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巴士11線

九龍巴士11線香港一條九龍市區巴士路線,來往鑽石山站九龍站,為兩站中間的居民提供往返穿梭兩站間的服務。本路線是九龍區路線中,罕有地兩邊總站均為港鐵沿綫車站,而又不是接駁鐵路的巴士路線,另外一條是216M觀塘區內線。

九龍巴士11線
九龍巴士
使用車輛富豪B9TL(AVBWU)
鑽石山站
途經黃大仙新蒲崗九龍城馬頭涌土瓜灣老龍坑佐敦
九龍站
10.3公里
74分鐘
05:30-23:50
06:10-00:30
星期一至五:11-25分鐘
星期六:12-25分鐘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20-25分鐘
$5.6
相关
競爭交通九龍巴士3C線
九龍巴士14線
九龍巴士203E線
公共小巴油塘至佐敦道線
港鐵屯馬線(鑽石山至何文田)

歷史

  • 1930年初,投入服務,當時由中巴營辦。
  • 1933年6月11日,地區專營權生效,改由九巴接辦。
  • 1938年3月1日,配合九巴取得專營權後的首次市區路線重組,11線延長至荔枝角,但於二次大戰時停駛。
  • 1946年12月21日,重投服務。
  • 1951年9月,11線獲派雙層巴士行走,為九巴首批獲派雙層巴士行走的市區路線之一。
  • 1958年9月20日,配合黃大仙徙置區入,總站遷往舊機場跑道尾(現大成街附近)。
  • 1960年3月15日,舊機場跑道尾的總站改稱竹園
  • 1961年,竹園總站遷往沙田坳道
  • 六七暴動期間,11線仍提供有限度服務。
  • 1967年6月25日,路線改經漆咸道,不經蕪湖街
  • 1992年10月22日,增派空調巴士行走。
  • 1997年11月2日,配合的鑽石山站巴士總站啟用,由黃大仙延長至該處。
  • 1998年6月22日,配合地鐵東涌綫通車延長至九龍地鐵站
  • 2007年12月2日,因兩鐵合併,兩個總站名稱更改為鑽石山站九龍站
  • 2012年4月10日:改為全空調服務,亦象徵以九龍鐵路站為終點站的眾多巴士路線再沒有非空調巴士行走。[1]
  • 2015年12月31日:增設到站時間預報。[2]
  • 2021年10月18日:由九龍站開出,增設雅翔道環球貿易廣場」站。[3]

服務時間及班次

鑽石山站九龍站
日期服務時間班次(分鐘)日期服務時間班次(分鐘)
星期一至五05:30-06:4515星期一至五06:10-09:3025
06:45-07:4314/1509:30-15:5020
07:43-08:4515/1615:50-16:3515
08:45-15:252016:35-17:0012/13
15:25-16:101517:00-18:2811
16:10-17:502018:28-19:0512/13
17:50-22:502519:05-19:2015
22:50-23:502019:20-22:0020
22:00-00:3025
星期六05:30-20:1020星期六06:10-14:3020
20:10-23:302514:30-16:0015
23:5016:00-18:0012
18:00-19:3015
19:30-00:302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05:30-20:3020星期日及公眾假期06:10-21:1020
20:30-23:502521:10-00:3025

收費

全程:$5.6

  • 本線設有12歲以下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半價優惠。
  • 65歲或以上長者使用長者或個人八達通(包括「樂悠咭」),以及12歲以下合資格殘疾兒童使用「殘疾人士身份」個人八達通繳付車資,均可享有每程$2.0或半價(以較低者為準)的票價優惠;12至64歲合資格殘疾人士使用「殘疾人士身份」個人八達通,以及60至64歲香港居民使用「樂悠咭」繳付車資,均可享有每程$2.0或全費(以較低者為準)的票價優惠
  • 乘客可以現金或八達通於上車時付款,不設找續。
  • 每位成人乘客可免費攜帶最多兩名4歲以下而不佔座位的兒童乘客乘車,超額之4歲以下小童必須繳付小童車費乘車。
  • 持有「九巴月票」之乘客在車票有效期內,每日可享最多10程任何九龍巴士龍運巴士路線(包括本路線,以及聯營路線的九龍巴士龍運巴士提供的班次;惟乘搭機場「A」及「NA」線則可享原價二七折優惠(不會計算每天10次合資格車程));而B1線則每日可享最多各2程(不會計算每天10次合資格車程)。
  • 九龍巴士城巴龍運巴士陽光巴士全職員工及家屬(不包括外判職員)可免費乘搭本路線,惟必須拍職員或職員家屬八達通。
  • 乘客亦可透過多元化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繳付車資,包括使用非接觸式VISA卡、JCB卡、萬事達卡、銀聯卡、美國運通、大來國際、Discover Card、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AlipayHK「易乘碼」、支付寶、WeChatHK/微信支付「搭車碼」、銀聯雲閃付「乘車碼」及BOC Pay「乘車碼」。乘客使用此付款方式,使用此支付方式的乘客可享有中途下車之分段收費,以及與其他九巴/龍運獨營路線或聯營線九巴/龍運班次之轉乘優惠,惟不適用於與非九巴/龍運路線之轉乘優惠,亦不能享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及「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八達通轉乘優惠

乘客登上本線後150分鐘內以同一張八達通卡轉乘以下路線,或從以下路線登車後150分鐘內以同一張八達通卡轉乘本線,次程可獲$4.2折扣優惠:

使用車輛

現時本線使用8輛富豪B9TL 12米(AVBWU)及2輛比亞迪B12D 12米(BED)

車隊編號 車牌
AVBWU52 PS9222
AVBWU84 PV7414
AVBWU108 PW3880
AVBWU111 PW4269
AVBWU115 PW9776
AVBWU190 PY5235
AVBWU251 RH8025
AVBWU271 RJ7188
BED4 ZC5206
BED15 YX3432

行車路線

11路線的走線圖

鑽石山站開經:龍蟠街大磡道上元街鳳德道蒲崗村道彩虹道沙田坳道東頭村道黃大仙巴士總站、東頭村道、沙田坳道彩虹道太子道東、太子道西馬頭涌道馬頭圍道漆咸道北、漆咸道南加士居道佐敦道雅翔道(南行)、雅翔道(北行)及車站環迴路。

九龍站開經:車站環迴路、雅翔道、柯士甸道西廣東道、佐敦道、加士居道、漆咸道南、漆咸道北、馬頭圍道、馬頭涌道、太子道西、太子道東、彩虹道、大成街、東頭村道、黃大仙巴士總站、沙田㘭道、彩虹道、蒲崗村道、鳳德道及龍蟠街。

沿線車站

鑽石山站九龍站
序號車站名稱位置序號車站名稱位置
1鑽石山站巴士總站鑽石山站公共運輸交匯處1九龍站巴士總站九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2龍蟠苑鳳德道2西區海底隧道轉車站-雅翔道(環球貿易廣場)(C1)雅翔道
3黃大仙下邨龍逸樓沙田坳道3上海街佐敦道
4黃大仙巴士總站4志和街
5衍慶街彩虹道5衛理道加士居道
6九龍城轉車站宋皇臺公園(C2)馬頭涌道6山谷道漆咸道北
7新山道馬頭圍道7北拱街
8馬坑涌道8落山道馬頭圍道
9上鄉道9上鄉道
10浙江街遊樂場漆咸道北10新山道
11新柳街11亞皆老街球場馬頭涌道
12平治街12九龍城轉車站富豪東方酒店(A4)太子道東
13九龍佑寧堂佐敦道13王仲銘中學彩虹道
14吳松街14大成街
15炮台街15黃大仙下邨龍慧樓東頭村道
16西區海底隧道轉車站-雅翔道(西區海底隧道)(D1)雅翔道16黃大仙巴士總站
17九龍站巴士總站九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17黃大仙警署彩虹道
18鳳德商場鳳德道
19鑽石山站巴士總站鑽石山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使用狀況

根據配合觀塘綫延綫通車的公共交通服務重組計劃最新安排的數據顯示,本線於觀塘綫延綫通車後,最繁忙半小時平均載客率由2016年1月至3月的83.5%下降至81.1%,2017年1月至2月更下降至68.9%[4]運輸署曾預計當屯馬綫全綫通車後,九龍城馬頭圍土瓜灣一帶也有鐵路行走,本線客量會急劇下跌,屆時會取消本線的服務(相等於屯馬綫鑽石山站柯士甸站九龍站)。但由於由宋皇臺站土瓜灣站前往佐敦站須要轉乘(要在何文田站轉乘觀塘綫油麻地站轉乘荃灣綫,或者由尖東站出閘步行往尖沙咀站再入閘),車程亦不見有什麼優勢,加上使用本線往返伊利沙伯醫院者眾多,尤其是長者,該處比較遠離佐敦站,且需上上落落,對長者較為不便。另外本線服務遠離鐵路服務的新蒲崗,沒有什麼巴士路線可以取代本路線的服務,因此有關建議引起沿線區議會及乘客強烈反對,要求撤回決定[5][6][7]

2021年7月19日,九巴車務策劃部主管梁領彥表示,屯馬綫全綫通車後,本線客量下跌約25%,開始不斷減班,對乘客影響更大[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九龍巴士11線
  1. 九巴3C線及11線全空調巴士服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2年4月3日,九巴
  2. .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3. (PDF).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5).
  4. (PDF). [2017-04-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05).
  5. (PDF).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31).
  6. .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7. 另一方面,當局提供的「替代路線」對使用巴士的乘客而言並不吸引,班次、走線或票價均不及該線;而部份未有被建議削減服務甚至取消的路線,客量流失亦較其嚴重
  8. 又〈屯馬線|通車後九巴日均跌5萬客量 286M最嚴峻料取消服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01,2021年7月19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