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歌
《五族共和歌》(又稱五旗共和歌)是中华民国臨時政府颁布臨時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1912年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總長蔡元培對公眾徵求國歌,並以此歌作臨時国歌。[2]1913年其国歌地位被《卿雲歌》替代。
Wǔzú gònghé gē | |
中华民国 | |
中華民國國歌 | |
作詞 | 沈恩孚 |
---|---|
作曲 | 沈彭年 |
採用 | 1912年2月12日 |
廢止 | 1913年4月28日 |
样本 | |
五族共和歌
|
中國国歌历史 | |
---|---|
1878—1896 1896—1906 1906—1911 1911—1912 | 普天乐(半官方) 李中堂乐(半官方) 颂龙旗(半官方) 鞏金甌 |
1912—1913 1913—1915 1915—1921 1915 1916—1921 1921—1928 1926—1930 1930— | 五族共和歌 卿云歌(第一次) 中華雄立宇宙間 原歌词 重新填词 卿云歌(第二次) 国民革命歌 中華民國國歌(總理訓詞/三民主义歌) |
1931—1937 | 國際歌 |
1949— 1949—1966 1966—1978 1978—1982 1982— | 义勇军进行曲 原歌词 无歌词 重新填词(继续革命的战歌) 原歌词 |
國歌歌詞为:
亞東開化中華早,
揖美追歐,
舊邦新造。
飄揚五色旗,
民國榮光,
錦繡山河普照。
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白話翻譯:
註解
- 或解作「爲中華文明而鼓舞、歌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