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奴曼

哈奴曼梵語;Hanuman),或譯哈努曼哈魯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解救阿约提亚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哈努曼是風神伐由(Vayu)之子[1][2]

玉佛寺的壁画
爪哇哈奴曼杖頭傀儡戲偶

在古印度文明大部分時期的文字和考古遺址中都缺少對他虔誠崇拜的證據。根據以對哈努曼的研究而聞名的美國學者菲利普·魯根多夫(Philip Lutgendorf)的說法,在伊斯蘭統治到達印度次大陸之後,出現了對哈努曼的崇拜。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他一直是冥想,雜技,摔跤等武術的守護神。他象徵著內在自我控制力和對事業的服務[3][4][5]

根據近期學者對早期文本的各種估計,史詩的發展範圍從公元前7世紀到前4世紀起,後期則一直延續到公元3世紀。

簡介

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奴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

與孫悟空的關係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倣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羅摩衍那/喇瑪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6]。隨著印度佛教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就被改編成《西游记》中孫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陳寅恪季羨林[7]皆同意此說法。從現今婆羅門教所祭拜的神祇形態而論, 哈奴曼亦有多頭多手富於變化的形象, 此與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戰哪吒所呈現的形態類似(哪吒亦本為印度的天神,出於佛經)。 哈奴曼與孫悟空皆是為猴界之英雄 , 其手段在於斬妖除魔 , 故前人認為孫悟空故事的形成,是受到哈奴曼之影響。

其他

許多佛經都記載了獼猴的故事,例如:《賢愚經》卷十二,又出《彌沙塞律》卷十、《僧祇律》卷二十九、《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大唐西域記》卷四“獼猴獻密及釋迦等遺跡”事載:“在昔如來行經此處,時有獼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眾。獼猴喜躍,墮坑而死;乘茲福力,得生人和,成阿羅漢。”

相关作品

注釋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哈奴曼
  1. Bibek Debroy. . Penguin Books. 2012: 184 with footnote 686 [2020-05-24]. ISBN 978-0-14-31001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2. J. Gordon Melton; Martin Baumann. . ABC-CLIO. 2010: 1310–1311 [2020-05-24]. ISBN 978-1-59884-20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3. Lutgendorf, Philip. . Religion. 1997, 27 (4): 311–332. doi:10.1006/reli.1997.0095.
  4. Catherine Ludvik. . Motilal Banarsidass. 1994: 2–9 [2020-05-24]. ISBN 978-81-208-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5. 胡適:《西遊記考證》
  6. 季羨林《印度古代文學史》:“漢譯佛經中的故事內容和『羅摩衍那』幾乎雷同,『羅摩衍那』內敘述了一個神通廣大的猴神哈魯曼,幫助羅摩(主角)打贏勝仗,孫悟空靈感極可能由此而發。”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