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節 (唐朝)
歷史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685年9月8日(八月初五),712年即位爲帝,改年號開元。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的44歲生日時,百官奏表請求將八月五日設作「千秋節」,寓意「千秋萬歲」[1][2][3]。唐玄宗准奏,千秋節由此而設,全國休假三日,前後各一天。[4]
天寶七年(748年),皇宮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生灵芝,被認爲是吉兆,於是百僚於五月壬午日合奏,尊唐玄宗为「开元天宝 圣文神武 应道皇帝」,請他順應天意改「千秋節」爲「天長節」,天長一詞取自《老子》「天長地久」。唐玄宗龍顏大悅,遂改。[5][6]
慶祝方式、風俗傳統
每年千秋节,唐玄宗與杨贵妃都會在兴庆宫內的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宴及歌舞演奏,与百官同乐。在一整天的庆祝活动结束後,官員們會向皇帝敬献铜镜,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官員發賜铜镜[7]。唐玄宗還特设「天长节使」的职位,由鄂州刺史韦公担任。唐朝屬國每年都會遣使來賀,其中日本國最勤。
當時有詩篇記錄了盛景:
影響
千秋鏡
開元十七年千秋節慶典結束後,羣臣紛紛進獻銅鏡,唐玄宗還賜銅鏡,這些銅鏡被冠以節日之名,叫做「千秋鏡」。此後,唐玄宗便在當時鑄造業最發達的揚州定製銅鏡,每年大約有400名官員可以得此待遇。
民間受到影響,也形成於八月初五鑄銅鏡相送的習俗,寓意祝福。這段時期鑄造的銅鏡,也可稱爲千秋鏡,這一名稱延續了十四年,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退位。
舞樂
開元十七年,在花萼樓(卽花萼相輝樓)前舉行天長節慶典時,唐教坊專門創作了一部《千秋樂》(也稱《千秋萬歲》、《千秋節》),曲作者是龟兹人白明达。慶典上還演奏了唐玄宗親自編寫的《霓裳羽衣曲》。
《千秋樂》由此成爲曲牌,又稱《千秋岁》、《千秋萬歲》、《念奴娇》。另有《千秋岁引》。
參見
參考
-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燕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 《唐会要·节日》:「 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
- 《唐会典·卷二十九》:「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
- 《唐会典》:「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八月五日,本是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其休假三日宜停,前後各一日」。
- 《明皇宝录》:「开元十七年,百官上表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天宝七年改为天长节。」
- 《旧唐书.玄宗纪》:「(天宝七年)秋八月己亥朔,改千秋节为天长节。」
-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
- 《旧唐书·玄宗纪》:「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