ㄐ
ㄐ(
)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糾的古字「丩」,發音則取官話「糾」字的聲母。《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
| 注音符號 灰底爲變體;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 ||||||
|---|---|---|---|---|---|---|
![]()  | ||||||
| 聲母 | ||||||
| 發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清 | 濁 | |
| 重脣 | ㄅ /p/  | ㄆ /pʰ/  | ㆠ /b/  | ㄇ /m/  | /β/  | |
| 輕脣 | ㄈ /f/  | ㄪ /v/  | ||||
| 舌尖 | ㄉ /t/  | ㄊ /tʰ/  | /d/  | ㄋ /n/  | ㆹ /ɫ˭~ɫʰ/  | ㄌ /l/  | 
| 軟齶 | ㄍ /k/  | ㄎ /kʰ/  | ㆣ /ɡ/  | ㄫ /ŋ/  | ㄏ /x/  | ㆸ /ɣ/  | 
| 脣軟齶 | ㆼ /kʷ/  | ㆽ /kʷʰ/  | ||||
| 喉 | /ʔ/  | ㄏ /h/  | /ɦ/  | |||
| 舌冠 | ㄐ /tɕ/  | ㄑ /tɕʰ/  | ㆢ /dʑ/  | ㄬ /ɲ~ȵ/  | ㄒ /ɕ/  | /ʑ/  | 
| 翹舌 | ㄓ /tʂ/  | ㄔ /tʂʰ/  | /dʐ/  | ㄕ /ʂ/  | ㄖ /ɻ~ʐ/  | |
| 平舌 | ㄗ /ts/  | ㄘ /tsʰ/  | ㆡ /dz/  | ㄙ /s/  | /z/  | |
| 介母、高元音 | ||||||
| 部位 | 前 | 中 | 後 | |||
| 普通 | ㄧ /i~j/  | ㄩ /y~ɥ/  | ㆨ /ɨ/  | ㄭ /ɯ/  | ㄨ /u~w/  | |
| 鼻化 | ㆪ /ĩ/  | ㆫ /ũ/  | ||||
| 韻母 | ||||||
| 單韻 | ㄚ /a/  | ㆩ /ã/  | ㆿ /ɐ/  | |||
| ㄛ /o/  | ㆦ /ɔ/  | ㆧ /ɔ̃/  | ㄜ | |||
| ㄝ | ㆤ | ㆥ | ㆾ | |||
| 複韻 | ㄞ /ai/  | ㆮ | ㄟ /ei/  | ㄠ /au/  | ㆯ | ㄡ /ou/  | 
| 鼻韻 | ㆬ /m̩/  | ㆰ /am/  | ㆱ /ɔm/  | |||
| ㄯ /n̩/  | ㄢ /an/  | /ɔn/  | ㄣ | |||
| ㆭ /ŋ̩/  | ㄤ /aŋ/  | ㆲ /ɔŋ/  | ㄥ | |||
| 韻尾 | ㆴ /p̚/  | ㆵ /t̚/  | ㆻ /k̚/  | ㆷ /ʔ̚/  | ||
| 其他 | ㄦ | |||||
| 聲調 | ||||||
| 官話 | ˉ | ˊ | ˇ | ˋ | ˙ | |
| 客閩 | ˪ | ˫ | ||||
「ㄐ」在國語、閩南語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不過單講「ㄐ」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ㄐㄧ」。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j〕;由於「ㄐ」與「ㄗ」或「ㄓ」為互補分佈,威妥瑪拼音將「ㄐ」與「ㄓ」共用〔ch〕,臺羅拼音則與將「ㄐ」與「ㄗ」共用〔ts〕,漢語拼音的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則是共用〔z〕,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在粵語中,方音注音符號用「ㄐ」來表示不送氣清齒齦塞擦音/t͡s˭/或不送氣清顎齦塞擦音/t͡ʃ˭/,有少數人也會讀成不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這三個音在粵語裏是自由變異。粵拼中寫作〔z〕。
相關變體
    

ㆢ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增加了「ㆢ」(
)作為「ㄐ」的濁音對應,寫法為最末筆收個圓但不突出(見右圖)。臺灣方音符號亦從之。「ㆢ」發音為浊龈颚塞擦音/d͡ʑ/,也可用於中古漢語等有浊龈颚塞擦音的漢語。方音注音符號則改作「![]()
」形。在臺羅拼音中,它與「ㆡ」共用〔j〕,取決於韻母來發聲。然而雖然「ㆢ」被視為「ㄐ」的濁音,但由於臺灣話分為泉腔與漳腔,所謂「ㆢ」為「ㄐ」的濁音僅適用泉腔;〔j〕在漳腔中發為濁齦顎擦音/ʑ/,實際上是「ㄒ」的濁音,但臺灣方音符號仍用「ㆢ」表示,不像閏音符號般為「ㄒ」增設其濁音符號。
須注意的是,在舊版Unicode中,因字型顯示不當,「ㆢ」的最末筆收個圓後往往突出。這是不正確的字形,Unicode最新版已更正之。
編碼與拼音
    
- 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 字元 | 圖檔 | 編碼 | 國際音標 | 漢語拼音 | 威妥瑪拼音 | 臺羅拼音 | 通用拼音 | 粵拼 | 馬拼 | 拉丁苗文 | ||
|---|---|---|---|---|---|---|---|---|---|---|---|---|
| Unicode | Big5 | GB 2312 | ||||||||||
| ㄐ | U+3110 | A3A1 | A8D0 | t͡ɕ˭ | j[1] | ch | ts | j[2] | z | j | ||
| t͡s˭ / t͡ʃ˭ | z | |||||||||||
| ㆢ | U+31A2 | 未收錄 | 未收錄 | d͡ʑ | zz | j | ||||||
| ㄐ゙ | 未收錄 | 未收錄 | 未收錄 | |||||||||
註解
    
- 漢語拼音的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裏改作〔z〕。
 - 在官話通用拼音裏寫作〔j〕,在臺語、客語通用拼音裏改作〔z〕。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