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
假面舞(韓語:)是一种表演者头戴面具表演的朝鲜半岛传统舞蹈戏剧。假面舞在朝鲜半岛不同地区有不的称呼,包括山台戏(首尔、京畿道)、假面舞(黄海道)、野游(庆尚南道)、五广大(庆尚南道)等。[1]:203铁岭市的假面舞被歸爲農樂舞的一種。[2]
假面舞 | |
语名稱 | |
---|---|
諺文 | |
文观部式 | |
马-赖式 |
假面舞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演员的表演等艺术样式为一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艺术形式[3]。假面舞通常是讽刺社会弊端的讽刺喜剧[4]:185。2022年11月,韩国假面舞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
表现手段
语言
与一般戏剧语言不同,假面舞的戏剧语言是“开放”的,同时也是具有对话性质,必须借助演员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假面舞的台词中留有“空白”,需要观众进行“补空”。通过这种“留空”与“补空”的原理,演员与观众直接互动交流,使观众在戏剧表演中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戏剧情境之中,与演员一起共同参与假面舞的创作。[3]
音乐
与作为戏剧辅助手段的西方戏剧音乐不同,假面舞的音乐是直接表现手段,也是统领假面舞情感的手段。假面舞乐队由2名杖鼓手、4名小鼓手、1名小锣手、1名大锣手和1名唢呐手组成。乐队自始至终引领假面舞的演出,乐队鼓点的强弱、快慢及唢呐的旋律支配着演出的节奏,营构着整个演出过程的戏剧氛围。[3]
舞蹈
假面舞的舞蹈是一种具有人物个性特征的舞蹈,每个剧中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舞蹈语汇。观众凭借表演者的舞姿可判断出人物的类型。演员通过舞蹈展示剧情。假面舞的舞蹈不追求外在的“美”,而是追求内在的“真”。假面舞的每场开头和结尾,都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3]
派系
本山台戏假面舞
本山台戏假面舞来源于本山台戏[lower-alpha 1][1]:217,主要流行于阿岘洞、社稷洞、旧把拨、碌磻等首尔近郊。在其影响下,别山台戏、黄海道凤山假面舞、康翎假面舞、殷栗假面舞、庆尚南道水营野游、东莱野游、统营五广大、固城五广大、驾山五广大等假面舞相继出现[1]:223-224。本山台戏假面舞一般有辟邪仪式舞、两班科场、破戒僧科场、老太婆科场等戏剧情节[1]:227。
注释
- 本山台戏是曾流行于阿岘洞、社稷洞等地的山台戏。杨州、松坡等地的山台戏称为别山台戏[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