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

簡體正體/繁體
-{()
}-
異體

詞源

臺灣歷史常見地名,原是名詞後轉變詞性。[1]

發音


  • 閩南語
    • (泉漳話)
      • 白話字Làm-á / làm-á
      • 臺羅Làm-á / làm-á
      • 普實台文lafm'ar, lafm'ar
      • 國際音標 (廈門)/lam²¹⁻⁵³ a⁵³/, /lam²¹⁻⁵³ a⁵³/
      • 國際音標 (泉州)/lam⁴¹⁻⁵⁵⁴ a⁵⁵⁴/, /lam⁴¹⁻⁵⁵⁴ a⁵⁵⁴/
      • 國際音標 (漳州)/lam²¹⁻⁵³ a⁵³/, /lam²¹⁻⁵³ a⁵³/
      • 國際音標 (臺北)/lam¹¹⁻⁴⁴ a⁵³/, /lam¹¹⁻⁴⁴ a⁵³/
      • 國際音標 (高雄)/lam²¹⁻⁴⁴ a⁴¹/, /lam²¹⁻⁴⁴ a⁴¹/

專有名詞

(臺灣話)

  1. 臺灣多地舊名,僅少數列舉:
    1. (歷史) 地名,位於臺灣,臺灣南投名間的舊名,位於濁水溪北岸

名詞

(臺灣話)

  1. 沼澤濕地泥沼

參見

來源

  1. “湳仔(lamʟ-maˋ)──泥坑(地名)”, (请提供作品标题), 2011-03-11, 取回于2023-10-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