課程(中四至中六)。完成中三後或年滿15歲後可以不繼續升學,可以選擇就業工作,或轉讀其他職業訓練課程。除了私立或直資學校外,在官立或政府資助學校進行為期十二年的小學及中學教育,無需繳付學費。
- 專上課程:完成中學教育後,公開試成績達到入學要求的,可以報讀各種形式的專上教育課程,為各行各業培訓專業人才,專上教育主要由大專及大學提供。成績略低的可以報讀副學士、高級文憑等。成績未達到專上課程入學要求的亦有其他升學途徑,例如:應用教育文憑、基礎課程文憑等,考試及格後會等同公開試指定成績,可以報讀部分專上課程。
|
---|
本條目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
|
|
|
|
|
|
其他香港系列 |
博士 | ||||||
碩士 | ||||||
大學 (學士學位) | 大學四 | |||||
大學三 | ||||||
大學二 | ||||||
大學一 | ||||||
中學 | 高中 | 中六 | ||||
中五 | ||||||
中四 | ||||||
初中 | 中三 | |||||
中二 | ||||||
中一 | ||||||
小學 | 小六 | |||||
小五 | ||||||
小四 | ||||||
小三 | ||||||
小二 | ||||||
小一 | ||||||
幼稚園 | 高班 | 自 行 教 育 | ||||
低班 | ||||||
幼兒班 |
2012年,英國教育媒體公司培生集團參考了識字率、國際考試成績、大學入學率及2006至2010年的畢業率等數據,公布了全球教育系統排名,芬蘭、韓國及香港分別排首三位[2][3][4]。同年,教育局根據數據顯示,公布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近年均十分穩定,過去幾年,香港大學畢業生於國際英語水平測試中大多數都取得第六級(良好的運用者)或以上的成績[5]。同年,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發表學生能力報告,香港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閱讀能力範疇上領先全球國家或者地區,其次為俄羅斯及芬蘭,第三位為新加坡[6][7]。至於數學能力,新加坡、韓國及香港分別排名首三位,而科學能力方面,韓國、新加坡及芬蘭排首三位,香港排第九[8][9][10]。
在測試全球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香港學生的數學能力排名第二,科學排名第九,閱讀能力與加拿大並排第二。[11]
香港教育制度歷史
1965年,英屬香港教育統籌科發表了首次倡議免費及強迫教育的《教育政策白皮書》:「任何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必須能為每一學生提供其所能吸收的最佳教育,而其費用是家長與社會所能承擔者」。[12][13]直至1970年代,香港見證了學額為配合基本教育的需要而逐步增長。[12]
1971年,香港開始在所有政府及資助小學推行六年免費教育。[12]由1978年9月起,政府提供足夠學位予所有小學畢業生,使他們在官立及資助類別學校升讀三年免費初中課程。
1980年,學生接受免費教育至15歲的權利進一步獲法例保障,改為了9年免費及強迫教育。當時,香港的中學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五年中學加一年預科的六年制的中文中學,這些學生投考四年制的香港中文大學; 其二是五年中學加兩年預科的七年制英文中學,這些學生投考三年制的香港大學。在香港科技大學於1991年創立之前,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是香港僅有的兩間大學。當年中學生約17萬,而能進入兩間大學的僅僅為1%;競爭異常激烈,大學生質素也非常優秀。即在1991年前,一般只有各中學的狀元才能在香港讀到大學。
1990年,香港成立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有五間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專院校(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學院、香港理工學院及香港城市理工學院)參加,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也於1991年參加。中學生入大學的比率大幅提高到約18%。
2007年,施政報告中宣佈正式落實12年(新三三四學制)/13年(舊制)免費教育。
2009年,香港開始實施六年制的中學學制,香港學生只在完成中學六年級後參加一個公開考試,即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2017年,香港政府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將絕大部分半日制幼稚園學位納入免費教育。[14]
學前教育
香港的學前教育大致可分為幼兒中心和幼稚園兩種。兩者均為私立經營,有以商業化集團形式運作的幼稚園集團,也有由非牟利團體開辦的幼稚園,後者通常由教會或社會服務機構籌辦。
其中,幼兒中心由社會福利署管理, 為0至3歲以下的幼兒提供日間照顧服務,以照顧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需要。但現在不少幼兒中心都兼營幼稚園相同的業務,使6歲以下幼童都可以在幼兒園內接受教育。[15]
而幼稚園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服務對象則是3至6歲的幼童,讓他們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和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為未來學習奠定基礎。[16]
小學課程(小一至小六)
現時香港的小學教育分為八個主要學習領域及兩個學習階段。 八個學習領域分別是:
- 中國語文教育(包括語文課及普通話課)
- 英文教育
- 數學教育
- 科學教育(包含在常識科或科學科)
- 科技教育(包括一般研究和資訊科技)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包含在常識科或人文科)
- 藝術教育(包括音樂及視覺藝術)
- 體育
兩個學習階段分別是:
- 第一學習階段(或稱初小):由小一至小三;
- 第二學習階段(或稱高小):由小四至小六;
每一個學習階段完結時,學生都要參與一個由教育局主辦的全港性系統評估,評核結果讓當局瞭解學生能力上的差異。完成小學後全港學生會被教育局中央派位分派到志願的中學。
中學課程
初中課程(中一至中三)
初中教育以廣博為主,大部份文法中學必須科目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此三科通常特別重視,稱為「主科」)、普通話、體育、視覺藝術[17]、音樂、科學、家政、設計與科技[18]、中國歷史、歷史[19]、生活與社會、地理、普通電腦、宗教教育等;過去部份工業中學因要教授工藝科目,不會分開歷史、經濟及公共事務、地理三科,只以一科「社會」代替;現時部分中學亦會把此等科目合併為「綜合人文」或類似科目。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初中教育,大部份本地主流中學名義上是英文中學,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等科目外,其它科目如地理、數學、歷史等,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但實際上是奉行雙語教學,僅課本及筆記以英文編寫,上課時老師通常輔以粤語講授。
1997年後,特區政府決心貫徹推行母語教學,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採用以中文編寫的課本及筆記,並以粤語講授(這個政策假定所有本地主流中學的學生的母語均為粤語,並非真正按個別學生,例如南亞裔學生的母語進行教學,也沒有提供其他中文方言的教學)。但全港400多間中學裡,其中114間卻可以繼續使用英語授課,這些中學通常是學生學業成績較佳的,當中甚至有一定數量是香港政府主辦的官立中學。因此,母語教學的成效一直備受質疑。母語教學的議題,至今仍具爭議性。
2005年,教育統籌局(現教育局)於中學教育制度改革中再次重提學校授課語言的議題。局方考慮以學校學生成績作為參考標準,學生成績佳的學校將可選擇以英文為授課語言,而其餘亦以中文為授課語言。
2008年,教育局聯同語常會推動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取代母語(廣東話)教學。
2010年前,香港的中學分為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自2010/11學年(即2010年9月)起,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實施[20],學校可依各班不同科目選擇教學語言,放寬了對中學授課語言的限制。
高中課程(中四至中六)
2012年9月起,政府把中四至中七的課程修改成三年的高中課程;預科課程較深的部份從新課程剔除了。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科以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為必修科目。一般而言,香港的高中畢業生最終會參加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誠然,高中學生亦因為要面對「一試定生死」的香港中學文憑試而感到壓力。所以,為了好好預備DSE文憑試,不少考生會跑到補習社操練考試技巧,形成獨特的香港補習文化。
舊制高中課程
高中課程(中四、中五)
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之後,學生需要以校內考試成績作評級,決定能否升讀高中(中四、中五)。香港的中四及中五課程,大致上會文理分科,分開文、理、商科3個主流。教授科目均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舉行的香港中學會考考試內容為本,大多數高中學生均需要修讀至少6個科目,以符合升讀預科資格。
在修畢中四及中五課程後,所有學生均需參加香港中學會考,以決定能否升讀預科課程(中六、中七)。考試評分以最佳成績之6科計算,滿分為30分。除語文科以外,在單次考試取得不少於4科及格、或3科及格及5分以上則合符升讀中六的資格。另外,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規定中,考生必需在應考高考的前1屆(即中六)或以前取得中英文科及格,故一般而言語文科不及格,尤其兩科語文科都不及格的學生升讀預科會比較困難。
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佈,2006年的報考人數是122,078名,其中84,087名為學校考生;37,991 名為自修生。當中符合升讀中六基本資格的考生有48,599名。但官立和津貼中學學位只有約25,000個,再加上私立及直資中學學位,總預科課程學額只有約32,000個,因此學位競爭非常激烈。每年放榜日,均會出現學生四處奔走尋找學位的情況。而又因為每年取得十四分以上和語文科及格以上的人數比官立和津貼中學學位數少,及前述人士在選擇學位上有優先的選擇權,所以一般人會把「中英文及格與十四分以上」視同於升讀中六的基本資格,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香港中學會考成績以E級為合格,被視為中學畢業生求職時必須擁有的最低資格。考獲C級或以上,則會被視為等同舊制英國通用教育證書普通程度(GCE O-Level)或新制英國普通中學教育證書(GCSE)及格。而中英文的新制則以數字(1-5、2級為及格、另設5*級予成績優異者)評級。其中以法文科比較特別,因其試卷並不是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所撰寫,而採用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IGCSE)的試題,所以其成績會有A*、A、B、C、D、E、F、G。
無論是採用哪種評級制度,如學生考試表現比起該科不及格的考生更差,或因作弊而被取消成績,則給予「不予評級」成績(,簡寫作"U")。而因病等理由缺考全卷(法文除外)者則給予Abs(Absent)評級。
此類高中課程已被2009年9月起推行的新高中課程全面取代。
預科課程(中六、中七)
順利升讀預科課程的學生,隨即要開始準備另一個公開考試。香港的預科課程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考試內容為本。跟高中課程一樣,學生大致上會依文、理、商科分流。學生可以因應各自的會考成績,選擇修讀AL(高級程度)或AS(高級補充程度)科目。
入讀經「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招生的學士學位課程之最低資格,一般為4個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科目合格,包括必修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和「英語運用科」,皆為AS程度;以及兩個AL程度之科目(兩個AS程度科目通常會被視為等同一個AL程度科目)。[22]
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統計,2011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應考人數接近三萬九千名,當中符合上述高考成績要求的考生超過一萬八千名。但通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招生的學士學位課程名額,僅約一萬二千個(2010年入學者),所以學生升讀高等院校的競爭亦相當激烈。縱然如此,但是由於香港共有九所高等院校(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參與「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統一收生。因此,不同於會考放榜,高考放榜後學生無須四處尋找學位,而只需要完成網絡申請程序,即可報讀由上述院校所提供、並通過JUPAS招生的學士、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此等課程除了由香港公開大學提供、並通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招生的學士學位課程外,均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資助。預科生在完成高考後,JUPAS會在7月下旬通知首輪取錄結果。
而成績較不理想的高考生亦可用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成績來投考不經「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招生(非聯招)的學士、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等不同類別的高等教育課程。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成績E級,無論AL或AS程度,均被視為等同英國通用教育證書相應程度及格。
香港的預科教育主要由當地的中學提供,但由於預科教育亦是大專教育的預備課程,香港有不少大專院校都有開辦預科課程。當中最為知名的,是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及恒生商學書院為學校的準大學生開設的商科預科課程,兩者都有接近30年的歷史。此外,不少私立學校及夜校都有開辦預科課程。
預科課程已在2012-13學年正式取消。所有學生現時只需應考一次公開考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便可申請四年制的大學課程,以期與國際教育制度接軌。
高等專上教育
普通話授課學校
香港只有數間學校以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除英文教學外全用普通話教授。學校列表如下:
學校名稱 | 創辦年份 | |
---|---|---|
蘇浙小學 | 1953年 | |
蘇浙公學(部分班別除中文外全使用英文教學) | 1958年 | |
沙田蘇浙公學 | 1978年 | |
葵涌蘇浙公學 | 1982年 | |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小學 | 1987年 | |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 | 2001年 | |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 | 2002年 | |
弘立書院 | 2003年 | |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 2006年 | |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 2009年 |
此外根據港語學調查,還有約七成小學和約三成中學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等部份科目。[23]
教育制度改革
根據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2002年發表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現時香港基礎教育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反思優勢,使他們能夠發揮所長。香港基礎教育一直被批評為過份着重背誦(即所謂「填鴨式教育」),使學生在現今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中,未能好好把握社會的需求和變化,從而使香港的就業人才變得缺乏競爭力。
因此,教統局希望透過課程改革,從根本改善學生的素質。教育局制定的政策強調小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為達到使小學生能夠養成學會學習的能力,政府在前述的課程指引內提出了“十種共通能力”及“四個關鍵項目”兩種概念,十種共通能力包括:道德教育、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而四個關鍵科目會融入在教學上,其中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和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近年以來,香港教育改革的討論重點主要集中在香港中學的教學語言政策、中小學結龍計劃、殺校政策、引進副學士制度、大學學士課程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中學改為六年制、通識教育成為必修科目,以及將香港中學會考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合併成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等。
STEM教育
2015 年及 2016 年的《施政報告》中承諾更新及豐富科學、科技和數學的課程和學習活動、加強師資培訓、 並將更積極推動STEM教育,以鼓勵更多學生修讀科學、科技、 工程和數學或與之相關的學科。並且支持推動 STEM 教育達至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協作和創新能力、培育他們的創意和解難能力;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滿足感,令香港的競爭力因此得以提升。[24] 2016年由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於由政務司領導政府教育工作小組提出,多間中小學積極推動。[25]
相關條目
- 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 文理分科
- 填鴨式教育
- 教育市場化
- 香港二手教科書買賣
- 香港補習文化
- 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歷史科爭議
- 香港專上教育
- 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 官立學校 (香港)
- 香港中學列表
- 香港小學列表
- 香港教育政策問題
- 香港特區政府修改歷史的質疑
- 香港教育家列表
參考來源、注釋
- . 香港01.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全球教育系統排名港第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島日報》 2012年11月27日
- .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全球教育系統 港排第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東方日報》 2012年11月28日
- 港生英語水平亞洲列前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島日報》 2012年12月12日
- 高分港童 叻得只剩下分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經濟日報》 2012年12月13日
- 港生閱讀第一動機包尾 全球研究 學者:逼讀書所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明報》 2012年12月13日
- 港學生閱讀能力稱冠全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明報》 2012年12月12日
- .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本港小四生閱讀能力居首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島日報》 2012年12月12日
- (PDF). OECD.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白皮書),1965年4月
- . 香港01.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社會福利署.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香港教育局.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前身為「美術」
- 「設計與科技」前身為「設計與工藝」,再前身為「木工」或「金工」。過去通常女生只修家政、男生只修木工或金工;現因避免性別歧視,不再分開性別修讀
- 世界歷史,俗稱世史或西史
- (PDF). 2009-06-05 [2017-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202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一般而言,除了上述要求外,個別院校及科目亦可能要求考生符合個別的條件,包括但不限於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或/和香港中學會考的整體/特定科目成績要求。另外,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對於未滿20歲的考生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報考資格上也有最低條件(即應考前一屆的會考兩科語文取得及格,及在應考前兩屆以上的會考非語文科取得不少於4科及格/3科及格但5分以上)。
- . 港語學 - 全港中小學中文教學語言資料庫. 2016-09-10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DF). [2019-0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DF). [2019-02-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 香港便覽:教育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香港教育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家庭與學校合作宜委員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香港科學教育關注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政府統計處:教育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