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吧,新加坡!

前进吧,新加坡!》(馬來語)是新加坡国歌。这首歌于1958年由朱比赛新加坡议会的正式集会作曲,于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时获选为新加坡自治邦邦歌,并于1965年获得完全独立时正式采用为新加坡共和国国歌。

前进吧,新加坡!
Majulah Singapura
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展出的《前进吧,新加坡!》手写曲谱副本。原本目前于馬來文化館展示。

 新加坡国歌
作詞朱比赛,1958年
样本
前进吧,新加坡!
  • 帮助

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只可以唱国歌的马来语原词,不过新加坡其他三种官方语言的官方翻译获得当局认可,它们是英语华语以及淡米尔语[1]

学校和武装部队军营通常会在一天的开始或结束时举行升旗或降旗仪式,并演奏或唱国歌,同时宣读信约。新加坡政府鼓励新加坡人在举国同庆或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场合唱国歌,[2]例如国庆庆典、教育机构及政府机构举行的国庆纪念典礼,以及新加坡团队参与的体育比赛。此外,新傳媒電視各頻道亦會在每日凌晨(對於非24小時廣播頻道而言,為每日收播前夕)播出一次國歌。

歌词


(马来文原词)

(英文翻译)
前进吧,新加坡!
(华文翻译)

(泰米尔文翻译)
第一小节
Mari Kita Rakyat Singapura
Sama-sama Menuju Bahagia
Cita-cita Kita yang Mulia
Berjaya Singapura
合唱(×2)
Marilah Kita Bersatu
Dengan Semangat yang Baru
Semua Kita Berseru
Majulah Singapura
Majulah Singapura
第一小节
Come, we (fellow) Singaporeans
(Let us progress) towards happiness together
(May) our noble aspiration (bring)
A successful Singapore
合唱(×2)
Come, let us unite
With a new spirit
(Together) we all proclaim
Onward Singapore
Onward Singapore
第一小节
来吧,新加坡人民,
让我们共同向幸福迈进;
我们崇高的理想,
要使新加坡成功。
合唱(x2)
来吧,让我们以新的精神,
团结在一起;
我们齐声欢呼:
前进吧,新加坡!
前进吧,新加坡!
第一小节
சிங்கப்பூர் மக்கள் நாம்
செல்வொம் மகிழ்வை நோக்கியே
சிங்கப்பூரின் வெற்றிதான்
சிறந்த நம் நாட்டமே
合唱(x2)
ஒன்றிணைவோம் அனைவரும்
ஓங்கிடும் புத்துணர்வுடன்
முழுங்குவோம் ஒன்றித்தே
முன்னேறட்டும் சிங்கப்பூர்
முன்னேறட்டும் சிங்கப்பூர்

历史

创作

此为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会堂。新加坡国歌《前进吧,新加坡!》的首次演出就是于1958年9月在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会堂演出。此照片摄于2006年1月。

《前进吧,新加坡!》是新加坡争取脱离英国管治的时期谱写的。新加坡当时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演唱的是目前的英国国歌《天佑国王》。1958年,当时的新加坡市议会副市长王邦文请作曲家朱比赛为市议会创作正式集会作曲,歌名为《前进吧,新加坡!》()[3]。这首歌歌名源自于1958年9月维多利亚剧院的开幕典礼的座右铭。[4]

当时的朱比赛使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首歌的音乐和歌词。在1984年的采访中,他回忆并表示了当时的过程。他表示在改歌这么短的旋律中,他需要把所有的词都放进去且要让歌词简易,让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新加坡的种族。朱比赛还说到当年他还咨询了一位马来语作者以帮助他使用适当的马来语来做,且让歌词词句不会太深也不会太难。朱比赛在总结他在创作国歌时的哲学时引用了马来谚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马来原文:)。

之后,在1958年9月6日时,完成的作品由新加坡室内乐团在维多利亚剧院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中首次演出,以庆祝其正式重新开放。

正式使用

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则市议会宣布解散。当时的政府认为需要一首民族歌以团结新加坡的各个种族,于是新加坡副总理杜进才选用了《前进吧,新加坡!》[3][5]。其他的原因包含该歌已经在民间流行起来。之后,朱比赛修改了歌词和旋律,而修改后的歌曲于1959年11月11日被新加坡立法议会所通过。同年11月30日,《新加坡國徽、國旗、國歌法》被通过规范于这些国徽的使用和展示。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与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沙巴)和砂拉越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改用马来西亚国歌《我的祖国》,而《前进吧,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州的州歌。1965年,新加坡脱被马来西亚“驱逐”而被迫独立,于是《前进吧,新加坡!》就成为了新加坡共和国国歌。[6]

乐谱更动

《前进吧,新加坡!》最初以G大调作曲,2000年新加坡政府委托潘耀田为国歌重新编曲。2001年1月19日正式公布,国歌的旋律正式调降为F大调,为的是让国歌听起来更雄壮和更振奋人心。

使用指引

使用场合

新加坡小学中,国歌和唱国歌是新加坡公民的道德教育课程之一[7] 。而所有学校和新加坡的武装部队都会在每天开始或结束当天的事情时举行唱国歌的仪式,同时会升起或降下新加坡国旗,并朗读新加坡国家信约[7][8]。但在商业场合上不可做出该行为,以免冒犯其他国家的人事物。

新加坡政府自2004年将《演唱和演奏国歌准则》放宽演唱国歌的限制后,在国歌该方面特别的鼓励新加坡公民在新加坡的国家场合上演唱国歌。[9]新加坡国家场合上就包括新加坡国庆日、新加坡的阅兵仪式、新加坡所举办的活动或体育赛事上演唱国歌。[10]

2004年11月,18岁的王儷婷2006年世界杯亚洲区域预选赛时,于日本埼玉县埼玉体育场演唱新加坡国歌。之后在2005年1月,新加坡歌手陶菲克·巴蒂薩亞受邀成为首位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举行的东盟足球锦标赛,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决赛上上演唱国歌。可惜的是,后续陶菲克·巴蒂薩亞却因新加坡政府的国民服役政策导致无法参加演出,后则由傑·瓦哈卜取代其参加演出。

2019年8月,已退休的新加坡摇滚乐手拉姆利·薩里普,在2019年的国庆仪式上演唱了与原歌谱不一样、被誉为“振奋人心”式的新加坡国歌,并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评论。同年12月3日,当事人在事后甚释出基于2019年8月他演唱的歌谱所改编的音乐视频,即修订版的新加坡国歌。而新加坡网民甚至表示这种演绎版本仿佛如葬礼式,或称哀乐版本。新加坡国歌创作者朱比賽的女儿也出来批评道拉姆利·薩里普的这个音乐视频。

相关礼仪

每当新加坡国歌开始播放时,所有在场的人需要遵守相关礼仪。

演奏国歌时,在场人员需要雙臂站立;而身着新加坡军服准军服的人员则需披上头饰并面向国旗。如果新加坡军队们当时是由指挥官所带领,他们仅需要向指挥官敬礼;否则,他们需向在场的所有服务人员们敬礼。

其他的使用场合

除了以上的使用场合外,新加坡的电视台也会在对应的时间播放国歌。但实际上在目前已因为24小时电视台的出现导致新加坡国歌的出场率有所下降。

像新传媒5频道和新傳媒8頻道都会在每日上午6时前播放国歌,象征电视台的广播日,即一日的开始播出节目到结束播放节目的时间。而此做法也被亚洲新闻台CNA在全新加坡所使用。非24小时的电视台实际会在结束节目的播映时再次播放国歌,但由于24小时电视台时无限式播出,将代表着只需要播放1次的国歌。

参考文献

  1. 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一百五十三A条第一款:“Malay, Mandarin, Tamil and English shall be the 4 official languages in Singapore.”(翻译: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以及英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
  2. National Anthem [国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通讯及新闻部,最后访问于2014年8月3日。
  3. National Anthem - Majulah Singapura [国歌《前进吧,新加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最后访问于2014年8月3日。
  4. Rohana Zubir,Zubir Said: The Composer of Majulah Singapura [朱比赛:《前进吧,新加坡!》作曲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东南亚研究所,2012年。
  5. . www.nhb.gov.sg. [201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英语).
  6. Bonny Tan,“The Singapore national anthem [新加坡国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Infopedia(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最后访问于2014年8月4日。
  7. Frankie Chee; Magdalen Ng, , The Sunday Times (Singapore) (LifeStyle), 2009-10-04: 8.
  8. See also Lee Hsien Loong, ,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97-05-17 [200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8), para. 22; Teo Chee Hean, ,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07-08 [200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5), para. 18; ,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06-05 [200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9), para. 3.
  9. For instance, by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ee , Knowledge Enterprise, September 2002 [2007-12-10] .
  10. See, for example, Leonard Lim, , The New Paper, 2005-06-0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