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軸
卷軸(又稱卷軸裝)是一種裝幀方式,把繪畫或書寫的材料平日滾成卷狀,達至傳遞訊息或裝飾的效果。
結構 [1]
卷軸的長形紙一般是把多張紙黏在一起,或在木漿倒模時特別度身訂造。因應不同資料的分類方法,亦可在卷軸上刻上分段及分部的記號。在由上而下,開始繪畫或書寫的時候,卷軸一般都被完全打開,寫完相關段落後才捲起。書寫的左右方向則按語言來定。
此外,於中國內由木簡或竹簡綑綁而成的簡牘,亦屬於卷軸的一類。有不少紙製或紡織品製作的卷軸為了更好收藏及舒卷,在兩端或左端是裝上長軸。
發展
東亞
在中國以至附近的東亞地區當中,目前仍完整保存的最古老紙張卷軸,可追溯到公元868年編寫,於敦煌發現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全長有4.9公尺。總括來說,東亞卷軸一般用作較短的畫,以至較長的韻文或散文皆有。但也有較長的畫卷如中國的《清明上河圖》卷及日本的《源氏物語繪》卷等。
亦有一些手風琴式的卷軸,方便宗教人士在查明經文段落時,不用把卷軸完全打開,這種裝幀方式稱為經摺裝。亦有其他國家較少見的掛牆卷軸,主要作觀賞和修飾環境之用。
中國[2]
公元前數千多年,中國紙張尚未引入以前,已經有木簡和竹簡綑綁成的簡牘,直到東漢時期逐漸被紙張所淘汰。而在中國以至附近的東亞地區當中,目前仍完整保存的最古老紙張卷軸,可追溯到公元868年編寫,於敦煌發現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全長有4.9公尺。總括來說,中國卷軸一般用作較短的水墨畫,以至較長的古文或散文皆有。
其形式可分為「長卷」與「掛軸」兩種:
- 長卷:為縱邊較短,橫邊長度可無限制延伸的卷軸,方便觀賞者將卷軸拿在手中或平置於桌面,依次展開欣賞畫面的某個片段或局部,故名「手卷」,如:《出警圖》卷及《清明上河圖》卷等。
- 立軸:是懸掛在牆上供欣賞之用的卷軸,通常為畫卷一次展開,迎面來能讓觀者一目了然,其橫邊相對較短,縱邊長度則無限制,但懸掛時會因為所處空間高度限制,而決定其展開的篇幅,故名「掛軸」,如:《谿山行旅圖》軸。
古代中國曾出現過為方便卷軸書寫而製成的「印度墨水」,是以煤煙和燈油混合驢皮和麝皮纖維而成。此墨水有相當高的黏結性和融合度,對卷軸這類儲存大量資料的文獻有莫大的輔助作用。
古埃及[3]
卷軸被視為古埃及,亦是整個歐洲及西亞地區內,第一種可供塗改的文獻媒介。羊皮紙卷軸則被視為第一種用來紀錄經文或文學的媒介,是拉丁民族引入書本以前的主要用具。即使散裝紙張在後期越見普及,卷軸在那個時代仍被好好推崇。
在古埃及,卷軸一般是以莎草紙製成。經歷多年變化,這些紙張已出現墨水褪色、黏在一起和鋪滿麈埃的問題,不便於閱讀和考古學研究,例子有翻譯時候,篇章發現有重覆的死者之書。
猶太人及基督宗教
猶太人相傳摩西五經在公元前1200年由摩西編寫在卷軸上,合共有304,805個字母,約79,000個字詞。昔日卷軸不是使用紙張,而是使用教規下允許屠宰的動物,如小牛、羊和山羊的皮所製成。其後,卷軸因為其持久性而被同族人士廣泛使用。卷軸副本的手抄過程相當漫長和繁複,類似摩西五經的經文往往達2,000小時之久。在嚴謹的守則下,猶太人抄寫卷軸是不容許錯誤和不清晰,亦不可在無合理原因下隨意複製。
在敘利亞及巴比倫的猶太人部族亦有使用卷軸的習慣,但地勢環境令其使用較特別的鹿皮製作。卷軸的質素和耐久性在族人間享負盛名,造就日後與歐洲和印度商人的緊密經貿關係。
根據《聖經》記載,在第一世紀耶穌時代的猶太會堂仍普遍使用卷軸式書卷。早期基督徒自採用冊式書卷後,卷軸的使用量便驟减。[4]在意大利南部,卷軸會特別用來輔助基督教禮拜儀式的舉行。
迷你卷軸
迷你卷軸是用一些面積較小的長紙條製成,用來記載會計數字、法律條約內容和小型手抄。這些卷軸儘管較為窄小,但可長達60厘米至2呎,記載內容跟一般卷軸不相伯仲。體積細小的迷你卷軸一般會放在特製的櫃中儲存。最著名的迷你卷軸名為畢德麥雅卷軸。
參考資料
- . [201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 . [201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0).
- Encyclopaedia Romana: "Scroll and codex"
- 《聖經全部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1991年版,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