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州县列表
吴越国州县列表表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今浙江全境及上海、江苏、福建部分地区吴越国的所有州县。吴越的存在年代,由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开始,[2]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向北宋纳土为止,[3]前后七十一年,是十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政权。
吴越的州县建置及地名变迁,受到五代时期复杂政治军事环境的显著影响。钱镠在世时,占据淮南、江西的杨吴是吴越的主要外患,因此尊奉中原王朝、牵制杨吴及其后继者南唐,就成为吴越的主要国策,[4]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吴越地名的变更之中(如避后梁“诚”“茂”字讳、[5]后唐“昌”字讳、[6]后晋“塘”字讳,[7]又如因厌恶杨氏而尽去“阳”字等[8])。至钱弘佐在位时,吴越又在南唐灭亡闽国的战争中夺得福州,使得吴越的版图达到最大。[9]同时,今天的嘉兴市也在吴越国时期第一次形成州一级行政区划(开元府/秀州),[10]奠定了今天浙江省各地级市的大致面貌。至其灭亡时,吴越国共据有杭、越、苏、湖、温、台、明、处、衢、婺、睦、秀、福十三州及衣锦军,总计七十九县。
列表
下表中,以 蓝色背景代表吴越国各州、军,所领各县则分别列于其下。州、军、县名及隶属均以978年为准。
参考文献
-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江南东道图、南唐·吴越图及北宋两浙路图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武肃王世家上》:“天祐四年夏四月……梁王晃称皇帝,国号梁,改元开平……五月,梁遣金吾卫大将军安崇隐进封王为吴越王。”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太平兴国三年》:“初,吴越王俶将入朝,尽辇其府实而行,分为五十进,犀象、锦彩、金银、珠贝、茶绵及服御器用之物逾巨万计。俶意求反国,故厚其贡奉以悦朝廷。宰相卢多逊劝上留俶不遣。凡三十余进,不获命。会陈洪进纳土,俶恐惧,乃籍其国兵甲献之。是日,复上表乞罢所封吴越国及解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寝书诏不名之制,且求归本道,上不许。俶不知所为,崔仁冀曰:‘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俶左右争言不可,仁冀厉声曰:‘今已在人掌握中,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俶独与仁冀决策,遂上表献所管十三州、一军。”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长兴三年三月己酉,王寝疾……王乃悉出印钥授子传瓘,曰:‘诸将许尔矣。’又曰:‘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 《十国春秋·卷第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天宝元年……复改新城县曰新登,长城县曰长兴,乐成县曰乐清,避梁讳也。”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地理》注引《册府元龟·卷三十一》:“庄宗同光二年二月丁酉,吏部奏十道图内州县名,共三十七处犯献祖庙讳,敕改易之。”金昌县名所犯者即后唐献祖李国昌讳。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地理》注引《册府元龟·卷三》:“晋天福七年,敕州县:名有与高祖讳犯者,悉改之……杭州唐山为横山。”所犯者,即石敬瑭之讳。
- 《十国春秋·卷第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天宝三年……五月,奏改西府富阳县为富春县,东府暨阳县为诸暨县,处州松阳县为长松县,婺州浦阳县为浦江县,恶杨氏也。”注引《舆地广记》:“先梁时,杨氏据江淮,于是吴越钱氏上言:‘以淮寇未平,耻闻逆姓,请改松阳为长松。’按,改县皆天宝元年事。”
- 《十国春秋·卷八十·忠献王世家》:“开运四年三月戊戌,王遣将余安自海道救福州。己亥,兵至白虾浦。……我兵既登岸,大呼奋击,(冯)延鲁不能御,弃众而走,(孟)坚战死。安遂举兵入福州,李达举所部授之,归附于我。先有谣曰:‘风吹杨叶鼓山下,不得钱郎戈不罢。’至是果验。”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注引《旧五代史·晋高祖纪三》:“天福三年,以杭州嘉兴县为秀州,从钱元瓘之奏也。”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杭州……治所在余杭县(今浙江余杭县西余杭镇)。开皇十一年(591)又移治柳浦(今浙江杭州市南凤凰山麓、钱塘江滨)西。”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西府杭州……光华二年四月升为都督府,吴越谓之西府,天宝元年梁敕升大都督府,后国中亦称西都。”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注引《吴越国恭穆皇后马氏墓志》:“维天福四年岁在乙亥……吴越国恭穆皇后扶风马氏,窆于钱唐府安国县庆仙乡长寿里封孟山,曰康陵。”
- 钱元瓘和钱弘佐投简中均称投简于西都钱唐府钱唐县钱唐乡钱唐湖。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钱塘县……治所即今浙江杭州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五·江南道一》:“钱塘县,紧,郭下。”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钱塘县……本秦旧县。《史记》曰:‘始皇三十七年,东游过丹阳,至钱塘。’”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方舆纪要》:“唐以‘唐’为国号,加‘土’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钱塘县……南朝时改为钱塘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钱江县……与钱塘县并为杭州治。治所即今浙江杭州市。”
- 《十国春秋·卷第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注引《杭州府志》:“钱江县治在进武林门内梅家桥南。”
- 《十国春秋·卷第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天宝十五年……割钱塘、盐官各半及富春之长寿、安吉二乡置钱江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仁和县……本钱塘、盐官之地,唐麟德二年析二县之地置钱江县于州郭。”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注引《咸淳临安志·古今郡县表》:“龙德二年,置钱江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元丰九域志》:“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富阳县……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市。”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咸淳临安志》:“秦始皇置富春县,隶会稽郡。”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宋书·州郡志》:“晋简文郑太后名春,孝武改曰富阳。”
- 光绪《浙江通志》:“富春仍名富阳,在太平兴国三年。”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新登县……治今浙江省富阳市西南新登镇。”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新城县……按其地在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吴大帝立此为县,后废,以其地入富阳。”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宋书·州郡志》:“晋咸和九年又立。”;《舆地广记》:“隋省入钱唐。”;《淳佑临安志》:“隋大业十四年置。”;《新唐书·地理志五》:“武德七年省入富阳。”
-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五·江南道一》:“新城县……本汉富春县地,永淳元年分富春西境置。”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宋史·地理志》:“太平兴国五年,复名新城。”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横山县……治今浙江省临安市西昌化镇。”
- 《新唐书·地理志五》:“唐山……垂拱二年析潜置紫溪县。万岁通天元年曰武隆,其年复为紫溪,又析紫溪别置武隆县。圣历三年省武隆入紫溪,长安四年复置。神龙元年更武隆为唐山。大历二年皆省。长庆初复置唐山。”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吴越备史》:“梁改唐山为吴昌。”
- 《十国春秋·卷第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天宝元年……秋八月,梁敕改唐山县为吴昌县,唐兴县为天台县。”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地理》注引《乾道临安志》:“后梁开平四年,改唐山为金昌。”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昌化县……迨至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昌化县。”
- 《元丰九域志》:“太平兴国四年,改横山县为昌化。”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潜县……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六十四里潜镇。”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潜县……本汉旧县地。”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潜县……旧‘潜’字无‘水’,至隋加‘水’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安国县……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北十八里高虹乡。”
- 《三国志·吴志·贺齐传》:“(建安)十六年,吴郡馀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齐出讨之,即复破稚,表言分馀杭为临水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宋书·州郡志》:“临安,吴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临安县……隋乱,废置无准,垂拱四年巡抚使狄仁杰复奏置。”
- 《十国春秋·卷第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天宝元年春正月……梁敕改临安县为安国县,广义乡为衣锦乡。”
- 《元丰九域志》:“太平兴国三年,改安国县复为临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余杭县……治所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七十六里余杭镇。”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本秦旧县也。山谦之《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途出此地,因立为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盐官县……三国吴黄武四年改海昌屯田都尉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南杭州湾海中。唐永徽六年迁治今浙江海宁市西南四十里盐官镇。”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盐官县……本汉海盐县,有盐官。”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盐官县……武德七年省入钱塘县,贞观四年复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桐庐县……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县西二十五里。……(隋)仁寿二年(602)复置……徙治今县西八里旧县乡。……(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徙今桐庐县治。”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桐庐县……本汉富春县治桐溪乡,黄武四年分置桐庐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德清县西。”
-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武康县……治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千秋(武康旧县)北。”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武康县……本汉乌程馀不乡之地,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于东南三余之间’,故吴大帝改会稽志余暨为永兴,而分馀不乡置永安县,属吴兴。”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晋以平阳已有永安县,复改为武康。”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注引《顺存录》:“梁开平元年割武康隶杭州。”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宋史·地理志》:“太平兴国三年,武康自杭州来隶。”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越州……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东府越州,唐乾宁四年武肃王号越州为东府,后国中亦称东都。吴越天宝元年梁敕升越州为大都督府。”
- 《越窑瓷墓志》收录多块吴越国墓志,称越州为“东都”、“会稽府”,例如第176页,开宝七年(974年)墓志《大吴越国浙江东道会稽府余姚县上林窑XXX上军同散将都作头襄阳罗三十七郎墓记》。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会稽县……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会稽县,望,郭下。”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明一统志》:“陈析置会稽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山阴县……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山阴县,望,同会稽。”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山阴县……本秦旧县,置在会稽山北、龟山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山阴县……隋末废并入会稽。唐武德四年又置。贞观元年又废。垂拱二年又分会稽置。大历二年又废,七年刺史陈少游又奏置之。至元和七年并入会稽、萧山两县,至十年又置之。”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虞县……西汉置……治今浙江上虞市。(唐)长庆初又废,不久复置,徙治今市东南丰惠镇。”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秦上虞县,属会稽郡。”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上虞县……隋平陈废,贞元元年刺史王密复奏置。”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上虞县……唐长庆初废,并其地入余姚。后复置,移此理。”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余姚县……治所即今浙江余姚市姚江北岸。”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秦属会稽郡。”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余姚县……隋平陈废,武德四年复立。”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剡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嵊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剡县……汉旧县。”
-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文穆王世家》:“天福五年三月……析东府剡县十三乡为新昌县,已又改剡县为赡县,恶‘剡’有二火一刀之说,为不祥也。”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诸暨县……治所即今浙江诸暨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诸暨县……秦旧县也,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注引《读史方舆纪要》:“诸暨县……光启中,改曰暨阳。”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萧山县……治所即今浙江萧山市。”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汉书·应劭传》云:‘汉分诸暨、山阴地为下诸暨,后易名余暨。’……至吴大帝改诸暨为永兴。”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萧山县……隋并入会稽,唐仪凤二年又自会稽分置。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萧山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新昌县……治所即今浙江新昌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新昌县……唐末,钱镠割据钱塘时,以去温州之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烦,且无馆驿,乃析剡县一十三乡置新昌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横山东)。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又改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苏州,七年(624)徙治今苏州市。”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吴县……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吴县,望,郭下。”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江南东道三》:“吴县……本秦旧县也,吴王阖闾所都。”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长洲县……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长洲县,望,郭下。”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江南东道三》:“长洲县……万岁通天元年又析吴县之地复置之。在郭下,分治州界。”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常熟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析海虞县置,……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南。隋开皇九年(589)移治原南沙县城(今常熟市西北五十里)。大业初属吴郡。唐武德七年(624)又移治海虞城(今常熟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常熟县……本汉吴县地,梁大同六年置常熟县,武德七年移理海盐虞城,今县是也。”
-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昆山县……南朝梁大同初析信义县置,治昆山(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唐天宝十载(751年)移治娄县古址(今江苏省昆山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昆山县……本秦、汉娄县……梁分置信义县,又分信义置昆山县,因县有昆山,故取名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吴江县……治所即今江苏吴江市。”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上》:“天宝二年秋闰八月……梁敕置苏州吴江县、明州静安县,从王请也。”注:“静安县,一作望海县,又改定海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江南东道三》:“吴江县……梁开平三年,两浙奏析吴县于松江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湖州……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城区)。”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乌程县……秦置……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南十五里下菰城。……东晋义熙元年(405)移治今湖州市城区。”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乌程县,望,郭下。”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六》:“乌程县……本秦旧县。……按《郡国志》云:‘古乌程氏居此,能醞酒,故以名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德清县……治所即今浙江德清县东二十四里老县城。”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六》:“德清县……本武康县地,唐天授二年析置,以县界有武承塘,故名武源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德清县……景云二年改为临溪县,以临馀不溪也,天宝元年又改为德清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安吉县……东汉中平二年(185)分故鄣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天目乡(今浙江安吉县西南孝丰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徙治玉磬山东南(今安吉县东北二十五里)。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再徙治马家渎西(今安吉县北安城镇)。”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本汉故鄣县地,汉灵帝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唯此郡守险阻固,汉朝嘉之,故分立为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隋书·地理志》:“绥安,平陈,省故鄣、安吉、原乡入焉。”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新唐书·地理志》:“安吉,义宁二年沈法兴置。……(武德)七年,省入长城。麟德元年复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长兴县……治所即今浙江长兴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长城县……本汉乌程县地,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其地置长城县。昔阖闾使弟夫㮣居此,筑城狭而长,因以为名。”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隋书·地理志》:“平陈,县废,仁寿二年复。”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温州……治所在永嘉县(今浙江温州市)。”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永嘉县……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二》:“永嘉县,上,郭下。”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后汉书·郡国志》:“永宁,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隋书·地理志》:“永嘉,旧曰永宁,置永嘉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乐清县……治所即今浙江乐清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二》:“乐成县……本汉回浦县地,东晋孝武帝分永宁县置,隋废,载初元年复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瑞安县……治所即今浙江瑞安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二》:“安固县……吴分章安于此立罗阳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方舆纪要》:“三国吴析置罗阳县,宝鼎三年改曰安阳,晋太康初改曰安固,属临海郡。”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武肃王世家上》:“天复三年……有白鸟栖于安固县之集云山,事闻于朝,诏改安固为瑞安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平阳县……治所即今浙江平阳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万历《温州府志》:“晋太康初,析横屿船屯置始阳县,寻改曰横阳。”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二》:“横阳县……本晋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横屿屯置,隋平陈,废入安固县,大足元年又分安固县再置。”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天宝七年……改温州横阳县曰平阳。”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台州……治所在临海县(今浙江临海市)。”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临海县……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临海县,紧,郭下。”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通典》:“吴太元二年,分章安置临海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黄岩县……治所即今浙江台州市西之黄岩区。”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黄岩县……前上元二年割林海南界置。”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江南东道十》:“黄岩县……天授元年八月改为黄岩县,以其山顶有黄石,故以名之。”
-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永安县……治今浙江省仙居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乐安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分始丰南乡置乐安县。”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宝正五年……改台州乐安县曰永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天台县……治今浙江天台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唐兴县……三国时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江南东道十》:“天台县……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江南东道十》:“天台县……梁改为天台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初改为台兴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册府元龟》:“晋天福七年,改唐兴为台兴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赤城志》:“宋建隆初,改今名。”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宁海县……东晋永和三年(347)分鄞县、章安置,属临海郡。治所在今浙江宁海县东十里白峤村。……隋开皇九年(589)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台州,徙治今浙江三门县城海游镇。七年(624)又废。永昌元年(689)再置,仍属台州,迁治今宁海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江南东道十》:“《临海记》云:‘晋永和三年分会稽郡五百户,于临海郡章安地立宁海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明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治所在鄮县(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二里鄞江镇)……长庆元年(821)迁治今宁波市。”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鄞县……治所即今浙江宁波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鄮县,上,郭下。”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江南东道十》:“鄮县……唐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废为鄮县,属越州。”
- 光绪《浙江通志》注:“故鄮县,吴越改曰鄞。”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奉化县……治所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奉化县……本汉之鄞地,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慈溪县……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北三十二里慈城镇。”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慈溪县……本汉鄮县地,开元二十六年齐澣奏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象山县……治所在彭姥村(今浙江象山县治)。”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方舆纪要》:“神龙元年,析宁海及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广德二年,改属明州。”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定海县……治所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北镇海区。”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江南东道十》:“定海县……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镠以地滨海口,有鱼盐之利,因置望海县。后改为定海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处州……隋开皇九年(589)置,治所在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七里古城村)。……唐末治丽水县(今丽水市西二里)。”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丽水县……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东南七里古城村。唐末迁治今丽水市西二里小括山上。”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丽水县,上,郭下。”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丽水县……本后汉松阳县地,隋平陈,乃分松阳县之东乡立括苍县,取括苍山为名。”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江南东道十一》:“丽水县……大历十四年与州额同改为丽水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缙云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永康县置,治今永康市,属括州。八年复并入永康县。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分丽水东北界及永康南界再置,治今址,属括州。”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缙云县……万岁登封元年分丽水县东北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因山为名。”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青田县……治所即今浙江青田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青田县……本丽水县之乡名也,景云二年刺史孔琮奏于此分置青田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白龙县……治所即今浙江松阳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松阳县……后汉分立此县,有大松树,大十八围,因取为名。”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括苍汇纪》:“建安八年立。”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隋开皇九年废,十二年复置。”
-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文穆王世家》:“天福四年……秋八月戊申……白龙见处州长松县,遂更为龙泉县。”按,此处“龙泉县”当为“白龙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崇祯《处州府志》:“宋咸平二年,复为松阳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遂昌县……治所即今浙江遂昌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遂昌县……吴赤乌二年分太末县置平昌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遂昌县……晋太康元年改为遂昌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龙泉县……治所即今浙江龙泉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龙泉县……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独孤峻奏割遂昌、松阳二县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衢州……治所在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西安县……治所即今浙江衢州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信安县,望,郭下。”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信安县……本春秋姑蔑之地,汉太末县也。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县,属会稽郡。晋太康元年,以弘农有新安,故改名信安。”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东道九》:“西安县……唐末,钱镠割据,改为西安。”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舆地广记》:“咸通中,改信安曰西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龙游县……治所即今浙江龙游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东道九》:“龙游县……秦、汉为太末县地,晋立龙丘县。按《舆地志》云:‘今龙丘,乃春秋东阳之太末县也。’”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东道九》:“龙游县……隋废,……贞观八年分金华、信安二县置龙丘县。”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忠肃王世家下》:“长兴二年……王改衢州龙丘县曰龙游,恶丘为墓不祥也。又改须江县曰江山。”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江山县……治所即今浙江江山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须江县……武德四年置衢州,分信安县南境置须江县,八年并废。永昌元年秋复置,以县南有须江溪,因以为名。”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常山县……唐咸亨五年(674)分信安县置,属婺州。治所在今浙江常山县治东三十二里招贤镇。……广德二年(764)徙治今常山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常山县……咸亨三年,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为名。”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东道九》:“常山县……唐咸亨五年分信安之西界,于常山北置常山县,属婺州。”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婺州……治所在吴宁县(今浙江金华市)”。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金华县……治所即今浙江金华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金华县,望,郭下。”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东道九》:“金华县……本汉乌伤县地,后汉初平三年分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金华县……隋平陈,改为吴宁县,十二年又改为东阳县,十八年又改为金华县。其长山一名金华,故取名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兰溪县……治所在今浙江兰溪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兰谿县……咸通五年割金华县西界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浦江县……治所即今浙江浦江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浦阳县……天宝十三年,分义乌县北界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义乌县……治所即今浙江义乌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义乌县……本秦乌伤县也。”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东道九》:“义乌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绸州,分乌伤立华川县;七年州县并废,仍改乌伤为义乌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东阳县……治所即今浙江东阳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东阳县……本汉乌伤县地,垂拱二年分武义县置,取旧东阳郡名也。”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名胜志》:“梁开平二年,钱镠奏改东场。”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宋咸平中,复曰东阳。”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永康县……治所即今浙江永康市。”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东道九》:“永康县……本汉乌伤之地,《东阳记》云,‘赤乌八年分乌伤之上浦置为永康县,属会稽郡。’”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永康县……隋废,武德四年于县置丽州,八年废州,县属婺州。”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武义县……治所即今浙江武义县(壶山镇)。”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武义县……天授二年,分永康西界以为武义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新唐书·地理志》:“婺州东阳郡,武成,上。”又注:“按复名武义,在唐天祐中。”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睦州……隋仁寿三年(603)置,治所在新安县(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威坪岛附近)。……大业三年(607)改遂安郡,徙治雉山县(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万岁通天二年(697)移治建德县(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里梅城镇)。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建德县……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里梅城镇。”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建德县,上,郭下。”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东道七》:“建德县……吴黄武四年分富春县之地置,属吴郡,以封孙韶为侯。甘露元年,孙韶于水滨得大鼎进之,吴后主因改宝鼎元年,封孙韶为建德侯。”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隋书·地理志》:“长山,废建德入,改为吴宁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唐武德四年,置建德,属睦州。”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新唐书·地理志》:“武德七年省入桐庐、雉山,永淳二年复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寿昌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昌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二里古城山村。南朝梁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省。唐永昌元年(689)复置,属睦州。载初元年(690)又省。神龙元年(705)再置,徙治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二十六里寿昌镇,寻迁治白艾里(今建德市西南二十二里桂村),后还治今寿昌镇。”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寿昌县……本汉富春县地,吴分立新昌。晋太康元年改为寿昌。”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遂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县置……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排岭镇)西南仙居村附近。……唐武德四年(621)徙治狮城(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五狮岛南)。”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遂安县……本汉歙县地,吴大帝使贺齐平黟、歙,于县之南乡安定里置新定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东道七》:“遂安县……晋太康元年改新定为遂安县。”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隋书·地理志》:“平陈,废。仁寿中复。”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清溪县……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清溪县……黄武元年,分歙县东乡置始新县,晋改为雉山,以县南有雉山,因名之。”
- 《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年,改还淳。”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东道七》:“清溪县……至永贞元十二月改为清溪县,避宪宗名也。”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分水县……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五十四里分水镇。”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分水县……本桐庐之西境,武德四年置。”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武德七年并入桐庐,如意元年复置,改名武盛。”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东道七》:“分水县……神龙元年又改为分水县,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秀州……治所在嘉兴县(今浙江嘉兴市)。”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宝大元年……王于嘉兴置开元府,割华亭、海盐二县属焉。”
-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文穆王世家》:“唐长庆三年春,武肃王既薨……罢开元府诸属。”
-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文穆王世家》:“天福五年……三月,奏嘉兴县置秀州,以嘉兴、海盐、华亭、崇德隶焉。”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嘉兴县……三国吴赤乌五年(242)改禾兴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市南。……(唐)乾宁三年(896)移治今嘉兴市。”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东道七》:“嘉兴县……本秦由拳县。《吴录·地理志》:‘吴王时本名长水,秦改曰由拳。’”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宋书·州郡志》:“孙权黄龙四年,由拳县生嘉禾,改曰禾兴。”
-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五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嘉兴县……吴时有嘉禾生,改名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改为嘉兴县也。”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东道七》:“嘉兴县……隋废,唐武德七年复置,九年省入吴县。贞观八年复置,属苏州。”
- 光绪《浙江通志》注引《舆地广记》:“五代属杭州。”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当时由钱元瓘长兄钱元璙任中吴节度使,时苏州位于吴越对抗南唐的最前线,拥有强大的实力,自然会引起吴越郡主的不安,因此会采用割苏州数县置新行政区的措施来削弱苏州的实力。长兴二年钱镠病亡,新王钱元瓘废开元府后调整苏杭间行政区划时将嘉兴、海盐割隶杭州,则可以顺理成章地答道削弱强大右藩苏州的目的。”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海盐县……秦置……治所在今上海市金山县(洙泾镇)东南三十一里张堰镇南。西汉末县城沦于柘湖,徙治武原乡(今浙江平湖市东)。东汉永建二年(127)又陷为当湖,徙治故邑城(今平湖市乍浦镇东南海中)。……东晋咸康七年(341)移治马嗥城(今浙江海盐县城东南隅)。……开元五年(717)再置,属苏州,徙治吴御城(即今海盐县)。”
-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东道七》:“海盐县……本吴县武原乡,秦置海盐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海盐县……本秦县,汉因之。其后县城陷为柘湖,移于武原乡。后又陷为当湖,移置山旁。隋开皇九年废县,北属杭州,武德七年地入嘉兴。开元五年,刺史张廷珪又奏置。”
- 谭其骧《海盐县的建置沿革、县治迁移和辖境变迁》:“新旧五代史均载以杭州嘉兴县置秀州……海盐居嘉兴杭州之间,嘉兴既自割隶杭州,则海盐自当同时改隶。”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华亭县……治所即今上海市松江县。”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昆山县……天宝十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置。”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崇德县……治所在义和市(今浙江桐乡市西南三十二里崇福镇)。”
-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文穆王世家》:“天福三年……广陵郡王元璙请析嘉兴县之西鄙义和镇委崇德县,从之。”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福州……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市)。”
- 《福建省志·大事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十二月,升福州为长乐府,改闽县为长乐县、候官县为闽县、旧长乐县为候官县、福唐县为福清县;是年……升南安县桃林场为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改为永春县;升威德场为宁德县;升闽县永贞镇为永贞县,至宋乾兴元年(1022年)改为罗源县。”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南都。一作东都……闽龙启元年改长乐府,天德二年以福州为南都。”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注引《嘉庆重修一统志》:“后汉乾祐二年,吴越取福州,改长乐府为福州。”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闽县……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五》:“闽县,上,郭下。”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注引何乔远《闽书》:“闽县,隋以前曰原丰,开皇十二年改曰闽,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长乐,清泰二年仍旧,晋天福六年王氏又改为长乐县。”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闽县,附郭。本汉侯官县地。晋太康中,析置原丰县,属晋安郡。隋开皇十二年,改为闽县。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改为长乐县,清泰二年,仍旧。晋天福六年。伪闽又改为长乐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侯官县……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
-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江南东道十二》:“侯官县……元和三年并侯官县入闽县,即观察使陆淮奏省之。元和五年复立为县。”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侯官……闽龙启元年改旧侯官县曰闽兴,三年复旧。”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侯官县,附郭。本汉治县地。建安初,析置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中,属建安郡。晋太康中,属晋安郡,隋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更置于州西北之江岸,去州城三十里。贞观五年,复省入闽县。嗣圣十九年,析闽县四十二乡,复置。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福建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入州城。元和二年,复省入闽县,五年仍县。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改为闽兴,以长乐为侯官。清泰二年,俱复旧。”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长乐县……治所即今福建长乐市南古槐镇。上元元年(760)移今治。”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五》:“长乐县……本隋闽县地,武德六年分置长乐县,以长安乐为名。”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长乐……乾化元年改曰安昌,同光初复为长乐,龙启元年改长乐曰侯官,三年复旧。”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长乐县,本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都督王义童析置新宁县,在敦素里之平川,寻改为长乐县。上元元年,防御使董瑜以其地卑潦,移于吴航头。元和三年,省入福唐县,五年,复置。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改为侯官县,以闽县为长乐。清泰二年,复旧。晋天福六年,伪闽又改闽县为长乐,而以长乐为安昌,明年复旧。”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福清县……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
-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五》:“福唐县……圣历二年析长乐县东南界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名福唐。”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4日).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福清。旧为福唐,闽为福清。……唐圣礼二年析长乐置万安,天宝元年改为福唐,朱梁开平二年改为永昌,后唐同光元年复为福唐,晋天福七年避高祖讳遥改为南台,实闽之永隆四年也。此时闽自立,已更名福清。”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福清县本唐长乐县地,嗣圣十六年,析其南入乡,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改为永昌。唐同光元年,复为福唐。长兴四年,伪闽始改为福清,旧治永庆里。晋天福间,徙南台。”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古田县……治所在今福建古田县东北古田溪水库中。”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古田县本晋侯官县山洞。唐开元二十七年,都督李亚丘在郡,洞之大姓刘强,林溢、林希辈相与归顺,遂奏置古田县,在双溪之汇,屏山之南。”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永泰县……治所即今福建永泰县。”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永福县,本侯官、尤溪二县地,唐永泰二年,节度使李承昭各析一乡,置永泰县。”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连江县……治所即今福建连江县。”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连江县,本隋闽县地。晋太康三年,析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隋开皇中,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王义童复析置于连江之北,更名连江县。”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14日).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长溪县……唐武德六年(623)置……治所即今福建霞浦县南古县。同年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702)复置,徙治今霞浦县。”
- 《新唐书·卷四十五·地理五》:“长溪,中下。武德六年置,寻省入连江,长安二年复置。”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闽清县……治所即今福建闽清县。”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闽清。旧为梅溪场,乾化元年十月闽置。”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闽清县,本汉侯官县地。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析县北十里,置梅溪场。五代梁乾化元年,闽王审知升为闽清县。”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罗源县……治所即今福建罗源县。”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8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永贞。本罗源场,咸通时号永贞镇,闽龙启元年升为县。”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罗源县,本闽、连江二县地,唐大中元年,观察使韦岫以连江县一乡为罗源场。咸通二年,又分闽县地以益之,号永贞镇。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永贞县。”
- . 福建省情网. [2013年5月19日].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宁德县……治所即今福建宁德市。”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十国地理表下》:“宁德。旧为感德场,闽龙启元年升为宁德县。”
-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建制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宁德县本唐长溪并古田二县地。开成中,分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宁德县。”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衣锦军……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城。”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忠肃王世家上》:“光化二年二月,唐改王所居安众营为衣锦营。”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忠肃王世家上》:“光化四年……仍升王所居衣锦营为衣锦城。”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忠肃王世家上》:“天祐四年春三月,唐敕升衣锦城为安国衣锦军。”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