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法語:,縮寫:;英語:,縮寫:),简称国际奥委会国际奥会,是非政府非營利国际体育组织,負責组织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总部位于瑞士洛桑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原名(法文)
(英文)
成立時間1894年6月23日1894-06-23
創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泽麦特里乌斯·维凯拉斯
創始地巴黎
類型國際體育組織
法律地位瑞士协会[*]
總部 瑞士洛桑
服务地区世界范围[*]
會員
206个国家和地区
官方語言
法語(參照語言)英語、主辦國家語言(如有必要)
主席
德国 托马斯·巴赫
副主席
新加坡 黄思绵
澳大利亚 约翰·科茨
阿魯巴 妮可·霍弗茨
西班牙 小萨马兰奇
標語比利时 克里斯多弗·德·科佩尔
獎項'Verschlossene Auster' award[*]
網站olympics.com/IOC
国际奥委会总部(2020年摄)

该组织由法国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94年6月23日建立,首任主席是泽麦特里乌斯·维凯拉斯。目前有100个委员和32个荣誉委员。

国际奥委会依照《奥林匹克宪章》领导「奥林匹克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五环会徽专管机构,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有关奥林匹克运动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对每4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拥有一切权力,它与其成员国或地区、以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互承认。其第1负责人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全体会议选出,另设副主席4人,委员6名,工作語言为法语英语,另外还使用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國際奧委會為帶有奧林匹克休戰永久性質的聯合國觀察員[1][2]

历史

国际奥委会成立于1894年6月23日,是由国际体育活动家、法國籍的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起成立,後來顾拜旦被尊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15世纪的文艺复兴使得许多欧洲人开始重新赞扬奥林匹克精神。義大利籍的马泰奥·帕尔米里亚在1450年提出要提倡奥运会的和平与友谊的精神;德國籍的库齐乌斯花了多年时间挖掘古希腊的奥林匹亚村,他在1852年1月在柏林宣读了考察报告,并建议恢复奥运会。

顾拜旦于1892年于索邦大学大礼堂首次公开提出恢复奥运会,并把范围扩大到全世界。1894年,顾拜旦致函各国体育组织,邀请他们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大会。在同年6月16日举行12国的代表在巴黎举行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大会”。会议决议每四年举行一次全球范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6月23日国际奥委会成立,德國籍的维凯拉斯出任主席,顾拜旦任秘书长,并亲自设计了奥运会的会徽、会旗。

会议还通过了《奥林匹克宪章》。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在希臘雅典正式举行。并决定此后每4年举行一次,会期不超过16天。

宗旨

鼓励组织和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在奥林匹克思想指导下,鼓舞和领导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和加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保证按期举办奥运会

机构

国际奥委会下设10个委员会:

  • 奥林匹克运动员委员会
  • 奥林匹克道德委员会
  • 奥林匹克各屆賽事舉辦/協調委员会
  • 奥林匹克药物委员会
  • 奥林匹克教育和文化委员会
  • 奥林匹克环境委员会
  • 奥林匹克人道主义事务委员会
  • 奥林匹克运动女子委员会
  • 奥林匹克大众体育委员会
  • 奥林匹克收藏家委员会

历任主席

中文姓名英文姓名國籍任期
1泽麦特里乌斯·维凯拉斯Demetrius ViKelas 希臘王國1894年-1896年
2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 法國1896年-1925年
3亨利·德·巴耶-拉图尔Henri de Baillet-Latour 比利时1925年-1942年
4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隆Sigfried Edstrom 瑞典1942年-1952年
5艾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 美国1952年-1972年
6迈克尔·莫里斯·基拉宁Mihael Morris Killanin 爱尔兰1972年-1980年
7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 西班牙1980年-2001年
8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 比利时2001年-2013年
9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 德国2013年-

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

一般奥委会委员由其他委员选出。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可以有两名委员。115名委员中,有15人来自现役运动员,15人来自国际体育联盟,15人来自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余下70个名额从别的地方选出。因为有一些委员职位空缺,因此目前有100个会员和33个荣誉会员。

奥林匹克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奥委会几乎只有一个收入来源:和电视台签订比赛转播合同。萨马兰奇上任后致力于改变这一局面,设立了金融和市场部门,负责企业赞助、电视转播和金融投资,极大提升了奥委会的收入。

收入和分配

奥林匹克收入分五大块:转播、企业赞助(全球合作伙伴赞助计划)由奥委会管理,主办国本土赞助、其他冠名许可项目由主办国奥组委管理。从2001年-2004年,总收入40亿美元(25亿欧元)。

  • 奥委会保留10%的收入用于日常管理开销,余下的用来推广奥林匹克运动。
  • 四年裏,全球合作伙伴计划企业赞助的30%分给夏季奥运会奥组委,20%给冬季奥运会奥组委。

全球合作伙伴赞助计划

该计划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985年创立。TOP即“The Olympic Partner”。[3]TOP赞助商是国际奥委会最高级别的全球范围商业合作伙伴计划,每四年更新一次。联想是国际奥委会第六期的TOP计划的赞助商。[4]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要成为赞助商需要缴纳至少4000万美元。[5]

争议

贿选丑闻

国际奥委会的丑闻主要有奥委会成员在申办时收受贿赂,俗称“買票”。

根据BBC节目《广角镜》2004年报道,秘密录音带显示在争夺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过程中,一张奥林匹克委员会成员的选票价格约为10万-20万美元。收受贿赂的现象并不奇怪,也没有看到会改善的迹象。因为奥委会成员最多只有115人,得到其中的58票就能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或得到奥运会的承办权,争夺2012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伦敦以54票对50票战胜巴黎。而北京办2008奥运的花费为55亿美元,伦敦办2012奥运总花费高达150亿美元。相比这些投资,贿选的钱实在是九牛一毛。[6][7][5]

国际奥委会屡次声称会改革,但实际上并未作出有效的改革,因为现有的体制对奥委会主席最有利,他只需要控制几十名奥委会成员就可以确保自己当选。“只要这一组织结构不变,贿选和送礼就会继续存在,因为这是奥委会主席想连任的正确策略。”[5]

2002年冬季奥运会贿选丑闻

1995年盐湖城成功申办200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98年爆出奥委会成员在申办过程中收受盐湖城奥组委的贿赂,投票给盐湖城,从而使得盐湖城得到举办权。贿赂包括现金、奢侈的娱乐和旅行、给奥委会成员的亲属以奖学金或工作、房地产优惠和报销整容手术费用等。10名奥委会成员因此被解职或辞职,另外10名被警告。[8]

遭國家政府索賠

2016年6月23日,科威特政府當局因不滿國際奧委會對該國實施制裁,為爭取運動員權益及補平損失,决定向其索償10億美元[9]

俄体育兴奋剂事件处理争议

2016里约奥运会开幕之前,國際奧委會針對俄羅斯的体育禁药丑闻並沒有採納世界反禁藥組織要求對俄羅斯代表团全體禁賽的建议,而是交由各單項運動協會決定,引來不少爭議。但俄羅斯對國際奧委會的決定表示「雖然嚴格但是客觀」,最後派出参加俄罗斯代表团的人数從389人降為282人。

與中国有利益纠葛

网络报《野兽日报》(Daily Beast)揭露,国际奥会副主席柯兹(John Coates)表示针对新疆問題向中國政府施压并非国际奥会的「职责范围」、「我们必须尊重奥运主办国家的主权」。有调查揭露柯兹的公司与中国有很深的商业关系,包括发生维吾尔族少数族群种族灭绝事件的新疆;另外据《野兽日报》调查发现,国际奥会加拿大委员庞德(Dick Pound)担任顾问的加拿大司特曼律师事务所(Stikeman Elliott LLP)在中国有长期经验。英国杂志《私家侦探》(Private Eye)揭露指出,英国委员柯伊(Sebastian Coe)担任澳洲矿业公司FMG集团(Fortescue Metals Group)的非执行董事,每年可以拿薪超过13万美元,而这家公司在2020年的数十亿美元营收有9成来自中国,更有一家中国国营公司是集团大股东。[10][11]

其他争议

有些事情是國際奧委會的禁忌,且無法接受的事情:種族歧視性别歧视(例如禁止女性參賽)和近期曾發動大規模戰爭。

以上三种情形中的任何一个,都使得相關國家無法拿到主辦權,而這些國家運動員通常也完全無法正常參加奧運。种族歧视的例子;南非因為从1948年开始施行種族隔離政策,所以从1964到1988年期间举办的奧運会都被禁止参加。性别歧视的例子;阿富汗因为是塔利班制定了女运动员的禁令,而被禁止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战争的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两年后,战败的同盟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和德国)没有参加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这些国家也被禁止参加1924年在法国举行的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二战结束3年后的1948年,德国和日本亦被禁止参加该年的伦敦奥运会

但是奥委会的禁令并非绝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几乎没有受到国际奥委会的反响,而是依赖各国的态度。例如1968年8月苏联进军捷克斯洛伐克以镇压具有改革思想的布拉格之春时,当年10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奥运会上没有任何抵制。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俄罗斯不仅参加1980年的比赛,还主办了莫斯科奥运会。作为回应,美国领导了包括60多个国家发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抵制活动,而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一些国家则打着奥林匹克的中立旗帜参加了比赛。苏联和14个东方集团国家随着抵制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下一届奥运会。

同時,為了辦奧運所產生的人權、環保、不尊重主辦城市的意願等問題,也引起部分團體抗議,但是國際奧委會卻對他們的訴求大多不領情。[註 1]而接連發生的體育醜聞,例如世界田径联合会在俄罗斯体育兴奋剂问题上包庇俄羅斯、国际足球联合会在2015年爆发的世界杯举办权受贿事件等問題,奧運也可能成為下一個體育醜聞的引爆點,也給了奧運未來永續發展的未知數。

注释

  1. 參見2008、2012、2020、2022奧運的相關問題

参考文献

  1. . [201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2. . [201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3. .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8).
  4. .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7).
  5. Bueno de Mesquita, Bruce. . PublicAffairs. 2011. ISBN 978-1610390446.
  6. . bbc. [201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7. . bbc. [201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8. Mallon, Dr. Bill. (PDF). The Journal of Olympic History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lympic Historians). 2000, 8 (2): 11–27 [31 July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8-03).
  9. . The Straits Times. 2016-06-24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10. 小山. . 法廣. 2022-02-05 [202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中文(简体)).
  11. . Daily Beast. 2022-02-04 [202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英语).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