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主邦聯
共主邦聯或同君聯合,又可譯作君合國、身合國、人合國(英語:),是指兩個或两个以上被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共同擁戴同一位國家元首所組成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共主邦聯由多個獨立國家以某條約為法律依據,同意由一個君主對它們進行統治,從而實現比普通「聯盟」更加緊密的多國集團。在共主邦聯內,國家元首所在的成員國是名義上的宗主國,但宗主國必須給與其它成員國最大程度的尊重,共主邦聯的法律明確規定宗主國不能干涉其他成員國的內政,否則視為非法;而它的其餘成員國在國際地位上也被視作正常的獨立國家,只是成員國的最高元首為外國人,而且本國政府的領袖在出訪共主邦聯之外的國家時也不能享受最高規格的待遇[1]。
概述
共主邦聯屬於「邦聯」而非「聯邦」,它們的不同在於:共主邦聯的成員維持各自的獨立,而且這種關係沒有永久性,僅僅是因為國家元首是同一個人而結合,但仍然有法律效應;邦聯內的國家必須依法獨立或保留,宗主國不能強迫成員國留下、也不能任意開除成員國,而成員國也只能透過民主投票、依法決定自己的獨立與否[2]。
而聯邦制的國家在國際上則被視為一個統一的實體,有一個強大的聯邦政府能竭力防止內部獨立,內部的「成員國、聯邦共和國、聯邦州、自治領、自治區」等只是一般國家換了稱謂的「省、縣、郡」,依據民主程度的高低決定內部成員是否能真正有自治權。联邦制的代表例如:第一种类型美国,美国的『州』拥有自己的法律,前提是绝不能凌驾于联邦宪法之上,但美国州可以依照民主投票独立、甚至分割自己成为更小的州,只要不违背联邦宪法其余皆可自由操作;第二种类型俄羅斯,俄罗斯的全名为“俄罗斯联邦”,在宪法里也明确写着俄罗斯内部有独立的『自治共和国』,但这只是宪法上的徒有其名,實際上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單一制的国家,共和国内没有独立的法律、联邦政府也不下放权力,就算共和国透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独立也依然能被中央政府任意作废、撤销、或宣布非法[3]。
历史
由於共和國的元首多由選舉產生,因此共主邦聯多在君主制國家之間產生。在古代歐洲,多數共主邦聯的形成,往往是由於某國君主絕嗣,另一國的君主以他的血緣關係繼承某國的王位。有些君主在聯姻後,嫁娶一國之君,以取得更多領土。在議會制興起後,也有經構成共主邦聯的各國之議會同意,以立法的手段,使構成共主邦聯的諸國合併為一國者。未經法律手段定義的共主邦聯,成員之間保持着很鬆散的關係,甚至還不及一個政府間組織。政治、法律、人民訴求的差異,如繼承律例的不同,往往會導致這種邦聯的解散。
進入20世紀,君主國的數目已大大減少,共主邦聯也越來越少見。現存最大的共主邦聯,是由英国和其它15個組成的;這些國家共同推舉查尔斯三世為國家元首。[4]
共主邦聯依其形式而有不同狀況,有些接近於國際組織(如);但也有結合成為一個國家的情況(如英国、西班牙);也有因历史上作为從屬國而形成的(如安道尔)。
現存的共主邦聯
主权国家 | 邦聯聯合國家 | 邦聯組織形式 |
---|---|---|
英国 | 大英國協王國,英國君主同時作為15個大英國協王國的國家元首,全都實行君主立憲制 | |
法國 | 安道尔 | 法國總統兼任安道爾大公,法國和安道爾達成共主邦聯 |
梵蒂冈 |
|
英國與諸大英國協王國
鑒於在一戰期間國力衰退,聯合王國在戰後陸續允許一些殖民地自治,並改稱英屬自治領地。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1931年西敏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 1931),給予各英屬自治領完全自主權,國際場合上是與英國完全平等的主權國家。一些自治領和前英殖民地在二次大戰後通過西敏寺法,成為主權國家,不過依然奉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與英國形成共主邦聯。不過這個共主邦聯中亦有例外:巴布亞新幾內亞並非從英國獨立,而從澳洲取得獨立。現在尚有14國與英國保持這種關係,並設總督作為國王代表。[5][4][2][6]
邦聯聯合國家 | 邦聯組織形式 |
---|---|
大英國協王國 |
已合併為一國的共主邦聯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英格蘭和愛爾蘭於1541年形成共主邦聯,至1603年與蘇格蘭形成共主邦聯,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與大不列顛王國形成共主邦聯。最後在1801年,兩國合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由於1922年愛爾蘭成為自治領,而更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構成國
已解散的共主邦聯
北歐各國
- 丹麥和挪威於1319年至1343年形成第一次共主邦聯。
- 丹麥和挪威於1380年至1536年間形成共主聯盟,直至1536年丹麥吞併挪威。(丹麥-挪威)
- 丹麥、挪威、瑞典及三國的屬地奧蘭群島、法羅群島、格陵蘭、芬蘭、设得兰等等,在1389年至1521年組成的共主邦聯卡尔马联盟,直至1521年,瑞典選出新王,宣佈退出聯盟。
- 1592年至1599年間,瑞典擊败了波蘭,和波蘭立陶宛聯邦形成了由瑞典主導的共主邦聯。
- 丹麥國王於1460年至1864年間兼任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公爵。
- 1814年至1905年間,1814年丹麥割让挪威予瑞典,瑞典和挪威形成由瑞典主導的第二次共主邦聯,即瑞典及挪威聯合王國。
- 丹麥於1918年讓冰島獨立,但要其與丹麥形成共主邦聯,丹麥國王兼任冰岛国王。直至1944年,冰島趁丹麥被德國佔領4年後而宣佈獨立。
西歐地區
東歐地區
其他
歷史上的共主邦聯列表
邦聯成員 | 共主邦聯 | 洲際地區 |
---|---|---|
丹麥
|
丹麥-挪威 | 北歐 |
丹麥
|
卡尔马联盟 | 北歐 |
丹麥
冰岛王国 |
丹麥王國 | 北歐 |
神聖羅馬帝國
|
神聖羅馬帝國 | 西歐 |
西班牙
|
西班牙帝國 | 西歐 |
西班牙帝國
|
伊比利邦聯 | 南歐 |
奧蘭治親王國
|
大不列顛王國(1689年-1702年) | 西歐 |
大不列顛王國
|
大不列顛王國 | 西歐 |
荷蘭
|
荷兰王国 | 西歐 |
英国
|
大英帝国 | 亞歐大陸 |
匈牙利王國
|
匈牙利-克罗地亚邦联 | 歐洲 |
波兰王国
|
波蘭立陶宛聯邦 | 歐洲 |
俄罗斯帝国
|
俄羅斯帝國 | 歐洲 |
奥地利帝國
|
奥匈帝国 | 歐洲 |
葡萄牙王國
|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 | 南美洲 |
剛果自由邦
|
歐洲、非洲 | |
高麗
|
瀋王 | 亞洲 |
玻利維亞
北秘魯 南秘鲁 |
秘魯-玻利維亞邦聯 | 南美洲 |
大哥倫比亞
|
南美洲 | |
共和國
|
非洲 |
参考文献
- Wolfram Siemann 著、楊惠群 譯.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6月: 第135頁. ISBN 978-7-5201-4599-2.
- Scott, F. R.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44, 38 (1): 34–49 [2019-12-21]. ISSN 0002-9300. doi:10.2307/2192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 [200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6).
- Corbett, P. E. .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1940, 3 (2): 348–359 [2019-12-21]. ISSN 0042-0220. doi:10.2307/824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9).
- Zines, The High Court and the Constitution, 4th ed. (1997) at 314: "The Queen as 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is in a position resembling that of the King of Scotland and of England between 1603 and 1707 when two independent countries had a common sovereig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and and Scotland during those years is described as a personal union.
- (30), 1999-06-23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