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博物院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于2021年9月8日由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成立。[1]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上)与王宫展区(下)
舊名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
成立日期
  • 1988年-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 2014年-南越王宫博物馆
  • 2021年-南越王博物院
地址解放北路867号(王墓展区)
中山四路316号(王宫展区)
類型历史博物馆
網站官方网站:www.nywmuseum.org.cn

南越王博物院的主要展出内容为西汉时期的南越国遗址及考古发现,当前分为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二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计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是广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王墓展区最初名为“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1983年6月,广东省政府为了建设公寓将越秀山附近的象岗削低了17米,之后意外发掘出了埋藏在山岗内部的一座墓穴。经过考古发掘与鉴定,该墓为西汉时期墓葬,墓主为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因此该墓被定名为南越文王墓,又称“南越王墓”。[2]

为了保护展示南越王墓及出土文物,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原址建立博物馆。博物馆由著名岭南派建筑师莫伯治何镜堂设计,于1988年开馆,1993年全面建成,最初名称为“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后在2000年代更名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3]

1995年,中山四路的一处工地在施工时发现了大型石构水池的一角,经确认该处遗址属于南越国时期。后续的发掘揭示了更多南越国时期遗迹的存在,包括曲流石渠、水井、宫殿遗址等,除此之外还有从秦朝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包括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宫殿遗址[4]。南越国宫署遗址自2006年起就以“边挖掘、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部分对外开放参观,广州市政府后在原址建立了“南越王宫博物馆”,并在2010年局部开放,于2014年全面开放。[5][6][7]

2021年9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新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改称为“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原南越王宫博物馆改称为“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1]

基本布局

王墓展区

遗址

王墓展区墓室展馆内

南越王墓埋藏在象岗山顶之下20米左右的山腹深处,建墓所用的750多块红砂岩石料采自距广州几十海里之外的番禺莲花山,墓穴开挖的土石方量据估算超过3000立方米。考古人员在探查之初发现其中一扇墓门已经倒塌,一度以为该墓已经被盗,后发现墓门的倒塌由自然塌方导致,南越王墓实际保持非常完整,在广州其它的墓葬基本都被盗掘过的情况下显得尤其珍贵[8]

南越王墓的整体平面为“士”字形,结合了竖穴和掏洞两种形制:主体为竖穴式,墓的东、西耳室则是横向掏洞而成。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12.5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中轴对称,并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共七室,功能各不相同。前部有前室、东耳室、西耳室,三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墓室的后部有四室,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三室平行纵列,主棺室的后端为后藏室[9]

墓室南面为斜坡式墓道,第一道墓门外置有外藏椁,椁内发现一位殉人及陶瓮、车马器等随葬品。第一道墓门后为墓室前室,前室象征墓主厅堂,出土器物多为车马用器,还发现有殉人遗骸,应为负责墓主日常起居的宦官。前室的两侧分别与东西耳室通过过道相连,东耳室,出土器物多为乐器和酒器,应为放置宴乐用具之所,另有疑似宫廷乐师的殉人一名。西耳室出土器物为全墓最多,达295件(套),涵盖金、银、铜、铁、玉石、玻璃、丝织品等诸多种类,可见此室之用类似于皇家御库。[10]

墓的前室与墓的后半部分被第二道石门隔开,但考古队无法从外打开这道石门,考古队于是从下方挖掘了一条狭窄的坑道绕过石门进入了背后的主馆室,随后从内侧打开了被顶门器顶住的第二道石门[11]。主馆室内墓主的棺椁在被发现的时候已腐朽,考古队从中发现了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等证明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文物。主馆室的两侧分别为东西侧室,北面为后藏室。东侧室是墓主四位夫人的葬所,西侧室为仆役居所,后藏室则堆放了大量炊煮用器、储盛器。[10]

建筑

王墓展区综合陈列大楼正面,采用红砂岩外墙

王墓展区博物馆设计出自著名岭南派建筑师莫伯治何镜堂之手,整个建筑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博物馆由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和主体陈列大楼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主建筑材料采用了与古墓类似的红砂岩,外墙上的雕刻为著名雕刻家潘鹤的作品。作为入口的综合陈列大楼高三层,内有台阶顺着山势而上通往古墓保护区。古墓保护区中心的墓室展馆由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覆盖,象征汉代帝王陵墓戽斗形封土,四周环绕回廊,参观者可沿着回廊来到古墓通道入口下到古墓内部参观。主体陈列大楼位于古墓保护区北侧,没有设置窗户,内部除了室内的灯光照明之外就只有来自玻璃罩天井的少量外界光线,以营造出古墓的阴暗效果。[12][13]

由于其杰出的设计,王墓展区博物馆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等六项国内、国际大奖,且被评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14]

王宫展区

遗址

王宫展区南越国曲流石渠弯月形水池遗址
王宫展区南汉二号宫殿第一进北庭园遗址的蝶恋花纹方砖

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宫展区又被称为“南越国宫署遗址”,其发现始于1995年发掘出的大型石构水池的一角,水池壁的石板刻有的“蕃”字等物证明该建筑属于南越国时期,此发现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水池后根据发现的木简被命名为“蕃池”,并以遗址回填的方式进行了原地保留。1997年,临近工地又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曲流石渠遗迹,该石渠与1995年发掘的蕃池通过导水木质暗槽相连,两者组成了宫苑的园林水景,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秦汉宫苑实例,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5][16]

蕃池和曲流石渠的发现预示了邻近区域还可能存在更多更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0年在水池和石渠遗址隔壁的儿童公园进行选点试掘,发现西汉南越国一号宫殿、五代十国南汉国二号宫殿基址等。广州市政府随后决定搬迁儿童公园,并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开始在原儿童公园内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面积约12000平方米。发掘出南越国宫殿、南汉国宫殿、唐代大都督府和岭南节度使府、宋代广州知州衙署、元代广州都元帅府、明清广东承宣布政司署等各类遗迹约4800多处[17]。历代遗迹和遗物层层叠压,厚达5米左右,成为了广州城市发展历史的实物见证[15]

南越国时期的曲流石渠为如今展区所保留展出的主要遗迹景观,石渠总长月180米,残长160米,从东北蜿蜒向西南,当中筑有急转弯处、弯月池、渠陂、斜口、水闸等人造水景[18]。石渠的渠水自蕃池引出,先到达急弯处形成急流漩涡,再折往东南注入一个小型的弯月形水池。弯月形水池中竖立着两列大石板和两根八角形石柱作为上方的水榭的支撑结构,池底发现大量的大量龟鳖残骸证明池中曾饲养了成群的龟鳖。石渠接下来转向西北,中间有弧形石板砌成的渠陂可激起波浪,有通往岸上的石板斜口供龟鳖上岸,还有大块石板作为连接水渠两岸的桥梁。曲流石渠蜿蜒曲折,景观设计巧妙,体现了秦汉时期先进的园林艺术和造园水平[19]。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曲流石渠中出土的八角形石柱既没有在中国同时期其它地方发现,也不是源自岭南地区的建筑传统,但却与同时期的印度建筑较为相似,很有可能是自海路从印度传来,是中西方早期建筑文化交流的象征,改写了中国建筑史[20][21][5]

王宫展区所展示的另一主要遗址为南汉国的宫殿遗迹。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刘岩在岭南建立的以广州为都城的地方割据政权,于公元971年被北宋所灭,共历55年。南越国宫署遗址中所发现的南汉宫殿遗址叠加在南越国宫殿上方,证明了相隔千年的两个王朝都将王宫建立在了此处,清楚地证明了该点一直是历代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2]。考古工作发现了两座南汉宫殿的遗址,分别标记为南汉一号与二号宫殿,其中二号宫殿是一座南北向,以多进殿堂、庭院和回廊组合而成的大型建筑院落,其台基高大,砖石工艺精湛,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从其位置、建筑规模,结合文献记载,该处应是皇帝朝政的大殿乾和殿。[23][24]

建筑

王宫展区展示石构水池与曲流石渠的南越宫苑馆内部,游客可沿着步道近距离参观整个区域。

王宫展区是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核心的集保护、展陈、管理、考古和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考古遗址博物馆,由南越宫苑馆、南汉宫殿馆、陈列楼以及古代水井馆四部分组成。南越宫苑馆建于曲流水渠之上,将水渠完整置入室内保护之中,并在场地上方设置步道供观众近距离参观水渠、水井、排水道等两千年前的遗迹,还在顶楼设置了曲流水渠的露天模拟复原展示。南汉宫殿馆建于南汉国二号宫殿遗址之上,保持了历史遗存本体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观众可入内进入地下一层参观遗迹本体。陈列楼开设了“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二千年”等陈列,展示了大量南越国及南汉国时期的历史遗物。古代水井馆着重介绍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范围内发现的代表性水井,采用半地下建筑的覆罩形式保护遗址环境并展示了广州古代水井文化。[23]

陈列与藏品

秦汉南疆(王墓展区)

《秦汉南疆》是讲述南越国历史的专题陈列,以“百越之地”、“秦定岭南”、“守疆营土”“万里同风”的顺序讲述了岭南地区从部落形态到被秦帝国征服,在经过了南越国时期相对独立的发展后重新纳入汉朝,最终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25]

南越藏珍(王墓展区)

王墓展区的《南越藏珍》陈列展示了自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该陈列分为“南越文帝”、“美玉大观”、“兵器车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宫廷宴乐”六个部分。[10]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王墓展区)

北宋汝窑天青釉如意形枕

1992年,在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建馆之初,香港知名鉴藏家和实业家杨永德夫妇将其珍藏的200余件瓷枕捐赠给博物馆,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众、窑口之广均属罕见[10]。在杨永德夫妇捐助的基础上,南越王博物院建立了全国最大、最精的历代陶瓷枕馆藏,亦藉此成为中国唐宋时期瓷器重要的收藏机构之一。《杨永德伉俪捐赠瓷枕专题陈列》即为该批捐赠的展示,并在2019年经过了更新升级,以152件由唐至民国时期的陶瓷枕的庞大规模,展现了中国陶瓷枕的发展脉络,是博物院除南越国时期土文物外的又一大特色陈列。[26]

南越王宫(王宫展区)

王宫展区的《南越王宫》陈列对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宫殿、宫墙、宫苑等遗迹及出土的大量的砖、瓦、石等建筑材料以及木简、陶文等重要文物做了介绍,从中国历史体系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展示南越国的历史。

南汉王宫(王宫展区)

《南汉王宫》陈列展示了来自王宫展区的南汉宫殿遗迹以及番禺区小谷围岛南汉二陵的文物,让观众感受南汉国的文化风物,领略南汉王宫的雄伟气概。

名城广州二千年(王宫展区)

《名城广州二千年》陈列以时间为脉络展示了广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年来的发展。陈列以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出土遗物为依据,结合广州城市考古、文献记载等,再现各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特色及两千年来行政中心不变、持续发展的特点。[23]

饮水思源(王宫展区)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在发掘范围内发现各朝代的水井逾500口。位于王宫展区古代水井馆的《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陈列介绍了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范围内发现的代表性水井,展示了中国古代饮水文化与广中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23]

特点与价值

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内的考古关键柱展现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处的各个朝代地层分布状况

历史上的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但其记载皆来自《史记》、《汉书》,相关内容仅两千多个字,仅仅勾勒出南越国的轮廓,具体内容极其匮乏。南越王博物院的遗址与出土文物为南越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可与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相互印证,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7]

王墓展区的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汉代彩绘石室墓。由于未被盗扰,南越王墓保存非常完好,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套、一万余件,且出土的时候基本都在原位,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岭南早期开发史、秦汉考古、海上丝绸之路起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9]。墓中出土的银盒、金花泡、船纹铜提筒、乳香和象牙等海丝珍宝见证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出土的印章、玉器、饮食器、乐器等类型的器物体现了秦汉岭南地区在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会贯通形成多元文化的特点[16]

王宫展区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出的秦汉至民国等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多重遗址证明此处是广州2200多年来延续不变的城市中心,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非常罕见,显示出南越国最初在选址上和规划的先进思想,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研究现代城市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5]。1995年发现的南越国石构水池和1997年发现的南越国曲流石渠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宫苑实例,两者均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迄今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御苑实例,是中国三大园林流派之一岭南园林的源头。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大型建筑构件,如大型方砖边长有95厘米,至今在汉长安城还没发现类似规模的建筑构件。[27]

以南越文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为重要史迹点的“南越国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已先后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8]

参观信息

  • 地址:
    • 王墓展区: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
    • 王宫展区: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316号
  •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领票及进场。逢周一闭馆,遇国家法定假期照常开放。
  • 购票:需在"南越王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进行门票购买或预约。
    • 王墓展区:全票10元;在校大学生、研究生、60岁-65岁人士5元;65岁以上长者、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免费。
    • 王宫展区:免费参观。
  • 交通指引:

参见

参考资料

  1.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21-09-13 [2024-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8).
  2. 南越王博物院. . 微信公众号. 2023-06-24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3. 徐毅儿. . 新浪网. 大洋网-信息时报. 2009-02-28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4. . 中国测绘学会. 2020-08-24 [2024-03-02].
  5. .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日报. 2006-05-26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6. 廖丽丽. . 凤凰网. 中国新闻网. 2010-11-12 [2024-03-03].
  7. 杨逸. . 中国新闻网. 南方日报. 2014-05-06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8. . 羊城晚报. 2011-11-09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9. . 南越王博物院. 2022-09-12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10. . 南越王博物院. 2023-05-24 [202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11. 南越王博物院. . 微信公众号. 2023-08-01 [202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12. . 莫伯治建筑师事务所.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13. 刘炜茗; 胡传吉. . 广州图书馆. 2008-03-18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14. 林劲松. . 搜狐网. 2003-10-14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29).
  15. . 南越王博物院.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8).
  16. 徐毅儿. . 信息时报. 2021-10-19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17. . 广州图书馆. 2022-07-31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18. . 云上岭南.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2021-09-01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19. . 南越王博物院. 2022-11-04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20. 全洪; 李灶新. . 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 2019-12-3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7).
  21. 崔凌云; 郎美智. . 新华网. 2018-08-08 [2024-03-03].
  22. 陈琦钿. . 新浪网. 金羊网-新快报. 2004-09-10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1).
  23. . 南越王博物院. 2023-10-01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24. . 南越王博物院. 2023-09-20 [2024-03-03].
  25. . 南越王博物院. [2024-03-07].
  26. .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日报. 2021-11-02 [202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
  27. 黄君度; 苏皖皖. . 经济观察网. 文博时空. 2023-09-01 [202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1).
  28. . 南越王博物院. [202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